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家庭會養出沒有幸福感的孩子 父母須重視

  【六一兒童網導讀】總有一些父母因為工作很忙,疏於關心自己的孩子,但在他們的眼裏費盡全力想給孩子創造幸福生活,為什麼孩子卻感覺不到幸福呢?究竟是哪裏做錯了呢?據調查統計,那些感覺不到幸福的孩子,往往來自以下這5種家庭:

這5種家庭會養出沒有幸福感的孩子 父母須重視

  1、 父親長期缺席的家庭

  年齡在14歲以下的孩子,缺乏父愛很容易患上“父愛缺乏綜合徵”,性情不穩定者居多,且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概率也會增加。

  2、 母親強勢且控制慾強的家庭

  母親過分強勢容易讓父親的作用邊緣化,讓孩子無法形成對父親的認同,影響擇偶觀。且強勢母親也較為嚴厲,對孩子的情緒穩定、自信的培養等都有影響。

  3、 窮養孩子的家庭

  父母總跟孩子“哭窮”,説家裏沒有錢或者真的沒有錢而不願帶孩子嘗試更多新鮮事物,會讓孩子產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情緒,沒有安全感。

  4、 父母對孩子“假性陪伴”的家庭

  很多父母將孩子交給老人撫養,或者就算陪在孩子身邊,也只是低頭玩手機,而無法做到真正的陪伴孩子,關注孩子,回應孩子。

  這樣的家庭親子關係都較生疏,也無法形成很好的親子依戀,極為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5、 有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的家庭

  經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的孩子,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卑怯心理。

  這樣的孩子,要麼過分壓抑自己,逆來順受,低自尊,低自信;要麼在成年前後突然爆發,將負面情緒以暴力的形式釋放出去,危害他人和社會。

  孩子的幸福感到底從哪裏來呢?

  心理專家説,孩子獲得幸福有兩個條件:一呢,就是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二呢,就是讓孩子有足夠的自信。

  1、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需要父母抽出更多的時間,多陪一陪孩子,牽着這個小小的蝸牛去散步,認識這個世界,享受生活的美好。

  當孩子哭了,父母會第一時間給予回應,他們內心就不再悲傷。當他們害怕某個東西,父母陪在身邊,通過眼神、身體和話語等方式向孩子表達愛,這樣就可以幫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幸福,獲取幸福的能力。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學家亨利·哈羅做了一個恆河猴實驗。

  讓出生一天的嬰猴和母猴分離,在以後的日子讓嬰猴和兩個母親在一起:一個鐵絲母親,它的面前掛着奶瓶;一個是毛絨母親。

  他發現嬰猴除了需要喝奶的時候,和鐵絲母親在一起,其它時間基本上都和毛絨母親在一起。

  由此得出結論:除了基本的飢餓和飢渴的生理需求,嬰猴更多的情感需求是在柔軟、有温度的母親裏得到滿足的。

  盧姆在《安全的感覺》一書中講到:

  “安全感是個人健康發展的自然基礎,沒有安全感,你必會有意無意的神經緊張,而你正在進行的行為會受到‘劫持’。缺乏安全感,人和諧成長就沒有力量,由於陷入了無休止的緊張,由於你得保持進攻或防衞姿態,你漸漸已將精力耗光。”

  2、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4-6歲是孩子自信啓蒙的關鍵期。

  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定多鼓勵和表揚孩子。但是,切記敷衍式的表揚,如你真棒、好聰明、好厲害,而應是具體的內容,如你今天收拾了玩具,做得很好。

  孩子做錯事,家長批評也要只針對事,不對人。

  馬斯洛按照心理學理論,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的發展非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裏的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就來自於孩子完成一件事,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表揚。對於孩子來説,這種完成某件事的“成功”,絕對比滿足物質慾望的幸福要多。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心中都有着一顆“幸福感”的種子,但是決定種子是否能發芽和成長,卻是父母以及家庭環境。

  1、父母相愛是培養幸福感最好的土壤

  讓孩子有幸福感,首先是讓孩子感受到幸福。

  當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愛意,並且有了形式上表達,孩子就從父母彼此的愛裏感受到幸福,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性格也會更活潑和開朗,在成年之後,人際關上也會更和諧。

  家,不僅是父母的港灣,也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相愛就使得這愛像潺潺的溪水流動起來,帶動了整個家庭愛的流動。

  即使沒有優越的經濟條件,也足以讓孩子們感受到家庭的温度。每當自己難過傷心時,都會有父母來安慰自己,父母和自己永遠站在一起。

  2、傾聽孩子的內心

  每一個父母都是疼愛孩子的,可是,他們卻用自己的方式一味地給予,而忘記問一問孩子:“你需要什麼樣的愛?”

  一個朋友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兒子問我一天賺多少錢,我問他要做什麼,他説想用自己的零花錢,來“買”我的一天時間去陪他。

  他以為,給孩子最好的玩具,最時髦的穿戴,吃想吃什麼零食,就是最好的愛,卻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愛其實很少,只是每天你多關注他們一會兒。

  3、做不抱怨的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抱怨工作的不順利、生活的不開心,那麼,孩子生活在這種負能量的氛圍中,也難免被感染,成為一個滿腹牢騷的人。而且,極容易導致孩子錯誤歸因,如總是把失敗歸於外部的原因,而不從自身努力上去找原因。

  比如,當一個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就會覺得是試卷太難了,而不是自己沒有好好學習。他就會抱怨,而不是想要努力。呈現出來的始終是一種消極的狀態,而不是積極向上的。

  俞敏洪説:“在任何一種父母有負面情緒的家庭環境中生長起來的孩子,幸福指數一般都非常低。”

  馬卡連柯説:“我確信我們的教育目的不僅僅在於培養能最有效地參加國家建設的那種具有創造性的公民,我們還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變成幸福的人。”

  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孩子。

  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會把內心的幸福傳遞和表達出來,才會去愛身邊的每一人,才會懂得感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94 字。

轉載請註明: 這5種家庭會養出沒有幸福感的孩子 父母須重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