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吳京“受傷拄拐”現身機場, 沒有保鏢和助理, 老婆謝楠抱娃跟隨!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綜合

  近日吳京現身機場,沒有保鏢和助理跟隨,吳京在前面拄拐推着行李車,肩上揹着一個大包,謝楠抱着孩子跟其身後全程保護兒子。

  吳京“受傷拄拐”現身機場,沒有保鏢和助理,老婆謝楠抱娃跟隨!

  好多網友説吳京有大男人主義,可是大男子主義也有温柔一面,腿傷還拄着枴棍推着行李箱,低調的辦理辦理登機手續,從戰狼二開拍到上映到宣傳,從沒有休息過,目前戰狼2有望突破60億,吳京這回可以帶着老婆和孩子休息了!

  吳京和謝楠結婚拄拐

  據瞭解,他在拍攝《戰狼》期間腿部嚴重受傷,導致婚禮都要拄拐進行。宴會是謝楠一人操辦的!


  Don McCullin是最出名的還健在的戰地記者,他的作品幾乎涵蓋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戰爭,無數次和死亡擦肩而過。他自認有戰爭癮,“戰爭一定程度上是癲狂,更多是精神錯亂,剩下的是精神分裂。我為何來這?目的是什麼?和攝影有什麼關係?……不停地質疑。想保命,想拍照,想為自己的存在而辯解。這麼做還有什麼用?這些生命已逝。” 這種不間斷的捫心自問使他有着敏感的正義感,同行稱他是“帶着相機的良知”。

  以下是他中年時的一次電視採訪。

  -“你覺得你拍這些慘烈的照片,有改變世人的想法嗎?”

  -“説實話,我覺得沒有。我拍了16年的戰爭題材,最終幻想破滅了。”

  -“你有想過過安逸的人生,拍穿內衣的女人,日賺500磅這種生活嗎?或者拍內衣都不穿的?”

  -“我大概會心臟病發。”

  1935年10月9日出生於倫敦北部,Don McCullin沒有受過攝影專業訓練,還有閲讀障礙,成長環境充滿暴力,小時候想做畫家。家中貧困,父親早逝。他在Finsbury公園開始攝影生涯,為一羣兒時夥伴拍了一組照片(這些人無辜捲入了一起警察謀殺案),他把照片給了The Observer觀察家報,得到了50英鎊的報酬,就此踏上攝影之路。對於當時的他來説,攝影是重新打開了一扇門,“你可以從此擺脱無知、盲從和暴力。”

  The Guv'nors, Finsbury Park, London, 1958

  人生中第一次見證處決是在1965年,一個西貢集市的炸彈襲擊者在破曉時分被行刑,處決前叫囂了一些反美的話,行刑隊裏有人走出來揪住那個人的頭髮,一槍爆頭。當時有很多攝影和記者,幾乎擋住視線,Don McCullin聽到周圍的同行在議論的是:“這可是猛料,抓拍到了嗎?拍到了麼?”他當時驚呆了,沒有抓拍任何照片,也沒有把情況告知報社。“我怕他們覺得我是個遜斃了的菜鳥,沒有抓拍到關鍵照片。但現在回頭看,我會問自己有沒有權利記錄下那個人被殺的一刻?某種程度上而言,公開處決等於謀殺。”

  60年代在法國的時候,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張東德士兵跳過鐵絲網的照片後,自己掏錢買了機票,到衝突爆發中心弗里德里希大街附近,當時美國和蘇聯人對峙,坦克對壘,柏林牆開始砌了起來。東德警方用反光鏡和水槍對付拍照的人,他還用着空軍服役時買的相機,只能儘量通過下蹲和高舉去取景。回到英國後在觀察家報的暗房洗出照片,刊登後報道入圍了新聞獎年度最佳照片,並得到了一紙合約。

