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不愛説不想説,急壞父母,3種方法助力孩子擺脱“緘默反應”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綜合


眾所周知,人與人之間大多數要藉助於説話的方式來實現正常交往,這是人際交往的最基本模式之一,但在生活中,我們卻難免會遇到孩子不愛和人説話的問題,比如,有的孩子明明在家裏能正常和父母溝通,但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孩子就不願意和人説話了。

在這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在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出於各種擔心和顧慮,很想馬上改變這一狀況,但孩子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並不配合,而我們又找不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孩子,使得孩子不愛説話的情況愈加嚴重,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人際交往,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性格的養成乃至學習成績的提高等。

因此,我們對於孩子不想説話的問題絕不可等閒視之,如果為人父母者在思想上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那就好辦了。


01 孩子不想説、不愛説的心理成因

到底是何種原因造成孩子不愛説話的現象?我們或許能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找出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因素。

我們知道,不少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或身處陌生環境的時候,可能會感到緊張、焦慮或不安等等,只要這種情況不是持續很長時間,比如只是短短的兩三週時間,那麼,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我們用不着多慮,只要多加關注就好了。但如果孩子一直不開口説話的時間持續超過了一個月以上,以致連正常的社交往來都受到了影響,那麼,我們就不能大意了。

心理學把這種經常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的情況,歸結為是一種“緘默反應”,這種心理反應經常發生在低齡孩子身上。由於不少父母缺乏這方面的認識,因此經常一不小心就給忽略了。

具有“緘默反應”的孩子的一個突出外在表現是孩子心裏有話,卻因為某種原因而説不出口,這種原因通常是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某種精神上的壓力。


這就像我認識的一個三年級女孩,她在家非常能説話,講起話來用伶牙俐齒來形容也不為過,但只要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或面對一個陌生的人,她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幾乎是“金口難開”。後來深入瞭解之後,才知道孩子由於缺乏安全感及存在某種壓力,因而在身體、心理和情緒等方面都下意識地出現了一種不敢説話的本能反應。

其實,孩子身上這種前後反差如此之大的表現,和大自然中的動物在遇到危險時所做出的的求生自保的反應是相似的,都是一種潛意識下的本能反應,對一些從小個性就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説表現更為明顯。所以,我們不能把孩子不想説、不愛説歸結為態度問題,這更多的是屬於心理層面上的問題。

02 三步助力孩子擺脱“緘默反應”

當我們遇到孩子不愛説話的情況時,內心自然是焦慮不安的,而當我們壓抑不住這種焦慮時,就會不自覺地把這種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更加劇了孩子的這一反應。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將引發孩子更多的心理、人際關係、學業等方面的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打破孩子豎起的這道“籬笆”,真正傾聽到孩子真實的聲音,讓孩子在任何場合下都能自信滿滿地開口説話。


● 首先,滿足孩子必要的安全感。這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大多數是因為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壓力,但這種壓力一直存在時,孩子就會缺失安全感。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加倍的關心和呵護,在教育孩子上我們要堅持“温和+堅定”的正向教育原則,既不失教育原則,又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温暖的愛,心理安全感不受破壞。

● 其次,在言語上和孩子共情。當我們發現孩子不想説、不敢説的情況時,其實已經是孩子最感無助的時候,這時候我們不是要急着去責備和督促孩子,而是要嘗試着去真正理解孩子,這種理解應該是建立在和孩子共情的基礎上,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打開孩子的心扉。

● 第三,教孩子掌握説話的技巧。俗話説得好,藝高人膽大。經歷了前兩步,現在進入了教孩子掌握説話技巧的第三步,當孩子掌握並能自如地運用説話技巧,不再被如何把話説好這個問題難住時,他們就能拋下焦慮情緒,和其他人正常開展人際交往。


結語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不想説話、不愛説話,並不是孩子沒有能力去説話,也不是孩子天生害羞的性格使然,更不是孩子態度不配合的問題,實際上,孩子身上的這種“緘默反應”,屬於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安全感。

因此,我們解決問題就是要朝着增強孩子的心理安全感的方向去努力,助力孩子擺脱“緘默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