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掃除:喚起對公共空間的責任感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綜合

熱火朝天、灑掃擦噴,上週六通州區2萬名志願者走上街頭參加大掃除活動。隨着愛國衞生運動在全市範圍深入開展,全民週末大掃除或將成為常態。

始於1952年的愛國衞生運動,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從清理髒水溝,到全民“除四害”,從“衞生之家”樹新風,到每月一次“城市清潔日”……儘管愛國衞生運動在不同時期的重點和形式不同,但全城動員、全民參與的特點一以貫之。衞生大掃除,正是開展愛國衞生運動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一羣眾性活動傳承至今,其意義不僅在於改善人居環境,讓清潔衞生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在“你遞抹布、我擦窗户”“你清積水、我倒垃圾”的配合中,市民深刻體會到,每個人對公共空間都負有責任,都應該來為公共衞生出一份力。

這些年,社會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而維護公共衞生的任務更加艱鉅。從住雜院到進小區,從住平房到進樓房,居住形態的變化,讓街坊鄰里的關係不再像過去那麼熟絡,“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現象日益突出。“私域”觀念的強化,也讓“公域”的清潔衞生責任被稀釋。而大半年全民戰疫的經歷,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公共區域的消殺、小區環境的清潔與自家的衞生習慣一樣,都是構成防疫戰線的基礎。捍衞城市健康,沒有一個局外人,家裏家外都應該是我們的責任區。從這個意義上看,深入開展愛國衞生運動、恢復全民大掃除這樣的好傳統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

講衞生、保健康是社會共識,制約全民大掃除的因素不是“願不願意幹”,而是“怎麼一起幹”。相較於過去,當今社會日益“原子化”,“單位人”變身“社會人”,必須探索出新方式將散落的個體力量組織起來,引導大家跨出私域履行公共責任。從近些年北京的實踐看,黨建引領是一個重要突破口。比如,黨員幹部回社區報到,發揮自身優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僅讓社區力量倍增,也為羣眾作出榜樣;構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框架下的物業管理體系,調動更多人蔘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沿着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進行更多創新嘗試,歸根結底就是激發“人人可為”的主動性,凝聚“愛國愛家”的共識。

引導和組織市民走出家門參與公共空間、公共事務的管理,不僅是提升城市清潔健康水平的需要,更是北京這座大都市提升治理能力的需要。隨着城市進入精細化治理階段,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機制,不僅是執政為民的姿態,也是更為科學合理的選擇。這些年,“朝陽羣眾”“西城大媽”“通州百姓”“豐台勸導隊”等活躍在大街小巷,化解着許多“家門口”的矛盾。着眼北京“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願景,我們還要讓更多人認識到,在一個文明的社會,個體不僅要對個人“小家”上心,更要對城市“大家”負責。從推廣全民大掃除等切入,創造契機讓每一個人參與到城市治理中來,也將加深大家對“公共意識”深層次、系統性的理解。

人人可為、人人能為。培育公共意識、負起公共責任,讓城市的公共衞生建設更紮實,每一個人都將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