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醫養結合探新路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綜合

湘潭市第六人民醫院(湘潭市養老康復中心)外景。
唐劍輝攝

湘潭市第六人民醫院醫生在查房。
甘紀平攝

湘潭市第六人民醫院康養區入住老人在進行手工製作。
甘紀平攝

引子

2000年至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人增至近2.54億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2%上升至18.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在我國正在加快建設的養老服務體系中,推進醫療衞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是重要惠民舉措。去年10月,國家衞健委、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出台《關於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着眼近年來各方反映較多的制約醫養結合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提出多項政策措施。

4年前,為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原國家衞計委、民政部確定了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湖南省湘潭市名列其中。近年來,湘潭結合實際先行先試,積極探索促進醫養結合的有效形式。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湘潭市六醫院”)醫養結合經驗被國家衞健委確定為“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

醫養結合,難點在“合”,關鍵在“合”。多年來,湘潭市六醫院堅持在“合”字上做文章,由一家曾經舉步維艱的二級醫院,轉型發展為活力迸發的醫養結合機構,康養牀位常年入住率超過95%。

從居家養老到入院康養

一位老人的養老選擇

早晨6點半,陽光照進陽台,85歲的楊蔚蘭正在洗漱,房門半掩。

“楊老師,需要帶早餐嗎?”護理員周雪羣的聲音照常從門口傳來。

“今天不需要了,自己做哩。”楊蔚蘭踱進廚房。她的身後,是一間不大的起居室,陳設簡單,家電齊全,大小物件收拾得整潔有序。白居易的詩句“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張貼在牆上,紅色的紙張,給屋舍增添了暖意。

這就是楊蔚蘭日常居住的地方——湘潭市六醫院老年康養區。醫院坐落於城區中心,離蜿蜒流淌的湘江不到1.5公里,綠樹環繞,鬧中取靜。

“就在這兒養老啦!”楊蔚蘭笑道。

兩兒一女,子孝孫賢,楊蔚蘭為什麼要到醫院來養老?

這要從一場急病説起。2016年老伴去世後,她的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子女工作在身,沒法24小時陪護。2019年初的一天半夜,老人突犯眩暈症,身邊卻一個人都沒有。她強撐着,扶着桌椅挪到電話機旁,撥通鄰居家電話求助。打這之後,楊蔚蘭覺得,居家生活不是辦法。當年3月,她住進了湘潭市六醫院康養區。

與居家相比,這裏有何不同?

“喏!”老人伸手一指:房間牆壁裝有扶手,通往陽台的門檻被抹平,起居室的牀頭安裝有緊急呼叫裝置……

硬件設施的適老化改造讓楊蔚蘭住得舒心,而讓她安心的,則是這裏提供的康養服務。

平日裏,楊蔚蘭就像在家時一樣,上午去樓下的樹林裏散步,與同樓的老夥計們聊聊天;下午就在房間裏讀讀書、看看報。不同的是,大樓裏有周雪羣等護理員24小時守候,但凡有緊急情況,總能第一時間趕到老人身邊。

“最讓人踏實的,是就醫有保障。”楊蔚蘭説,自打住進來後,她和兒女再沒有因為她的就醫犯過愁,“住在這裏,醫生護士就在身邊,放心。”因為常去查心血管疾病,楊蔚蘭還加了科室醫生周翠琴的微信,可以隨時問診。

在湘潭市六醫院康養區,住着500多位老人,他們大都曾面臨和楊蔚蘭同樣的問題:身體好的時候,遛園子、話家常,一切如常,可病來如山倒。老年人醫療衞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大部分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相互獨立,“養老院看不了病,醫院養不了老,難得碰上這樣既能看病還能養老的地方。”楊蔚蘭説。

醫養結合服務,費用如何?

