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和茶葉:18世紀雙方都滿意的中英貿易為何19世紀就行不通了?
今天講起鴉片戰爭的起因,多半會提到林則徐上道光帝的那封有名的奏摺。
......蘇州之南濠,湖北之漢口,皆闤闠聚集之地,疊向行商鋪户暗訪密查,僉謂近來各種貨物銷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貨約有萬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數。問其一半售於何貨?則一言以蔽之,曰鴉片煙而已矣......各直省民數計之,總不止於4萬萬人,若一百分之中僅有一分之人吸食鴉片,則一年之漏卮即不止於萬萬兩,此可核數而見者.....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奏摺內容)
林則徐認為國內市場上白銀流失的問題是進口鴉片造成的。這確實是一個主要問題,根據現代的研究,1828-1829年,中國對歐美的合法+走私的鴉片進口造成的白銀外流達到480萬兩以上,如果考慮到僅僅10年以前,中國每年還有410萬兩的白銀進賬,那麼對國內市場來説,就相當於每年少了800萬兩以上的白銀。
那個時代沒有紙幣,所以白銀的大量減少,當然對國內商業和政府收入造成很大影響。林則徐和道光皇帝未必關心國民健康,但僅僅從財政角度看,禁煙也確實是勢在必行。
我們過去教課書上總是説,由於中國閉關自守,對正常的英國商品不感興趣,所以英國人才賣鴉片這種害人精過來。
但其實這説法並不全對,在賣鴉片之前,英國人向中國輸送的一種產品一度非常受中國歡迎,成為英國對華出口的拳頭產品,那就是棉花。
棉花在那個年代被稱為“白色黃金”,這種在今天看不起眼的植物,在當時卻是貨值高的暢銷貨(每擔棉花在廣州能賣出8-30兩白銀)。在1817年,英國向中國輸送了近44萬擔棉花,價值400萬兩白銀以上。
18世紀的英國人愛上了喝中國茶葉,但當時英國的工資比中國高很多,把英國貨直接運到中國來往往價格太高賣不出去,而剛剛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提供的工廠產品如時鐘等中國一般人又用不起,所以英國迫切需要一種可以賣給中國全民都可以消費的商品,來抵消茶葉進口的花費。
這種商品就是棉花。其實英國自己並不產棉花,他們輸入中國的棉花產自南亞,南亞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三個地區之一(還有中美洲及東非),當時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所以把這些棉花運輸回歐洲成本太高,運到中國卻找到了市場。
那中國為什麼需要這些
棉花呢
?
在中國,古代窮人穿的一般都是麻衣。從宋代開始大量引進印度棉花種植,但一直到明清才廣泛普及,而在清代,不斷滋生的人口及和平環境,導致穿衣需求不斷增長,雖然中國本身也是棉花的種植大國,但在古代環境下,種多少棉花是由農户自行決定的,沒有國家調控,所以一旦遇到災年,農户改種糧食,棉花就會短缺。所以進口棉花就有了市場。
自從1704年英國船凱瑟琳號在廈門 卸下第一批印度棉花之後,英國人逐漸發現,印度棉花在中國的銷路很好。
傳統紡紗機-把棉花紡成棉線
從1760年代開始,英國開始穩定地向中國輸出棉花,1768年,貿易額接近10萬白銀,而到18世紀70年代,由於中國很多地方出現災荒,農民減少了種少種棉花,所以英國送來的棉花越來越重要,1775~1779年間,棉花的進口量達到年均28萬兩,首次成為英國對華的第一齣口商品。
而中國市場的廣闊,對棉花的需求是無窮無盡的,在40年以後的1817年,英國人在廣州每年都能賣掉價值450萬兩的棉花!
