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讓14億人口端穩飯碗 為全球糧食安全注入信心
新華社合肥6月7日電 捧起一把顆粒均勻的麥粒,聞着新麥特有的清香,安徽省定遠縣種糧大户張海清格外感慨。
這裏是中國江淮地區糧食主產區,張海清身後,一台台收割機往返穿梭,將連片的金色麥浪齊茬兒“吞下”,千餘畝小麥就這樣顆粒歸倉。
“去年播種時遇到乾旱,返青田管時又遇到疫情,真是沒想到今年小麥收成還挺好,畝產比去年要高200斤。”這位種了30多年地的農民帶着喜色説。
從南到北,中國夏糧主要作物小麥正在集中收穫。5月中旬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佈的信息顯示,小麥旺季收購量預計為1400億斤左右、早秈稻200億斤左右、油菜籽240萬噸左右。
在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3日發佈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預測,今年全國糧食產量將達6.7億噸,能夠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也是各國人民的基本訴求。然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多重挑戰,一些國家禁止部分糧食出口,貿易和物流限制造成糧食運輸困難,經濟衰退影響民眾糧食負擔能力,部分品類糧食價格有着較大上漲壓力。
在這一特殊背景下,“中國糧倉”再獲“滿倉”更顯意義重大。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5月21日發表聲明説,疫情已對整個糧食系統造成影響,限制人員流動會阻礙糧食物流,糧食生產面臨嚴峻挑戰,危及全球糧食安全,對最貧窮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
聲明還敦促各國,尤其是主要貿易國,確保糧食市場供應穩定、透明、可靠,促進多樣化、安全和有營養食品的生產和供應。
糧農組織在當天早些時候發佈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中還提到,截至2019年末,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有逾1.35億人處於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
“疫情蔓延全球,糧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但中國多年來都將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即使全球糧食市場出現波動,也不會衝擊中國糧食安全,更不會影響14億人口的飯碗。”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董召榮説。
在他看來,用不足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積,養活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實現口糧絕對安全,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成就,也是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貢獻。
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此前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部長通道”上表示,目前中國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庫存超過一年的產量,可以供全國人民吃一年,人均糧食佔有量遠高於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他肯定地説,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業-食物系統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相比其他行業較小,出口佔總產出的比重、進口占總需求的比重都低於5%。
4月2日的商務部網上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也曾透露,中國口糧年均消費量為2億多噸;2019年,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國內糧食供給短缺。
中共十八大以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國明確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在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在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6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2019年10月發佈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穀物自給率超過95%,近幾年稻穀和小麥產需有餘,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
白皮書還特別指出,按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貧困人口“不愁吃”的問題已基本解決。
“但也得有憂患意識。”董召榮説,從中長期看,中國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要繃緊糧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這一系列舉措被認為是中國繼續保持“糧食自信”的關鍵因素。
“1999年,我第一次流轉500畝土地用來繁育優質小麥種子時,全村可耕地面積就超過5000畝,今年全村還有可耕地5558畝。”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夏劉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化東説。
如今,他帶頭成立農產品加工公司,帶動村民調整種植結構、提高收入。6月20日,主要銷往歐美、東南亞等地的上萬噸毛豆訂單就要開始生產、包裝,陸續發貨。
“過了毛豆季,中秋節前後又得加緊處理玉米訂單了,為了確保交貨,除了本村種植的一小部分外,還得用訂單農業的方式去周邊省份找地種,不然根本滿足不了這麼多訂單。”王化東説。
來源:畢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