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黔東南少數民族的特色建築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綜合

貴州少數民族建築有哪些呢?風雨橋 、侗族鼓樓、貴州吊腳樓、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築羣等貴州民族建築。以下是具體的內容:

貴州少數民族建築——侗族風雨橋

侗族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長廊式橋樑。是處於村頭寨尾、連接溪河兩岸的交通設施,可避風雨,故名風雨橋。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專名。均系木石結構。橋墩以青石壘砌,橋樑、橋柱及橋面建築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一釘。橋樑結構精密,堅固耐久。過去,在風雨橋上的亭閣裏還設有神台祭壇,閣中有文臣武將的彩色塑像,四壁掛有彩繪帷帳。橋上備有長凳、泉水等物,供來往行人取用。風雨橋既是貴州侗族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結晶,也是侗族熱心公益事業和互助精神的象徵。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風雨橋,是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貴州少數民族建築——侗族鼓樓

侗族的一種融合寶塔與亭閣風格於一體的特有建築物。可分為幹欄式、樓閣式、密檐鍾鈴式、門闕式等構造。樓身全用杉木鑿榫銜接,結構嚴謹。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層,多可達11層;下部似亭,為一正方形廳堂,寬約二三丈見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設座,可容二三百人集會。鼓樓全身均描龍雕鳳、玲瓏秀雅。在侗鄉,幾乎所有的村寨都有鼓樓。鼓樓為集資建成,有專人看護。逢年過節,是集會賽歌之地;農閒時節,是老人談古論今之處;也是宣傳政策的場所、文化夜校的課堂、業餘劇團和業餘歌組的俱樂部。榕江縣晚寨的鼓樓、從江縣增衝寨的鼓樓都是貴州侗區著名的鼓樓。其中增衝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貴州少數民族建築——吊腳樓

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築。是一種純木結構建築,採用穿鬥式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無論梁、柱、枋、板、椽、檁、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則蓋小青瓦或杉皮。吊腳樓的造型為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可分內外兩部分,內部柱、枋、梁、檁互為垂直相交,構成一個在三維空間上的相互垂直網絡體系,奠定長方形結構的基礎。吊腳樓結構功能一般按三段式劃分,即底層為牲畜雜物層,二層為生活起居層,三層為糧食儲藏層,其中以二層為主要層。由於這種型制的房屋在結構、通風、採光、日照、佔地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因而在廣大苗族地區得以長期沿襲下來。

貴州少數民族建築——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築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雷山縣城北的丹江河畔。距凱里27千米。始建於明初,全寨有118户,500多人,皆為苗族,以陳、吳二姓為主。朗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南面有松杉繁茂的“護寨山”,山上至今遺留有着楊大六反清抗暴時築起的碉堡、戰壕;北面有楊大六橋—風雨橋。民居依山而建,為木質結構吊腳樓。有5條花街路通向寨中。東、西、北面置有木柱瓦頂寨門。寨裏吊腳木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寨中道路、院壩及各户門庭,皆用鵝卵石或青石鑲砌鋪就。寨中有兩個銅鼓、蘆笙場。場子模仿古代銅鼓太陽紋的圖案,以青褐色鵝卵石和料石鋪砌成12道光芒,朝着12個方向伸展。銅鼓、蘆笙場的兩頭,用鵝卵石鑲嵌成兩匹飛奔的駿馬。吊腳樓上裝有“美人靠”供來客休憩。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為特徵,所以此地苗族又被稱為“長裙苗”。朗德上寨四面羣山環繞,村前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流入丹江。跨溪有風雨木橋,沿溪有石磨碾房。寨子對面有養牛坡,坡腰有約5300多平方米的平地和一長150米的賽馬跑道。每年農曆三月馬日,雷山、凱里、麻江、丹寨四縣交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此舉行爬坡、對歌、賽馬等活動,盛極時達萬餘人。朗德上寨由於歷史輝煌、民族風情濃郁,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文:建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