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卧牀33年獲助無數 申請遺體捐獻回報社會
周口10月26日電(韓章雲 胡洪濤)“國家對我好,親人對我好,志願者對我更好,多次來看我,鼓勵我支持我,我堅決要捐獻遺體供醫學研究,來回報社會!”10月26日,談到身後捐獻遺這一多年的心願終於實現,張常海禁不住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張常海今年44歲,河南鹿邑縣高集鄉人。就在10月25日,他終於完成了自己深藏內心十餘年的願望:簽署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希望在去世後能回報社會。
“我生前獲得無數好心人的幫助,卻沒能為社會做貢獻,如果我的身體、器官、眼角膜在我去世後能對社會有用,那都捐了吧。”説服家人、在志願申請表上籤上自己的名字,卧牀的張常海如釋重負。
圖為作為家屬代表,張常海的三哥在申請書上簽字。 胡洪濤 攝
25日中午,河南省鹿邑縣紅十字會的志願者們以及鹿邑縣人民醫院的幾名醫生,帶着慰問品來到鹿邑縣高集鄉張常海的三哥家裏。
醫生仔細的檢查了張常海的身體,發現他除下半身發育不好外,其他一切正常,符合捐獻遺體的要求。
在當地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張常海在志願申請表上鄭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他的三哥作為家屬代表,也一併簽字。
張常海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上面有兩個姐姐三個哥哥,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7歲的時候張常海不幸患上骨髓炎,由於家裏貧窮,並沒有得到有效治療,10歲後,張常海已經卧牀不起,這一躺就是33年。
但是卧牀的張常海並沒有與社會完全脱節,喜歡看書、愛看新聞的他時刻關注着外面的世界。也是從新聞報道中張常海知道:無償捐獻遺體、器官以及眼角膜也是幫助別人的方式之一。
十三年前父母相繼去世,張常海由三個哥哥輪流照顧,哥嫂們待他細緻入微,飲食、生活從沒有過虧欠。
由於沒有勞動能力,張常海被村裏列為精準扶貧户,村裏還出資給他蓋了一間房子,逢年過節鄉里民政部門會給張常海送來慰問品。農忙的時候家人顧不上他,都是鄰居們給張常海送飯照顧他的生活。
“我一直記得2008年12月8日,一個愛心人士帶着自己的學生來看望我,逢年過節他都會記得來看我,我想留下他的聯繫方式,但是他只告訴我姓張,不肯就電話。這種好心人我遇到太多了,獲得無數的幫助,我一直感激不盡。”張常海告訴記者,卧牀33年,無論是政府還是志願者,亦或是村裏的鄉鄰、自家親戚,對他的照顧、幫助他都記在心裏,一直想找機會回報。
喜歡新事物的張常海也是個熱心人。自從學會使用智能手機支付,張常海常常幫村子裏的老人們充手機話費,給老人們提供不少方便。2016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常海接觸到鹿邑縣當地的一個公益組織,並加入公益微信羣,盡己所能為志願者們出謀劃策。
今年以來,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張常海越來越渴望申請捐獻遺體,希望能在自己還能自主做決定的時候實現回報社會的心願。
在張常海所在的農村地區,人們的固有觀念就是人死入土為安,捐獻遺體簡直就是“瘋子”。不出所料,哥哥姐姐們對張常海的想法激烈反對。但是張常海沒有放棄,從最疼愛自己大姐開始勸説。
“我大姐生活在廣州,她的孩子都是大學生,有文化,對於我捐遺體的想法,大姐剛開始也是心疼我,不同意,可是後來她想通了,覺得我只有實現了心願才是真的開心,於是大姐也開始幫我説服二姐跟三個哥哥,好不容易,他們都同意了。”
作為家屬,張常海的三哥張永義一邊在弟弟的捐獻遺體申請表上簽字一邊抹着淚。“真捨不得弟弟走,也不想讓他捐獻遺體,可這是弟弟的心願,我們兄弟姐妹疼他、愛他,最主要的還是他開心不是嗎?”
簽署完志願捐獻遺體申請書的那一刻,張常海撥通了遠在廣州、最疼自己的大姐的電話:“大姐,我已經簽字啦!你也不要煩啦!應該替弟弟高興!”電話裏傳出大姐的哭聲,情緒穩定後,張常海的大姐叮囑他:“既然心願實現了,你就要好好吃飯睡覺,要活個樣子讓大姐放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