  之後他被報社派去前線報道塞浦路斯內戰,他將此視為一種信任、榮耀,準備好好表現一番。他溜進了被希臘人包圍的土耳其人聚集區,局勢危險複雜,雙方沒有停戰,而聯合國也無力平息局勢,Don McCullin見證了一整個村莊的人全部撤離,逃到更安全的地方,其中有一個雙腿不便的老婦人,她拄着兩根枴杖,幾乎寸步難行,一個英國士兵攙扶她想讓她快點。Don McCullin拍完英國士兵和老婦人的照片,開始抱起這位老婦狂奔。“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我真的不想看到她中槍死掉。”然後他回到原先的位置,繼續拍照。“這麼做讓我內心好受些,讓我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偷窺者。”

  “我是攝影師,不是藝術家,不是詩人。凌駕於攝影之上的,最該具備的品質是油然而生的責任感,也讓我第一次瞭解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我生來的使命。”

  1960年剛果脱離比利時,宣佈獨立,爆發了剛果危機。Don McCullin接下德國雜誌Quick的拍攝任務,假扮僱傭軍到達剛果首都Leopoldville。在那裏,哭泣聲和槍聲交疊,他看到幾個男孩被剛果憲兵毆打、後腦中槍,然後被踢到河裏,有些人被卡車拖行甚至活着被剝皮。“我無法制止暴行,拍了點照片就離開了。弄明白目的和責任很困難,想拍照片,想制止惡行。這種情況後來不斷在我的人生中上演,親眼目睹生命在我眼前消逝。”

  他回到Finsbury公園,和新婚妻子過着窘迫的生活。無所事事的日子裏,他會到Wimpy酒吧同一幫人一起玩。他們聽他説在剛果的經歷但並不相信,好像他在做白日夢。

  在觀察家報工作了四年半後,在朋友的介紹下去了The Sunday Times,英國最暢銷的報紙,他很快成為編輯Harold Evans旗下Insight團隊中的一員。該報的老闆是Roy Thompson爵士,是保持新聞業獨立性的擁護者,本身不是記者,口袋裏常放一張卡片,當受到質疑時,就掏出來,上面寫着“我掌管的報紙將始終堅守其獨立性,專業化運作,我並不會干涉其中。”對編輯團隊的信任和支持給了Don McCullin巨大空間。

  他隨軍報道了順化皇城之戰,這是他經歷過的最大規模的戰役。1968年2月,北越軍隊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襲擊,局勢很快在美國和越南軍隊的掌握之下,除了順化,美國海軍陸戰隊受命重新攻佔該城市,但這成了越戰中最慘烈的戰役,Don McCullin視之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轉折點。

  與屍體共眠,目睹人們被坦克碾壓,像波斯地毯一樣躺在路邊,腦漿迸裂,睡在桌下以及老鼠亂串的屋子裏。像是完全瘋了,精神錯亂。他堅持了兩個星期,目睹許多人被殺,受傷的人被拖着向他走來,他們看上去像是從肉店裏出來,鮮血四濺。“最後我徹底瘋了,解脱了。像個被虐待的動物一樣四處亂跑,走向瘋狂。我確保人們在週日早晨吃完早餐後看到我的照片,會深受觸動。”

  在順化戰役中,有一個士兵的臉上中了兩槍,包着繃帶,淌出帶膿的大塊凝血,我舉起相機,那個士兵想要擺動頭部,眼神裏有懇求,他放下相機離開了,那天要拍鮮血淋漓的場面並不缺少素材。

  一名被嚇呆的陸戰隊D連士兵,Don McCullin蹲下來對着他按了五下快門,這個士兵沒有眨過眼睛,一動不動,所有的底片一模一樣。

  他拍攝的一名美軍士兵,像個運動員,但他拋出的是一枚手榴彈。幾秒種後,狙擊手打中了這名士兵的手,手像花椰菜一樣皮開肉綻。

  一個美軍士兵雙腿中槍,兩個戰友攙扶着他。Don McCullin説這個人像是從十字架上被解救下來的耶穌。

  這場戰役裏他堅持了兩週,沒有換過一件衣服,沒有剪髮剃鬚。結束後他脱去衣服和內衣,所有一切,扔進垃圾桶,衝個澡,“那一刻我很容易就崩潰和哭泣。”

  “我想説的是保持誠實,這些照片甚至和攝影無關。如果你如此深陷其中,那將無關攝影,而是關乎人性。”

