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天文學時代來了 中國“慧眼”顯身手
屬於引力波的天文學時代來了!
北京時間10月16日22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佈: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處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發現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國際引力波電磁對應體觀測聯盟發現該引力波事件的電磁對應體。
“這是人類第一次同時探測到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這在天文學及物理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衞星伽馬暴和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研究組負責人熊少林稱。
“時空漣漪”
什麼是引力波?就好像有人在水池中央攪動水面,水面會以波動的形式傳向四方,極端天體物理過程中,時間和空間會在質量面前彎曲,並以振動的形式向外傳播,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時空漣漪”,這些振動便是引力波。
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首次提出了引力波的設想,但其存在與否誰都無法確定。雖然存在是個謎題,但科學家們探測引力波的腳步並未放慢。
2015年9月14日,LIGO團隊捕捉到類似一隻鳥兒啁啾聲的信號,這是由黑洞併合產生的一個時間極短的引力波信號,儘管持續不到1秒鐘,卻是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此後,科學家們又陸續探測到幾例引力波事件。
不過,與以往發現的雙黑洞併合不同,本次發現的引力波事件由兩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理論預言雙中子星併合不僅能產生引力波,而且能產生電磁波,即引力波電磁對應體。這次探測,正是天文學家們期待已久的重大發現。”熊少林説。
2016年,LIGO合作組宣佈探測到引力波後,業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研究的下一個里程碑是發現引力波事件的電磁對應體。“這對研究引力波事件、宇宙學以及基礎物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科學家們認為,證實引力波確實存在,將徹底改變物理學對宇宙的認知。科學家將能夠由此研究大爆炸事件的後續影響,並能夠更精確地觀察宇宙中遙遠的角落。此外,源自大爆炸的引力波還能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構成。
中國貢獻
對天文學家們來説,這的確是一場千載難逢的科學盛宴:本次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持續百秒左右;引力波信號結束後大約2秒,美國費米衞星搭載的伽馬暴監測器以及歐洲INTEGRAL望遠鏡搭載的SPI-ACS探測器,均探測到一個闇弱的短伽馬暴,跟引力波事件相伴;其後幾天,光學望遠鏡還探測到該引力波源發出的X射線以及射電波段的電磁輻射。
在這場天文學史上極為罕見的全球聯合觀測中,中國亦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引力波事件發生時,僅有4台X射線和伽馬射線望遠鏡成功監測到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資助建造的慧眼望遠鏡便是其中之一。
“此前,雖然人們普遍預計像本次事件這樣近距離(約1.3億光年)的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閃將極為明亮,但事實恰恰相反,引力波閃出乎意料地闇弱。”熊少林説,由於引力波在高能區的輻射十分微弱,一度沒有望遠鏡能在這個能區內探測到引力波閃。
最初為探測黑洞和中子星等銀河系內X射線天體而設計的慧眼望遠鏡,也不例外。“繼LIGO合作組2016年宣佈探測到引力波後,發現引力波事件的電磁對應體成為最重要的天體物理問題之一。”鑑於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對慧眼望遠鏡的部分性能進一步優化,增加了探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高能輻射能力。
