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印之間在邊境的對峙衝突,一些印度政府的顧問開始不冷靜了,紛紛向印度政府建言要出動海軍對抗中國,具體的手段包括封鎖印度洋等等。隨着中印兩國邊境局勢的不斷髮展,兩國之間可能在更多的方面出現分歧。
到27日,該媒體進一步刊發《中國能否被聯合國安理會除名》的評論文章,繼續“做夢”。顯然,這只不過是一部分印度人的幻想。對此我們有必要提醒一下印度人:聯合國安理會的機制是什麼,才能更好的理解印度對於“入常”的“大國情結”。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聯合國安理會、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的六大主要機構之一。而《聯合國憲章》並沒有規定在何種情況下、通過何種途徑實現對某個常任理事國的除名。從程序上説,印度的此番幻想基本不可能成為現實。
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及原則,安理會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在聯合國規章是唯一有權採取強制行動的聯合國機構,其中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運作機制上吸取了國聯在運作方面的經驗教訓,強調維護大國地位,聯合國在設立之初就認為,國聯之所以沒有成功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的根源是讓當時所有的大國都加入到國家安全體系的管理之中——德意等國無視國聯的存在,蘇聯被國聯開除,而美國從始至終沒有加入國聯。
對於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而言,只有那些能夠擔負起維持世界和平最重要責任的大國才可以承擔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國際社會發展歷史告訴人們,雖然大小國家在國際法意義上地位平等,但由於身份和實力差異,小國由於軍事實力較弱,從根本上就是安全的“消費者”;大國實力相對較強,被迫成為國際安全的“提供者”。
為了維持大國對於國際安全事務的參與度,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只有五個,並且按照實力原則賦予他們對於聯合國框架下事務的“一票否決”的權力。這種設定從本質上就是告訴參加聯合國的所有國家: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的最核心力量。
所以,印度想要將中國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中除名,實際上是天方夜譚。中國是第四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家,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的突出貢獻而先於法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而印度有什麼呢?
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尚未成為獨立的國家,而是作為英國的附庸參戰,同時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勝利的貢獻十分有限。但是即便如此,印度一直沒有放棄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機會,在1994年的聯合國大會上印度正是表達了“入常”的訴求,並且認為憑藉印度所謂的“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的地位其有必要成為常任理事國。
同時,在2005年,印度方面同日本、德國和巴西組成“四國集團”,立志要一起完成“入常”的目標。然而印度的“入常”訴求在一開始就遭受到了來自於美國方面的帶頭反對,作為長期以來的常任理事國,美國不願意印度“入常”而稀釋美國在國際事務之中的權力。
《印度時報》藉機質疑中國的常任理事國地位的根源是印度部分媒體錯誤認為中國是其“入常”最大阻礙因素的具體體現。實際上對於印度“入常”而言,美國才是最大的反對者。而同時,印度也遭受到了“四國集團”之中其他國家的“拋棄”,比如日本為了在“入常”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幾率多次對印度的“入常”進程實施拆台。
從印度屢屢挑起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之中可以管窺,印度長期以來都沒有成為地區安全和穩定的建設性力量和積極因素,同時在推動地區合作方面的態度十分消極。而與巴基斯坦的長期武裝對抗和東南亞大量國家存在的領土糾紛十分不利於印度的大國形象。
最關鍵的是,印度在核武器試驗方面已經悍然違反了聯合國基本章程,且至今還遊離於世界核武器防擴散體系之外,這一點也成為了美日等國在印度“入常”問題上堅定反對的理由之一。對於印度而言,與其對中國指指點點,不如好好想想自己該怎樣面對未來,印度,目前的確配不上“大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