  “我熱愛我的事業,但是有些事太可怕了,難以承受。”有人問他做惡夢嗎,他説,不,只有在白天清醒的時候,回憶湧來,才是夢魘。

  “攝影能夠説出真相,如果攝影師本人夠正直。”他曾擺拍過一張照片,也是唯一一次。他看到有些美國士兵洗劫陣亡北越士兵的遺體,找紀念品,嘲弄屍體。他把散落四周的物品放在一起,用蒙太奇的手法記錄了北越士兵的這些私人物品。這是唯一一次,他代替這個士兵陳述。

  戰後,美國對媒體十分不滿,他們給出自由和便利,媒體卻讓輿論倒向反對越戰。現在去阿富汗拍攝已經遠不如當初去越南拍攝那樣自由,整個規則手冊被重寫。

  這是一份糟糕的工作,事實上是他主動找的。他原本奔赴戰場是以為那裏只有戰士,以為在槍林彈雨下是件有挑戰的事。“我對戰爭的態度很自負,在都是浮屍的水裏游泳,狙擊手瞄準我還得避開屍體,如果沒打中我真想朝他豎中指。但當我接觸到真正的受害者,他們總是窮人,消息閉塞,不能開車逃走,沒錢不能及時撤離,倒下的總是窮苦百姓。我也是窮苦出身,在那種境遇下遇到他們,我有親近感,知道他們的命運。”

  1970年,柬埔寨。來到衝突前線,中了埋伏,然後逃脱了。一陣激烈的AK47交火,一顆子彈打在他的尼康相機上,本以為自己必死無疑,被爆炸震到路邊,腿部及腰部以下有強烈灼燒感,爬了200碼被安置到卡車後箱,注射了一針嗎啡。他想着要轉移傷痛,要拍攝車上傷兵的情況。他身邊的一個士兵在去醫院的路上去世,他起身為他拍了照片。

  他15次遠赴越南,最後一次他被遣返回國,被越南政府列入黑名單。“我逐漸建立起戰地記者的聲譽,但我現在很討厭這個名稱,這是我的工作。當我作為戰地攝影師受到讚譽時,我感到不舒服和骯髒。”他回想往事,家人一直在和他揮手道別,但他不希望多愁善感,“我希望完成工作,並有命回家。現在回頭看,這麼做很自私,並且最終摧毀了我的婚姻。”

  1976年,黎巴嫩首都貝特魯,黎巴嫩左翼基督教民兵站在一位巴勒斯坦女孩屍體前拿着樂器歌唱。

  Catholic youth taunting British soldiers in the Bogside, Londonderry.

  1979年,工會與管理層的矛盾讓泰晤士報元氣大傷。虧損加上無力改變現狀,Thompson集團最終決定出售報業集團。1981年,News International世界新聞報的Rupert Murdoch買下了The Times泰晤士報和The Sunday Times週日泰晤士報,儘管他曾承諾報紙將繼續保留其獨立性,但還是食言了。新的主編告訴他,以後雜誌裏不會出現戰爭,未來將專注生活和休閒,吸引廣告商。他被解僱了。

  曾用過的證件

  1993年獲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他是第一位榮獲該殊榮的攝影記者。2010年出版了攝影集South Frontiers: A Journey Across the Roman Empire。2004年因對新聞業的貢獻而授勳。2011年成為Thompson Reuters的總編輯。他曾説晚年就想拍拍大自然,可惜的是,森林也並不寧靜,獵槍的聲音還是會驅使他回到戰地上。

  上個月過完80歲生日,再次準備動身去敍利亞。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北洋”:社會的良心

  網友“Sade”:結束後他脱去衣服和內衣,所有一切,扔進垃圾桶,衝個澡,“那一刻我很容易就崩潰和哭泣。”——淚目,連哭也挑洗臉方便的時候。

  網友“3840746578”:致敬,良心記者!