“在這些望遠鏡中,‘慧眼’在0.2-5 MeV能區的探測接收面積最大、時間分辨率最好,對伽馬射線輻射的探測能力最強。憑藉強大的探測性能,對該引力波閃在MeV能區的輻射性質給出了嚴格的上限。”熊少林表示。
不過,科學家們的目標不止於此。“如果專門探測引力波閃的引力波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項目能夠立即立項,並在2020年前發射升空,趕上與最佳靈敏度的LIGO和Virgo等引力波探測器聯合觀測,我國在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探測研究上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熊少林説。(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
説起紅移,相信很多的人還是比較陌生的,其實當時間開始出現波動的時候,波長變長,頻率降低,這就是紅移,而天體的移動及規律的預測都離不開對紅移現象的研究。紅移最初是在人們非常熟悉的可見光波段被發現的,而隨着人們對電磁波譜各個波段的瞭解不斷地深入,使得任何電磁輻射的波長增加都可以被稱為紅移現象。對於波長較短的紫外線等這些波段,波長的確是波譜向紅光移動的結果。
而對於紅外線微波以及無線電波這些波長較長的波段來説,它們波長的增加實際上是在不斷的遠離紅光波段。但是這種現象還是被定義為紅移。當觀測者站在離光源較遠的運動距離時,觀測者所看到的電磁波譜就會出現紅移的情況。這和聲波因為多普勒效應而出現頻率變化非常類似,其實這樣的紅移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有很多應用,就比如説多普勒雷達、雷達槍等等。從分光學的角度來講,多普勒紅移多用來測量天體的運動,這種多普勒紅移最早是在19世紀被預測並且觀察到的,當時的科學家斷定光的本質就是一種波。
被用於解釋遙遠的星系和類星體的還有一種紅移機制。這種紅移機制主要是在星系間的氣體雲的光譜中所觀察到的一種紅移現象。紅移的增加比例與距離是成正比的,這層關係為宇宙在膨脹的觀點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就比如説大爆炸宇宙模型,這個主題開始於19世紀,天文學家在對波動力學的現象進行探索的時候,總結出了卜勒效應。之後1842年,有天文學家對這種現象提出了科學的物理方面的解釋,這種效應至今為止還在被應用着。卜勒效應當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預言,那就是恆星的顏色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恆星相對於地球的運動速度不同,雖然這個推論最後被推翻了,但是這也是天文學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的跨越。
恆星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其實是因為恆星的温度不同,而並不是它們相對於地球的運動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在1912年,天文學家在進行天體研究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的螺旋星雲都有着不可忽視的紅移,隨後,直到有科學家發現星雲的紅移和距離有關聯性,也就是哈勃定律的誕生,才進一步推動了紅移定律的發展。宇宙膨脹大霹靂理論的建立離不開這些觀點的誕生以及發展。
拿一個光子在真空中傳播的事例來講,一個光子在真空中傳播可以產生多種紅移機制,機制的產生都和多普勒紅移現象非常類似。都是波長與波段在紅移現象當中的自由轉換,而且這些機制會分別使用伽利略、洛倫茨或者是相對論轉化,在各個參考的架構之間來回地進行比較。
(2017-10-11)
自從地球形成以來太陽已經圍繞銀河系公轉了20多圈,每公轉一圈稱之為一個銀河年,一個銀河年相當於2.2億個地球年。這一點恐怕是古代瑪雅人無從知曉的。
不能否認的是在過去幾個銀河年中從宇宙到地球襲來的災難確實影響了地球,但卻沒有妨礙地球衍化高度生命。如果要説地球災難的來臨方式就不能不説一下銀河系內的能量大爆發。
在銀河系剛形成之際,劇烈的能量爆發非常頻繁,恆星以極高的速度形成之後很快就會燃燒殆盡而爆炸,那時的銀河系充斥着各種輻射,這種情況下以地球對生命的定義來説生命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