“康養費用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牀位費、基本伙食費和護理費。”湘潭市六醫院院長嚮明凱介紹,根據房型的不同,單張養老牀位每月費用分為1300元、1500元、1600元三個等級;伙食費每月660元;護理標準根據老年人健康程度的不同,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又按照護理員一對一、一對二乃至一對多等不同情形,執行不同收費標準:全失能老人的護理等級最高,若選擇一對一護理項目,則每月需護理費4800元;餘下隨等級的降低和護理對象人數的增加,護理費用遞減,最低每月900元。

生活尚能自理的楊蔚蘭,選的是每月900元的護理項目,憑每月5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資,康養費用能夠承擔。

從綜合醫院到醫養結合

一家二級醫院的轉型發展

“養老 醫療”,讓湘潭市六醫院贏得了大批老人的青睞。“現在看,這條路,我們走對了。”回顧醫院的轉型之路,嚮明凱感慨不已。

2009年10月,嚮明凱接任院長第二天,打開醫院賬目一看,倒吸了一口冷氣。包括退休職工,全院在編256人,但年業務收入只有295萬元,“即便醫院零成本運營,也難以足額髮放職工工資。”

始建於1962年的湘潭市六醫院,前身為湖南省總工會湘潭職工療養院,在上世紀末的改革中,曾經嘗試走綜合醫院的發展路徑,然而受制於醫療條件、人才隊伍等因素,吸引不了多少患者就醫,始終難有起色。

何去何從?上任伊始,嚮明凱帶着醫院職工深入調研,意外發現,整個湘潭市沒有醫院主打老年康養。而作為老工業城市,湘潭市老齡化程度位於湖南省前列,養老服務需求量大。

“醫院是公益類事業單位,但即便服務社會,也要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大調研大討論中,嚮明凱提出,“能不能專注老年人慢性病診治,發展老年康養?”

設想一出,質疑的聲音不少——早些年醫院也試着搞養老服務,可是二十幾張牀位都住不滿。

“尚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多對住院養老不太接受。以辦醫院的思路做養老,自然行不通。”嚮明凱耐心解釋、溝通,“現在湘潭市六醫院實行市民政局行政主管、市衞生局行業監管,建一所以養老為主的醫院,可以説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共識凝聚了,2009年底,這家公立二級醫院開始堅定轉型:做強“裏子”,致力“大病可醫、小病可療、無病可養”,為老人提供醫養康護一體化服務;建好“面子”,“房間不能做得像病房一樣,被服不能像病號服一樣”,醫院改造出200餘張康養牀位,並對病房實施適老化改造,打造像家一樣的舒適環境。

從醫療救治到健康管理

一種醫養融合服務模式的探索

“梁老伯!”正在湘潭市六醫院康養區巡查的醫生湯冰心,走進1012房間,給梁秋雲老人檢查身體。一年前的情景,湯冰心歷歷在目。

那天巡房,湯冰心發現一向健談的梁秋雲口角歪斜,口齒不清,當即懷疑其發生腦梗塞。“護士,推車!”十多米外,樓層裏隨時待命的護士、護工疾步趕來。

“馬上做CT檢查,通知急診準備!”湯冰心一邊佈置,一邊對老人做必要的救護處理。

老人被送去急診,一檢查,果然是急性期腦梗塞,立即被安排住院治療。

一個月後,梁秋雲病情好轉出院。讓大家欣慰的是,由於診治及時,老人無後遺症。

“老年人急性病症,黃金處理時間是關鍵。”湘潭市六醫院門急診部主任胡賽介紹,為確保老人在發病時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醫院在康養區每個樓層配備了由專業護士轉崗的樓層主管,同時確保住進來的每一位老人,都有一位門急診部的責任醫生對接服務。

推進醫養融合,讓養老有“醫”靠,湘潭市六醫院探索的腳步未曾停歇。

起初,醫院嘗試由住院部管理康養老人,但試行不久就發現新問題——住院部按科室對病人分類管理,病人和專科醫生是強對應關係,而康養老人可能罹患多種慢性病,難以按對應科室分層居住、分區管理。

後來,醫院又從相關科室抽調30名醫護人員,專職服務康養老人。結果卻因入住老人時多時少,醫療資源固定配置,增加了運行成本。

最終,康養老人由門急診部負責。“門急診部的10名醫生,多是全科醫生,對老年人可能出現的各類疾病都有一定處理能力。”胡賽説,“從門急診部到康養區,有條便捷通道,走過來不過3分鐘。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可第一時間為老人診治。”

