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個“懶”媽媽,是孩子的幸運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綜合

文丨豫妍

1

真的很鬱悶,我跟媽媽又雙叒叕因為刷碗的問題大吵一架。

晚上該睡覺了,我一次次提醒媽媽先去陪孩子入睡,因為孩子習慣奶奶哄睡。

可是媽媽嘴上答應着,手裏就是放不下正在刷的碗。

我覺得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作息對孩子很重要,所以一直對按時睡覺這件事情有執念。

媽媽被我催的也生氣了:“我不刷碗,指望你嗎?”

我又生氣又委屈,為什麼不能指望我?

每次都是這樣,寧可讓孩子苦等,寧可母女吵翻,她也不會把碗留下來給我刷!

到底是我不刷呢,還是你不給我機會刷呢?

其實不僅是刷碗這一件事,從小到大,我打算伸手幫忙做家務的時候,總是被她阻攔:“有用你那功夫,我自己早做完了。”

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的生活能力爆弱,想做飯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想收拾房間的時候不得要領,有時想想,媽媽的“勤快”在不知不覺中讓我變成這樣。

有句俗語:勤快媽養出懶閨女,可能説的就是我吧。

2

據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每天做家務的時間只有12分鐘。

很多孩子幾乎沒有做過家務。

因為大部分父母認為,學習是最重要,家務自己做就好了。

還有父母是心疼孩子捨不得用,有的認為孩子太小做不了家務。

殊不知,不管什麼原因不重視孩子的家務能力的培養,將來都會承擔無法挽回的後果。

媽媽捨不得放手,生活遲早會對他下手。

記得有一期《少年説》,男孩站在天台對媽媽大喊:“你能不能別再逼我做家務?”

媽媽微笑而堅定地説:“不能,因為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啊,會做飯,生活才能活色生香;會打掃屋子,房子才能窗明几淨;會收納整理,屋子才能井然有序。

而這一切,都是生活的底色,決定了生活是有滋有味,心曠神怡,還是灰暗混亂,無助窘迫。

假如媽媽付出全部的愛,唯獨忘了給予孩子鍛鍊的權利。

那意味着削弱了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

3

你覺得孩子的學習最重要,卻不知道會家務會生活,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當孩子想做的時候你不讓他做,你想讓他們做的時候,抱歉,他不會做了。

有個阿姨前幾天跟我媽哭訴,她心疼了20年的兒子被她疼成了白眼狼。

阿姨前一段胃病住院,醫生交代只能吃流食。

恰逢老公出差,他就想讓兒子給她煮碗粥。

沒想到,兒子卻推三阻四,早上説自己不能早起,中午説夏天煮粥太熱,被阿姨再三催促之後,卻只去超市買了一箱牛奶回來,然後就玩起了消失。

阿姨後悔不迭,可為時已晚,她心疼孩子,從不捨得使喚,孩子也就習慣了索取,不知感恩。

每一個白眼狼都是被一口一口喂出來的。

10歲的河南女孩王心怡她每天都給父母做飯送飯,因為看到爸爸媽媽每天開公交車辛苦;

6歲的信兒洗菜,切菜,炒菜,可以一氣呵成,因為媽媽蔡少芬説,柴米油鹽也是一種修行,從小就鍛鍊她做飯;

所以,到底幾歲的孩子開始做家務才不算小?

沒有最合適的年齡,只有最明智的媽媽,當下就是最好的年齡,可以及時的開始。

4

可能是受媽媽的影響,以前的我,哪怕做事不麻利,卻還是想着包攬孩子的所有事情。

可是隨着老二的到來,家務越來越多,我幾乎每天淹沒在做不完的家務中,常常感覺內心超級煩躁,壓制着怒火無處發泄。

有一天,我一邊收拾滿屋子一邊大聲呵斥亂扔玩具的孩子,我忽然感覺這畫面似曾相識,不就是我記憶中媽媽的樣子嗎。

我知道,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

學會去做一個“懶”媽媽。

孩子能做的,讓她自己去做,孩子不會做的,一點點教她做。

六歲的大女兒,我要求她自己收餐具,洗襪子,晾曬洗好的衣服,收拾玩具和繪本。

每次她自覺主動地去做這些事情,我都及時地給予肯定:

“我看到你今天自覺收餐具了,做得不錯”。

記得剛開始洗襪子的時候,她試了幾次,很沮喪地告訴我:“媽媽,我不會搓”。

我就手把手教她,兩隻手如何來回交叉搓洗。哪怕她洗的不太乾淨,我趁她不注意,偷偷返工,但還是讓她把習慣堅持了下來。

我對她説:“襪子洗的越來越乾淨了,這就是熟能生巧,你做得越來越好了”。

第一次晾衣服的時候,她説夠不到晾衣架,我啓發她想辦法,自己做不到,可以藉助工具。她很快發現可以搖動手柄降低晾衣架或者踩在凳子上完成。

當她把衣服晾好,發現自己又get了新技能,開心地手舞足蹈。

我也高興地説:“我女兒可以自己晾曬衣服,太好了,媽媽可以坐下來休息,有個能幹的女兒太棒了!”

當她把玩具和繪本擺放地特別整齊,我就會説:“你下次想玩什麼玩具,想看哪本書,肯定可以很快找到,是不是很棒的體驗?”

她欣喜地一陣猛點頭。

當然,她也會偶爾抗拒,或者想犯懶。

我就會跟她一起完成,一是告訴她不能半途而廢,該完成的時候必須完成;二是用陪伴來表示對她的支持,給她力量。

孩子聽到這些表揚和鼓勵,知道自己有了進步,自我價值得到肯定,特別開心,幹勁十足。

她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更加乖巧,而我也能獲得片刻喘息,心中的怨氣消散,她感恩,我欣慰,親子關係比以前更加融洽。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鍛鍊了動手能力,學會了思考和解決問題,得到真正的成長。

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我和她,各得其所。

其實,孩子的能力和父母的能力是此消彼長的,父母越能幹,孩子越無能。

父母適當的學會裝弱小,創造機會,孩子才會更強大。

把動手的權利還給孩子,最終也會收穫一個積極獨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