伽馬射線相信很多人都聽説過,伽馬射線爆產生於超級超新星爆炸事件,其被稱作宇宙大爆炸以來最劇烈的爆炸。它的能量是超新星的1000倍,並且能量集中在很窄的由兩極發出的豎狀噴流中。
伽馬噴流可以摧毀一切在其行徑上的物體,即便很遠的距離上強烈的輻射 也會損害生命的DNA結構。
約和22億年後,銀河系將會和仙女座星系合併,那時兩個星系的氣體雲會發生猛烈地碰撞,星系間產生的潮汐力將會對星系的分佈產生影響。這只是説是銀河系最後的終結,至於地球生命,隨着靠近仙女座的距離約進入十分之一時,地球生活就已經有了影響。
(2017-10-06)
小學階段就是一個打基礎的過程,特別是語文,並不會有很難的題目,大多數時候就是教會同學們去積累。比如我們在最開始學習生字的時候一般都會要求同學們儘可能多的組詞造句,提高同學們的知識儲備,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為學好其他科目的前提,相信對於這方面的學習,除了老師在學校教以外,家長也會在課外進行輔導,就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小學階段段孩子們需要的字詞量大概在2400個左右,對於這些漢字不僅要求孩子會讀會寫,同時還有會用,掌握字形、字義。但是由於小學階段的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所以很多孩子對於字詞的掌握都不是很好,特別是組詞。
由於小學階段知識的儲備確實比較少,即使自己發揮想象也一個生字也組不了幾個詞語。比如用“跟”這個字組詞,一般同學們都會組成“跟頭”、“跟上”一類的,再多的話可能也沒有辦法了。
同樣,在我的學習羣裏,這幾天家長們都為一個問題聊得熱火朝天。很多家長表示,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給生字組詞,她們常常出現詞窮的現象,要麼自己翻翻手機,要麼讓孩子翻翻字典。
因此,鑑於最近很多家長在微信上我諮詢這方面的資料,今天老師就將小學1—6年級所有的生字進行了整理,並且附上組詞,分享給大家,方便家長給孩子複習預習。
親愛的家長們,今天的內容就先為大家分享到這裏,作為老師,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多少知識,而是盡其所能,以現有的知識儲備,在如何教育孩子、怎麼提高孩子成績的路上,為家長們帶來一些幫助。
(2017-10-20)
這段時間,有一本新書正在被杭州圖書館、寧波圖書館等大力推薦,是一位95後學霸寫成的科普讀物,書名叫做《心閲星空》。
這本書是孫邦正為天文愛好者寫的入門書,
據説在高二時就已經開始寫了
,經過多次修改、完善,歷時4年才正式出版。
人和人的差距
是什麼時候拉開的呢?
孫邦正現在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位大三學生,這是一所世界一流的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學,產生了2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8位普利策獎獲得者。
孫邦正申請美國大學時,只填寫了兩個專業,一個是天文,一個是金融,前者是自己喜歡的,後者是爸爸要求的。因為他在高中期間
在天文方面大量的觀測成果、社會實踐活動,
美國多所高校伸出了橄欖枝;同時,金融專業方面也得到了3所美國高校的認可。
最後,孫邦正遵從內心的想法,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天文,目前在麥迪遜分校學習天文與天體物理系。
他在學軍中學成立天文社
沒有合適的教材就自己編
《心閲星空》這本書的前身是一本社團教程,是孫邦正在學軍中學成立天文社以後,為了給社團成員講課而寫。
“當時社團成立後,我們要惡補各種天文方面的知識,但相關的書籍不多。”孫邦正説,他在給社員們準備社團課時,同一個方面的內容,往往要翻閲很多本書才能找全,“從那時起,我就覺得有必要寫一本這方面的書。”
當時也正值杭州,乃至全國各地的高中天文社團興起之時,孫邦正覺得,“各個中學的天文社可能都需要一本書,讓他們通過這本書就知道中學生對天文了解到什麼程度,
中學天文愛好者應該知道多深程度的知識。
”
在馬上進入高二的那個暑假裏,孫邦正開始提筆為社團寫這個教程,這個過程很艱難。“從那時起,我才發現自己對天文學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所以教程的大綱都列不出來,只能慢慢思考,慢慢寫。”
直到高中畢業,孫邦正才發佈了第一個僅87頁的版本。但他並不滿足,到了美國讀大學還在寫,還在改,一直到今年3月才最終完成對這本書的最大一次修改。
他
對天文是真愛
從實驗班退出也不悔