倘若病情嚴重超出醫院救治能力怎麼辦?近年來,依託醫聯體建設,湘潭市六醫院暢通與湘潭市中心醫院等其他醫院的轉診通道。

4月11日,因呼吸病症加重,79歲的龔淑君老人從康養區轉至住院部,CT檢查發現老人併發有腦梗塞症狀。醫生立即撥通湘潭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電話,馬上轉診。

除緊急狀況下的醫療救治,湘潭市六醫院還建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巡房、檢查、處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加強康養老人的日常健康管理。

“盛奶奶!”樓道里,胡賽見到正坐着休息的盛素蘭,親切地喚一聲。

像見到了親人,老人家握住胡賽的手,“走,上家去。”

盛素蘭扶着助行器在前邊慢慢地走,胡賽在後面小心看護着老人。“盛奶奶做了髖關節手術,前段時間還動不得,現在剛能走。”

胡賽對老人的身體狀況一清二楚。每週至少兩次,她都要抽出時間,為盛素蘭檢查身體,評估其健康狀況,指導老人醫療用藥、飲食營養。

“除了心中有數,還有檔案記錄。”胡賽説着,拿出盛素蘭的醫療檔案,從老人第一次入院時的體檢報告,到其後多次檢查、各項指標變化,都記錄在案。

“從緊急情況的處理,到日常疾病的診治,讓專業醫療資源融入養老各環節,就能有效提升醫養結合的質量和水平。”嚮明凱深有感觸。

從技能培訓到院校合作

一支養老護理專業隊伍的打造

“不就是照顧人嗎,誰不會幹?”入職湘潭市六醫院前,曹立軍不認為當護工是個技術活兒。在老家湖南益陽,收拾莊稼做活兒,她麻利得很。

兩年前入職順順利利,可醫院沒讓她直接上手,而是先上課。

來講課的是養老護理員工作部主任李坤玉,課程內容是協助老人翻身。先關好門窗,防止走風;和老人溝通,告知要準備翻身了;老人筋骨弱,不能用蠻力,得用巧勁;翻側邊,墊好被子,用準備好的毛巾擦拭身子;再就着這個機會,給壓久了的肌肉按摩……上完第一堂課,曹立軍驚訝不已,“一個翻身,竟有這麼多講究!”

在護工部辦公室裏,李坤玉翻出過去3年的培訓計劃和護理規程。厚厚一摞文件裏記錄的培訓內容,從血壓測量到心肺復甦,覆蓋看護要求的方方面面——每週三,康養區都會組織護工輪訓,或聽專科醫生講課,或是看護工部主任示範教學。

曹立軍至今記得第一次給一位中風偏癱老人換衣服時遭遇的尷尬。剛準備給老人脱下袖子,老人卻“哎喲”一聲,嚇得她趕緊去請教。

這讓曹立軍認識到“護理無小事,事事有門道”:偏癱老人的穿脱衣看似簡單,其實不然。老人一半的肢體失去行動力,脱衣時得先脱能健康活動的一側,再脱肢體失去行動力的一側;穿衣時順序反過來。

“沒經過醫院培訓,這工作恐怕幹不好。”曹立軍感嘆,“以前我連助行枴杖的高度都不知道怎麼調節,現在運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緊急救助噎食老人也有把握。”兩年下來,曹立軍已成長為醫院的護理能手。

在湘潭市六醫院,除日常打針、用藥等與診療直接相關事項,護工已能處理絕大部分服務事項。“目前,康養區日常只留1名常備醫生、3名常備護士,其餘的可騰出手來,從事其他醫療服務。”李坤玉説。

從業人員不足、水平參差,人才不願來、留不住,是醫養結合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湘潭市六醫院在全國公立醫院中較早設立養老護理員工作部,負責養老護理員的日常管理、培訓等工作,同時參照市場化水平確定薪酬待遇,提高職業吸引力。“大部分護理員的月工資基本在5000元以上。”李坤玉説。

2017年,湘潭市六醫院還與湘潭醫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養老護理相關專業,設立“醫養訂單班”,培養專業化、年輕化的醫養服務人才。

