美國經濟大蕭條時候老照片,找工作很困難,很多人住進收容所
1929年,在美國大蕭條時期,銀行、企業倒閉,城市街道荒蕪,市民失去家園,失業率上升到近25%。接下來的一組照片就是介紹當時的男人和女人拼命尋找工作養活家人的情況,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重演。
圖為美國紐約的街景,美國多年來經濟不穩定的高潮發生在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的股市崩盤。
在美國中部,在經濟大蕭條時候,又發生了乾旱,農民的土地顆粒無收,於是許多人成為了農民工,他們在全國各地遊蕩,希望能找到工作,以換取一頓飯或一個睡覺的地方。
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工作很難找,要去離家很遠的地方去找工作,於是他們成為了移徙工人,婦女和兒童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裏,而家中的男子則要外出工作,以換取食物或者生活必需品。
1932年,職業介紹所門前排起了長龍,其實很多人也知道找到工作的希望很小,但總比沒有希望要強的多,於是大家就在職業介紹所排隊,作為找工作的一個途徑。
兒童也帶着招牌去尋找工作,招牌上寫着,為什麼不能給我的爸爸一份工作?當時社會各個職業如建築師、銀行家、工程師和教育工作者也加入了長長的失業隊伍中,爭奪微薄薪水的工作,而這些工作的薪水幾乎不足以養活家庭。
1934年,碼頭失業工人,這些作為家庭的頂樑柱的工人,承擔很大的壓力,一方面需要找工作,另外一方面要與經濟蕭條帶來的負面情緒作鬥爭。
1932年,求職者的簡歷,這是最吸引眼球的,將自己的強項寫出來,掛在胸前,或許這是大蕭條時期的標題黨簡歷吧。
在收容所內休息的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當離家越來越遠尋找工作時,他們被迫睡在公共住房或收容所,第二天早上醒來後又開始找工作。
這個求職者打起一個標牌,大致的意思是我要的是一份工作,而不是慈善,可見當時的人對工作的渴望,因為工作是持久的,而慈善是不長久的。
1930年的超級快捷酒店,上面寫着男士開門,30美分一晚上,就這樣的酒店很多人也住不起,而選擇住收容所。
1931年7月15日,失去工作的工人在紐約市政廳失業抗議,需要政府出來解決就業問題,為了解決經濟大蕭條,同時讓經濟恢復,羅斯福實施了“新政”,利用不同的方案刺激經濟和創造就業機會。他規定了為期五天的“銀行假期”,加上國會的法案,幫助穩定了銀行業。
該圖為1930年11月8日,男人們戴着標牌,寫着他們的職業,願意每週工作而獲取一美元的報酬。高失業率是羅斯福的下一個問題,新政創造了一些就業機會,為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工,到1936年,美國人正慢慢地重返工作崗位。
在1933年創建的項目之一是平民保護隊,這是一項針對在大蕭條時期需要就業的17至28歲未婚年輕人的項目。在成立後的9年裏,該委員會僱用了300多萬名青年男子,為他們提供住所、衣服和食物,每月付給他們30美元,要求他們把25美元的工資還給他們的家人,以養活整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