孫邦正的爸爸對記者説,兒子對天文非常痴迷,家裏堆滿了關於天文方面的書籍。“他在學軍中學搞了天文社,經常出去觀測天文現象,學習成績都受到了影響,從實驗班回到了平行班,但他仍樂此不彼。”
孫邦正很小的時候,每次去爺爺奶奶家,他最喜歡躺在竹榻上,仰望星空,這樣躺着可以看很久。
“我天文之路的起點,應該是2009年,那年我12歲,小學剛畢業。”孫邦正對記者説,那年7月長江中下游日全食,這是他至今為止唯一觀賞過的一次日全食。
他寫下了這樣的感悟:“我的手上沒有專業的望遠鏡,我只是在攝像機的前端貼上了一塊巴德膜,並且手動跟蹤拍攝而已;周圍有不少人的觀測設備都比我高端,
但是我感到自己與別人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當過了食甚(太陽被完全遮蓋的階段)以後,樓頂上的大家搬着各式裝備離開了,只有我一個人留到了整場日全食結束。
”
2010年的一次元旦月食,發生在凌晨兩點多。孫邦正告訴家人,一定要在凌晨一點把他從牀上拉起來看。“冬天的凌晨一點,是令人窒息的寒冷,我還記得起牀時一直在發抖,家人勸我不要去看了,凍壞了可不好。我説,發抖就代表我要熱起來,沒關係的。現在看來,這只是一個沒有什麼科學道理的狡辯,但是仔細想想,是多大的嚮往才能讓我在那一刻,用我能想到的所有理由來狡辯,來告訴家長們我一定要看這場月食。”
申請美國大學時,爸爸對孫邦正説:“天文作為一項個人愛好是可以的,但不能成為今後的工作,而且工作也難找。”所以,在選擇專業時,爸爸建議選金融專業。孫邦正一定要把天文專業放進去,毫不讓步。
孫邦正説,天文確實是冷門,但是他還是非常喜歡。“我以後打算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現在世界上從事天體物理研究工作的人總數是非常少的,截止2015年底,全美國6000人,全中國2000人,
所以一定需要很多人才,我希望自己以後也能是這些人才當中的一個。
”
為
了自己喜歡的事
膽子可以特別大
孫邦正現在研究的領域非常專業,使用磁流體的結構梯度來追蹤星際介質中的分子云中的磁場方向、確定受自重力影響的區域、並估算視線方向上的磁場強度。
這麼專業的東西,孫邦正全身心投入,而且膽子也變得特別大。孫邦正的爸爸説,兒子現在是Alexandre Lazarian教授科研團隊的一個成員,
團隊中的導師説,他已經7年沒有收本科生了,但這次破例收了孫邦正。
“我也是膽子大一點,
給教授發了一封郵件,簡單介紹了自己,然後教授正好缺人手,雖然我是本科生,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去試一下。
後來,教授覺得我的工作熱情一直非常高漲,就讓我留在這個團隊裏做事情。”
孫邦正説,跟頂尖專家一起做事,對個人成長非常有幫助。“後來,教授也給了我機會,讓我在55位全美頂尖天體物理學家面前做一個關於我研究的報告,同時也把我的成果帶到世界級的大會上去,作為他報告的一部分。”
孫邦正的這種大膽,在青少年就顯現了出來。
孫爸爸對記者説,當時有好幾所美國高校錄取了他,他就自己對這些學校在天文方面的排名、教授水平等進行了分析,並聯繫了國內幾位天文方面的院士進行請教。
“他給這些院士發郵件,得到同意後就背了個包,自己找上門去拜訪。”
孫爸爸説,兒子看似內向,但在天文這方面一向敢為人先。
由此可見,孫邦正能成為天文學學霸,小小年紀就能編科學教材,是跟
多年來的積累
分不開的。想讓孩子未來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
必須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就培養孩子們對於科學和技術的興趣
。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也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
“小小科學家”
,可是卻苦於不知道從哪裏入手。曾經被同樣的問題困擾許久的耐撕爸爸,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開發出了一套科學主題盒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燃起探究科學的慾望!
天文方面的盒子,耐撕爸爸早就開發好了!
一個主題,四大任務
,讓孩子在宇宙中遨遊,
在好玩的遊戲中學習天文學相關的知識
。
耐撕盒子Level1-07科學與藝術
《宇宙探索家》
售價159元
掃面下面二維碼,或點擊
“
閲讀原文
”
均可購買
不要老是羨慕“人家的娃怎麼那麼牛”,
耐撕盒子在手,
你的孩子有一天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學神!