“社會對養老護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我們的專業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把握好這個趨勢,未來的職業發展讓人期待。”醫養訂單班學生張菥説,全班31人,今年畢業,除部分同學打算完成2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再就業外,多數都將從事養老服務行業。

湘潭醫衞職業技術學院臨牀學院院長劉暉介紹:“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們還將增開臨牀醫學專業(醫養方向),初步計劃開設一個班,招收50人。”

從強化投入到優化政策

一種醫養結合活力的激發

躺在牀上的母親,雖還説不了話,但張晴宇懸着的心,終於落了地。

張晴宇的母親今年93歲了。老人家前些年身體就不太好,做過一次大手術後,行動不便。後因腦萎縮等病症,語言功能逐步退化,開始不記得事,不認得人。

不久前,老人突然不能自主吞嚥,此後一連5天無法進食。打聽到湘潭市六醫院有安寧療護病房,張晴宇將母親送了過來。

“入住安寧療護病房的老人,多是癌症晚期病人、癱瘓並伴隨嚴重併發症患者、器官重度衰竭病人,不具備採取主動醫療干預措施的條件。我們把治療的重點放在怎麼幫助患者減輕病痛,讓他們有尊嚴地走完餘生。”嚮明凱介紹。

從2013年建立安寧療護病房至今,湘潭市六醫院已為2900餘名病患提供安寧療護,呵護好生命最後一程。

從康復治療、護理到安寧療護,湘潭市六醫院醫養結合探索不斷深入,離不開相關政策保障。

眼前的大樓,赫然寫着“湘潭市養老康復中心”,這是由民政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建的養老示範項目,總投資2億餘元。

提供安寧療護服務,則得益於湘潭市創新醫保配套政策:對入住安寧療護病房的患者,醫療報銷費用按每天200元的標準包乾結算。

在嚮明凱看來,這項政策的作用有二:一是鼓勵住在三級醫院且符合條件的重症患者,從三級醫院病房轉到這裏來,減輕對大醫院病牀的壓力,減少全市醫保資金的支出;二是為入住安寧療護病房的患者減少醫療方面的無效支出。

湘潭市民政局、市財政局還從市福彩公益金中每年撥款50萬元,設立愛心資助項目:凡在市六醫院醫養中心連續入住3個月以上,具有湘潭市户籍、年滿60週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全失能老人或需要臨終關懷的老人,每月給予300至500元的生活護理費(護工費)補助。

強化投入支持,優化政策保障,激發了湘潭市六醫院的活力。醫院現有牀位1100張,其中醫養結合牀位800張,常年入住率超過95%。老年康養服務的發展,也帶動普通醫療診治服務開展,去年醫院業務收入超過1億元。

最近,湘潭市六醫院又有新規劃,對醫院下屬的二級事業單位養老康復中心進行改革,打造“六頤苑”養老服務品牌。“有的醫院想拓展養老服務,有的社會化養老機構想與專業醫療資源結合,我們就跟他們合作,將醫養結合經驗推廣開去。”嚮明凱介紹。

今年年初,長沙融城醫院養老康復中心的醫護人員,又來到湘潭市六醫院交流學習。“從第一次來算起,我們已到這裏調研學習十幾次。”融城醫院養老康復中心負責人張偉介紹。

4年前,這家改制於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職工醫院的二級醫療機構,向養老醫院轉型,設置了198張牀位。但很長一段時間,入住融城醫院的老人只有個位數。

從醫療資源銜接,到護理人員配套,再到安寧療護病房的開設,湘潭市六醫院派人到融城醫院指導。“現在我們的養老牀位主要是滿足安寧療護老人的需求,日常入住率在90%以上。”張偉説。

理念移植,經驗複製,湘潭市六醫院的探索實踐在深化:在湖南株洲成功指導運營一家社區“嵌入式”老年護理院;為內蒙古、廣東等地的20餘家醫養機構建設運營提供了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等服務……

湘潭市六醫院的探索實踐,是湘潭市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一個縮影。推動鎮街抓好鄉村敬老院、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向醫養結合型機構轉型;鼓勵醫院以轉型、改建等方式,發展康復醫院、臨終關懷醫院……湘潭市副市長劉永珍説:“我們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深化醫養結合,持續改善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努力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31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