  網友“煙水還魂”:美國去哪哪就有戰爭

  網友“劉肖”:看了太多的恐怖,卻發現無能為力。

  網友“不改初心”:這樣的人生無所畏懼

  網友“A面主打歌”:心路歷程很像昨晚看的《地球之鹽》紀錄片裏的Sebastiao Salgado,社會紀實和戰地攝影應該是最咬噬人心的一種攝影工作了吧

  網友“君子之交”:記者的良心是媒體生存的基石

  網友“"她曾美麗"”:好吧 我就是一個學新聞的學生 對這種人真的很敬佩

  網友“一步之遙OL”:傳奇的一生

  (1970-01-01)


  可憐的老虎,你説話啊,你不説話,老奶奶怎麼知道,你要吃餅呢!!!!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記憶旋律獨自譜寫”:我竟無言以對

  網友“U153288984”:沒意思

  網友“夜之殤”:論一門外語的重要性!

  (2017-07-21)


  “粽子粽子,蜜棗粽子,黑米白米都有”。

  在一條小吃街上,一位老嫗在叫賣她的粽子。她的攤位就是一輛三輪車,車幫子上豎着兩個竹竿,一塊紅布扯在中間,上書“蜜棗粽子”幾個大字,車上有一大盆煮好的三角粽。

  老嫗頭髮花白,聲音低啞,雙手似枯樹皮。依然是春寒料峭,風沙漫天,在外面擺攤不容易,這麼大的年紀,為什麼要出來賣粽子,是生活所迫,還是一種愛好?不得而知,但是我總是莫名地擔心她辛辛苦苦包出來的粽子無人問津。每每經過她的攤位,我都會留意一下,看她的粽子是否賣得出去。

  老嫗沒有擴音器,也沒有錄音機,只得用她低沉的嗓音叫賣着。來來往往的行人如此之多,肯在她面前駐足的卻又少得可憐。

  一日,我帶着妹妹出來吃飯,經過老嫗的小攤,便跟妹妹説了老嫗的事情。妹妹覺着可憐,執意要去她那買粽子。

  待妹妹買回粽子,卻用一種哭笑不得的語氣對我説:姐姐,剛才那個老奶奶説自己包的粽子最好吃,只賣一上午,或一下午,只剩最後幾個了,賣完她就回家了。人家可驕傲呢,不需要你可憐啊。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我肉眼凡胎,只瞧見了老嫗辛苦賣粽子的表象,卻不曾看到老嫗的驕傲自信的精神氣場。當我自以為是的用悲憫的目光在她身上掃上千百遍時,人家只是默默地去賣掉一個又一個粽子。潛意識裏,我自認為境況比她稍好,可是生命的形態本就是多樣的,孰輕孰重,難以相較:你自有寶馬雕車香滿路,而我三輪一輛上征途,渺渺天地一沙鷗,自怨自艾何苦來。

  我咬了一口粽子,恩,確實美味。霎時間覺着,這位賣粽子的老嫗如此之可敬。生活幾多艱辛,但是內心驕傲、不肯向命運低頭的人,永遠活得漂亮,做出來的東西當真最好。

  (2017-09-08)


  自家種的紅薯,又香又甜,用清水洗乾淨削皮,放進木桶裏面。

  老奶奶在削皮,洗乾淨的紅薯,看着一個個很可愛。

  洗好的紅薯就可以放進鍋裏面蒸了,土灶鐵鍋,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滿滿的木柴香氣。

  滿滿兩大鍋的紅薯香氣,想起小時候在灶台下面等媽媽蒸紅薯的味道了。

  蒸好的紅薯冒着香氣,晾乾。

  做好了,很好吃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趙峯”:現在立即放抓,污染環境

  網友“血狼”:滾,不削皮的!

  網友“吞冰”:削了皮這樣做的真的口感不錯!在涼幹後,顏色沒有太大變化的味道最佳!

  網友“深山有顆鳥”:紅薯幹,北方是煮熟了放在火爐邊烤兩天,城裏人永遠不會享受到的美味

  網友“曾經”:削皮,在切成片,晾乾,美味

  網友“潘藝泉”:過程很漫長的,弄不好還長毛

  網友“孟婆  來碗湯”:童年的味道

  網友“就是你生哥”:不就是番薯幹?我們這都是切條的。

  網友“德陽用户66xxxx658”:曬整根紅薯的真的沒見過

  網友“寶玉”:紅薯幹?

  (2017-09-03)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