掃碼關注我們,獲取更多STEAM資訊
(2017-10-19)
前幾天,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編輯朋友發了條朋友圈:“厲害了!95後學霸,花4年時間,為同齡人寫了一本天文學入門教程。當我們還在參閲各種大神寫的科普讀物時,這位學霸竟然在高二就已經着手寫一本天文愛好者的入門讀物。”
我趕緊打電話給出版社。朋友説的書名叫《心閲星空——中學生天文學基礎和觀測實務》,全書300多頁,差不多有30多萬字。作者孫邦正,杭州人,1997年出生,今年正好20歲,現在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與天體物理系大二學生。
孫邦正寫書的初衷是給他高中時創立的社團“學軍中學天文社”寫一本入門天文學的教材。現在,這本書已經放到了學軍中學圖書館。
這本書的責編陳源告訴我,孫邦正是自己抱着書稿找上門來的,“我們一開始並沒有放心上。結果全書看下來,出乎意料。寫得非常專業,涉及大量天文學知識。我們還特地從浙江科技出版社調了一位專家過來幫忙把關書稿。”陳源説,“我挺佩服他的。這麼小就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的邏輯性非常強,我還得經常請教他,編書過程中,如果有需要校對的地方,他會把自己看過的參考文獻一本本發過來,記錄和分析都做得很詳細。”
這本學生寫給學生的內部教材,在市場上賣得不錯——在浙江人民出版社自己的網店上架,第一天就賣掉了150多本。
對天文的愛好始於一場日全食
我通過微信聯繫上了正在美國唸書的孫邦正。他大一原本在中國計量學院學習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因為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大二申請到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習天文與天體物理。
沒去多久,孫邦正就有論文發表在了全球天體物理界影響力前三名的專業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ApJ)上。他最近正忙着跟學校的教授做一個關於“分子云當中的湍流結構與磁場信息方面”的研究。
“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挺學渣的,尤其是高中的時候,組建和發展天文社,以及寫書,花了挺多時間,學業成績挺差的。”孫邦正對“學霸”的稱號回應很謙虛。他告訴我,天文這個愛好開始於2009年7月22日的一場日全食。他清楚記得那次近百年來地球上出現過最壯觀完美的日食,天地瞬間變色,白晝如何在天體變換中突然走入黑夜的神奇。“那時候我小學剛畢業,去觀測日全食,是老師留的作業,要我們觀測完以後每個人寫一份簡報。現在想來,當時大部分同學對這個作業都比較馬虎,可我真的很認真去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很多同學看到食甚結束,就是太陽開始復圓的時候就下樓不觀測了。孫邦正是那天在樓頂上唯一一個堅持到整場日食結束的人。那一天,孫邦正在太陽底下經歷了3個小時的暴曬,“我想起了小時候老家停電時大家都在外面聊天或玩耍,而只有我一個人在數星星。不知道是不是我對宇宙的奧秘有着連我自己都未知的慾望。”
高中時就給社團成員上天文課
《心閲星空》改了三次稿
那次觀測日全食後,剛剛進入初中的孫邦正開始對天文產生了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興趣。他記得第二年的元旦,“1月1日凌晨有個月偏食,發生在半夜兩點。那天夜裏冷得要死,家裏人都勸我別看了,可我堅持定了鬧鐘起來,當時看到了許多星,雖然完全不知道哪顆是什麼,就是覺得超級興奮。”兩天後迎來他的生日,1月3日那天,他收到了爸爸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人生中第一台望遠鏡。從此對天文觀測,一發不可收。