這種又厚又結實的棉衣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平心而論,當時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貿易,是對雙方都有利的。 棉花屬於原料進口,廣東商人買進以後,運進內地省份,再找織工織成布料出售,中國人得以穿上了廉價的印棉服裝。
另一方面,英國也從英國-印度-中國的三角貿易中受益,英國用印度的棉花運到中國,然後買回茶葉送回英國本土,再從英國本土把工業產品賣到印度。
所以為何乾隆時代(1711年—1799年)沒發生西方入侵很好理解,18世紀的英國本質上是商人和工廠主做主的國家,如果能夠源源不斷的從貿易對象那裏賺錢,那麼就不會動戰爭的打算。
1793年英國使團訪華,其實不是為了“打開中國貿易大門”,因為原有的廣州貿易規模已經很大,而是為了避開十三行的壓價和勒索,開闢更多的貿易口岸和尋求更有利的貿易規則。
這種情況下,英國使團哪怕在北京受挫,但不斷增長的棉花貿易利潤,還是讓英國人嚥下了這口氣。
不僅僅如此,乾隆皇帝其實也很清楚英國人有多麼依賴棉花貿易。所以甚至動用貿易制裁的手段對英國實行政治施壓。
1777年6月(即乾隆四十三年) , 廣東當局 “ 接到皇帝諭 旨 , 本季度禁止棉花進口亦不準在廣州 出 售 ” 。
朝廷給出的解釋是:鑑於 “
各 國夷船 … … 重載 棉花海運來廣 , 致內地棉花擁塞不通。 ” 但英 國所得的情 報是 : 乾隆皇帝 “ 從雲南總督得到的報告 , 説勃固人(緬甸民族之一 ) 用售棉花給歐洲人的辦法 , 來爭取歐洲支持他們反對清朝 , 因此皇帝下令不準歐洲人向中 華帝國輸入棉花” 。
因為國際政治問題,對英國實行貿易制裁,這手段現在是不是很眼熟?由於勃固人很快向乾隆服軟,所以這項禁令僅僅實行了兩個月就停止了。
説實話,如果棉花能一直在中國賣下去,那麼就輪不到鴉片出場了。
但情況在1820年前後,也就是鴉片戰爭前20年發生了改變。
1820年,英國人忽然發現棉花在中國賣不出去了,那些原本對棉花積極收購的商人,開始反應冷淡。在1821年,甚至有大量棉花積壓,英國人的棉花生意一落千丈,而對茶葉的需求卻有增無減,所以最後才動歪心思打起賣鴉片的主意。
而為什麼從1820年前後棉花就在中國賣不動了呢?目前來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中國國內棉花生產量的增加。前面説過,鬧饑荒的時候農民會減少種植棉花保證口糧,那麼不鬧饑荒時,自然會多種棉花,這樣就不需要進口了。
二,有些農户開始直接使用進口棉花的下一步加工品,即棉紗線來織布。在1828年時,已經有不少廣東農村農民不種棉花,直接從商人手上買棉線。
英國工廠主逼得東印度公司的棉花貿易逐漸蕭條
從棉花變為布料有這麼幾個過程:棉花----紗線---布匹。
原先英國人是出口棉花原料,現在隨着自己國內工業升級,開始出口半加工品紗線,結果無形中搶佔了自己做原料出口的東印度公司的生意。
我們現在一般都把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本土看成是一體的,但實際東印度公司只是英帝國的一個利益集團,在英帝國內部,18世紀後期慢慢也崛起了其他的利益集團,如從事棉紡工業的工廠主們。
這些新崛起的工廠主們想做的是把本土生產的工業品如棉線棉布賣到中國,而這樣做就必然壓縮了東印度公司賣棉花的生意。
東印度公司的棉花貿易下降,最後就只好賣鴉片了。然後引發了鴉片戰爭。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從1818年開始,到1833年,鴉片從原先只佔英國輸入中國的貿易額的1/6,增長到後來的一半以上,而棉花則下降到1/4以下。
所以我們看這段歷史會明白:鴉片戰爭的開始,不僅僅是因為清政府的舉措不當,而是因為英國的工業化升級必然的結果。
英國如果和早期的殖民帝國葡萄牙西班牙那樣,只是做生意,那麼不會和清朝發生根本衝突,而如果走向工業化後,為了給自己的工業品找到一個大市場,那麼中國的大門就必須打開。而作為一個農業國家,打開大門讓西方工業品進入,必然造成國內農户破產和形勢不穩。所以這仗還非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