2012年,孫邦正進入學軍中學念高中,他聯合學校裏幾位同樣愛好天文的學生,一起創辦了天文社團,並擔任第一任社長。除了聚在一起交流天文知識外,孫邦正幾乎每個星期都要為社團成員上一堂天文學的選修課,“杭州其實很多高中後來都發展了天文社,我們還成立了杭州高中天文社聯合會。我就想着,能不能把自己以前給社團成員上課程時用過的知識點都彙總起來。大家一定缺乏這樣適合高中生閲讀的天文書。”
有了想法後,孫邦正從高二開始着手整理書稿,一直到高考快結束,才完成只有87頁的初稿。之後,他經歷了三次改稿,幾乎每一次都是大刀闊斧的修改,最後一次,“我到了美國後,讀了這裏很多原版天文學課程,發現了原先思路上的區別,於是重新進行了修改。”這樣一來,歷時整整四年,《心閲星空》才得以出爐。
爸爸眼中的孫邦正 他在喜歡的事物上,總是很較真
“我都佩服他,你説改就改嘛。他把整本書全部打亂,徹底改了一遍。”孫邦正爸爸孫富嘴上絮叨着兒子,聽得出心裏對兒子滿滿都是驕傲,“他到美國後,給雜誌投稿寫論文,一改就改了28稿。他在喜歡的事物上,總是很較真。”
兒子跑去美國讀天文學,孫富最初堅決不同意,“我們希望他學金融,以後好找工作。”但兒子對天文的執着,讓孫爸爸毫無招架之力,“他一開始報考美國學校時,和我們商量,能不能只填3個天文專業,再填6個金融專業。我們想想,金融概率大,好呀。哪知,這小子在填報志願上選的金融專業全是不可能中的。我們對這些又不懂。”
雖然被兒子設了“圈套”,不過一向開明的孫爸爸很快釋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靈魂,他們熱烈追求的夢想,作為家長,都應該全力支持,不是嘛。”他記得兒子出發去美國那天,臨行前,孫邦正摟着爺爺奶奶無比興奮的樣子:“很多人一輩子工作是工作,愛好是愛好。爸,我以後終於可以把工作和愛好結合起來了。”
孫富知道,做一名天文科學家,是兒子孫邦正一直就有的夢想,“高中的時候,他説自己學渣,他那會的確因為搞天文社,精力投入太多,成績下滑很厲害。”不過,孫富透露,“兒子初中是杭州十三中的,當時保送進的學軍。而且佔了兩個保送名額,杭二中、杭高、學軍,這三所都可以選。兩所學校校長找他談話,希望他選擇他們學校。”
老師眼中的孫邦正
不是學霸,是學神
在學軍中學天文社地理指導老師徐勤眼裏,“孫邦正不僅僅是學霸,而是學神!”他説:“學霸只是成績好一點的學生而已,孫邦正是個很全面的人。他功課不賴,體育非常棒,是國家二級運動員,在100米、200米的省市田徑賽中經常獲獎。他酷愛天文,是個有獨立研究素質的人,很有自己的想法。話不多,看起來有些內向,但聊起天文就眼睛放光。”徐勤記得,那會兒天文社成立後,最早開的幾堂課,是他去給學生講,後來讓孫邦正試着講了兩節,“我馬上和他講,以後我不用再講了,你鑽研得比我還深。”
孫邦正還是個棒球迷,曾經是杭十三中棒球社社長。十三中原校長屈強,為孫邦正申請美國學校時,親自寫了封推薦信,裏面提到:“孫邦正是我們學校棒球社社長,曾代表中國隊,參加中日韓俄四國中學生棒球邀請賽。在比賽中,好幾次對方隊員劫殺,孫邦正都全身心投入,用前撲、倒地衝擊等動作,成功搶壘。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的比賽委員會把唯一的全場最佳運動員,授予孫邦正,因為他的技術、努力和勇敢。這個獎盃現在還展覽在我們學校的榮譽室。”
(2017-10-20)
(原標題:厲害了!1997年出生的杭州男孩,給同齡人寫了本天文學教材)
《心閲星空——中學生天文學基礎和觀測實務》封面
圖為北天星軌。15分鐘左右的時間恆星在天空中劃過的痕跡,中間不動的就是北極星,孫邦正2016年10月攝於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蒙多塔湖畔 。
都市快報消息,前幾天,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編輯朋友發了條朋友圈:“厲害了!95後學霸,花4年時間,為同齡人寫了一本天文學入門教程。當我們還在參閲各種大神寫的科普讀物時,這位學霸竟然在高二就已經着手寫一本天文愛好者的入門讀物。”
我趕緊打電話給出版社。朋友説的書名叫《心閲星空——中學生天文學基礎和觀測實務》,全書300多頁,差不多有30多萬字。作者孫邦正,杭州人,1997年出生,今年正好20歲,現在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與天體物理系大二學生。
孫邦正寫書的初衷是給他高中時創立的社團“學軍中學天文社”寫一本入門天文學的教材。現在,這本書已經放到了學軍中學圖書館。
這本書的責編陳源告訴我,孫邦正是自己抱着書稿找上門來的,“我們一開始並沒有放心上。結果全書看下來,出乎意料。寫得非常專業,涉及大量天文學知識。我們還特地從浙江科技出版社調了一位專家過來幫忙把關書稿。”陳源説,“我挺佩服他的。這麼小就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的邏輯性非常強,我還得經常請教他,編書過程中,如果有需要校對的地方,他會把自己看過的參考文獻一本本發過來,記錄和分析都做得很詳細。”
這本學生寫給學生的內部教材,在市場上賣得不錯——在浙江人民出版社自己的網店上架,第一天就賣掉了150多本。
對天文的愛好始於一場日全食
我通過微信聯繫上了正在美國唸書的孫邦正。他大一原本在中國計量學院學習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因為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大二申請到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習天文與天體物理。
沒去多久,孫邦正就有論文發表在了全球天體物理界影響力前三名的專業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ApJ)上。他最近正忙着跟學校的教授做一個關於“分子云當中的湍流結構與磁場信息方面”的研究。
“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挺學渣的,尤其是高中的時候,組建和發展天文社,以及寫書,花了挺多時間,學業成績挺差的。”孫邦正對“學霸”的稱號回應很謙虛。他告訴我,天文這個愛好開始於2009年7月22日的一場日全食。他清楚記得那次近百年來地球上出現過最壯觀完美的日食,天地瞬間變色,白晝如何在天體變換中突然走入黑夜的神奇。“那時候我小學剛畢業,去觀測日全食,是老師留的作業,要我們觀測完以後每個人寫一份簡報。現在想來,當時大部分同學對這個作業都比較馬虎,可我真的很認真去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很多同學看到食甚結束,就是太陽開始復圓的時候就下樓不觀測了。孫邦正是那天在樓頂上唯一一個堅持到整場日食結束的人。那一天,孫邦正在太陽底下經歷了3個小時的暴曬,“我想起了小時候老家停電時大家都在外面聊天或玩耍,而只有我一個人在數星星。不知道是不是我對宇宙的奧秘有着連我自己都未知的慾望。”
DEDALO
--莫非身在宇宙星空的迷宮
我發現,自己處於宇宙星宮迷宮的重心,無數的岔口混淆我的實業,我不只是繼續前進還是返回。迷宮的灰色圍牆營造出孤獨的感覺,空氣中瀰漫這神秘氣息,突然間我感覺出口就在不遠處,但一靠近,一切又回到原點,故事又重新開始,似曾相識。
宇宙星軌經典赤霞珠乾紅葡萄酒
指導價198.00元
。。。。。。MORE 。。。。。。
DEDALO
宇宙星軌
中國獨家總代理
智利葡萄酒專家
WinePro
(2017-10-21)
説起雷軍,你們第一反應肯定是“Are you ok?”
但你知道嗎,其實他是一個終極學霸,在武漢大學 被封為“學神”!
四年學分他花兩年修完,考試幾乎都是第一。
但他給同學的建議是:“把英文學好,因為自己英語差,給母校蒙羞。”
其實更可怕的是,雷軍20歲的時候就敲代碼賺了人生中第一個一百萬……那可是90年啊的一百萬啊……
專業課全年級第一,人把自己的長處充分發揮就好。
別人是逃課自學。 一般大家逃課是打遊戲,睡覺。
成功不是隨隨便便能複製的。
網友:
“編程的人英語再怎麼樣不會差哪兒去吧 ”
“口語一般吧,考上武大的,英語筆試不可能差的”
“想想我自己的英語 我就沒勇氣嘲笑他”
“我和雷軍一樣,口語差了點”
“我武的知名校友”
“會英語很厲害,不會英語也不至於蒙羞吧??大部分中國人可能99%的時間都不需要用英語對話,有什麼好嘲的呢”
“支持。他自嘲還不是因為那些網上噴子噴的。有什麼蒙羞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 —”:我彷彿看到他在嘲諷我
網友“loveJustin”:雷軍不是因為程序出名,就像喬布斯不是因為程序出名一樣,寫程序出名的是求伯君
網友“可愛小肚兜”:真不知道那些人憑什麼嘲笑一個身價200億美元以上的人。
網友“你奶奶喊你回家吃飯”:那個年代的程序員,英語絕對好,出了bug找資料基本都是英文的,只是口語差而已
網友“廣腚腫菊一把手”:雷軍確實是大牛!在90年代,雷軍20歲就已拿到人生的100萬…當年的100萬能買一套北京一二環的四合院了。
網友“合肥用户66xxxx658”:鍵盤俠看到的是人家的英語差,看不到人家專業領域的傑出。
網友“天水用户66xxxx658”:人家是口語差,而不是英語差!
網友“守株待你”:成功人士大部分都是高學歷的人
網友“打我啊你™來打我啊”:英語好和口語好沒有很必然的聯繫,看懂英語是為了看懂外文文獻,而且那些專有名詞你跟老外普通人説他也理解不了啊
網友“(๑•ั็ω•็ั)”:我怎麼感覺他故意的,他的營銷太可怕了。
(2017-10-21)
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天文學看似很神秘,但是我國古代已經在天文學領域有建樹的人也有不少。
一、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二、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祖籍范陽郡遒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他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
三、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漢族,順德府邢台縣(今河北邢台市邢台縣)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1] 。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曆法著作。
四、徐光啓
徐光啓(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1] 徐光啓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占星學家,開封人,是名字在月球背面的環形山被命名的中國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2017-10-19)
大多數奄奄一息的恆星都會轟然離去,更確切地説,是一顆超新星。但是,科學家最近觀察到一顆恆星的誕生,它跳過超新星階段,直接進入黑洞。這個發現不僅讓我們對恆星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還揭開了宇宙中一些巨大的黑洞背後的奧秘。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觀察一個2200萬光年之外的星系。這個星系被稱為NGC6946,綽號為“煙火星系”,科學家們通過大雙筒望遠鏡(LBT)觀測到大量的超新星。
2009年,科學家們注意到一顆恆星N6946-BH1正在開始減弱。2015年,它消失了,沒有巨大的光亮,也沒有史詩級的超新星。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它已經變成了一個黑洞,科學家們通常認為黑洞只有在超新星之後才會發生。科學家將這一不尋常的軌跡稱為“巨大的失敗”,並在皇家天文協會的月報上公佈了他們的結果。
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教授、研究人員克里斯托弗·科查內克在新聞稿中表示,典型的觀點是:“一顆恆星只有在進入超新星之後才能形成黑洞,如果一顆恆星落在超新星上,仍然會形成黑洞,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們看不到來自質量最大的恆星的超新星。”
科學家仍然不知道恆星經歷大規模失敗的頻率,但是研究人員斯科特·亞當斯預測,在大約10%到30%的大質量恆星中都會發生這種情況。
這些發現有助於解釋巨大黑洞的起源,因為如果不需要超新星,它們可能更容易形成。這是因為超新星爆炸後會炸出恆星的外層,留下質量較小的黑洞。如果不涉及超新星,恆星的質量就會有更多的質量轉變為更大質量的黑洞。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