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沐白
來源丨新東方家庭教育(xdfjtjy)
“媽媽,我不要吃這個!”
“那這個呢?這是你最喜歡吃的。”
“我也不要!”
“xx,那你到底想要怎樣?不要鬧了好不好?”
這是前不久回老家吃喜酒,堂姐和她3歲女兒在飯桌上劍拔弩張的對話。
雖然堂姐已經很剋制,顧及在別人家,所以忍着遷就女兒,可女兒依然不領情,一直跟她鬧情緒,導致堂姐沒能好好吃飯。
她跟我抱怨,女兒最近總是因為一些事莫名發脾氣、鬧情緒,她哄沒用,講道理沒用,嚇唬也沒有,讓她很頭疼。
當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由發揮?還是選擇性問候幾句,就讓孩子止住。
前不久,孫儷微博發文稱: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情緒問題在所難免,重要的是要把問題儘早解決。”
原來是孫儷和兒子在相處過程中,發現等等有時會不開心,鬧情緒,並且持續了一段時間。
她不明白等等不開心的原因,就趁着年底假期,向育兒專家求助。
經過一番瞭解才知道:原來等等是因為家裏其他人將他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所以感到很委屈。
網友都佩服於孫儷做母親的細心和對孩子情緒的重視。對於兒子的不開心,她不但能及時察覺,而且在自己沒法很好針對解決時,向信賴的專家求助。
這不僅能幫助兒子解決問題,也讓自己對於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然而,不少父母,對於孩子偶爾出現的壞情緒,不是關注不及時,就是覺得孩子小題大做,更有甚者直接忽視。
在他們看來,孩子哪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只不過是小孩子之間的玩鬧罷了,不必放在心上。
卻不想父母的這種態度,才是最讓孩子不願吐露心思併產生壞情緒的癥結所在。
情感需求的忽視
是孩子不願表露情緒的根源
你有多久沒關注過孩子的情感需求了?孩子情緒背後的憤怒和不滿,作為父母的你又知多少?
為什麼孩子寧願用堅硬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不滿、憤怒,也不願耐心和父母好好表述曾經歷過的委屈和不公?
説到底還是父母不願花過多心思,在孩子情緒問題上缺少關注所導致。
因為不關注,孩子便下意識認為父母不在意,受了委屈自己吞嚥,負情緒也自己消耗,待消耗不了時,就會變成悲劇。
前段時間,陝西寶雞12歲女孩陳某,因對成績不滿意而跳樓自殺的新聞讓人痛心。
一條鮮活的生命在花一樣的年紀戛然而止,可擊垮她的不僅僅是成績。
據悉,陳某從小成績就很好,父母對她的期望很高,平常考試都低於85分。
但爸爸平常卻不在家,而媽媽下班又晚,只有爺爺時常陪伴在她身邊。
缺少父母情感關注的她,壓力長期無法得到釋放,委屈和不滿無法得到訴説,只得壓抑自己,並通過取得優秀的成績來博取父母的關注。
這次77分的語文成績,成了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於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不被父母理解,孤獨的情感需求不曾被父母所回應,讓她的內心空乏。
學習壓力只得自己調整,情緒亦不曾向父母表露,可一個12歲的女孩,承受力畢竟有限,當自己無法承受時,就只能通過死亡來結束。
媽媽雖對她有所關注,但關注的重點依然是學習,讓她的內心苦悶且充滿絕望。
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説:
“如果父母沒能給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會給孩子造成潛在的心靈創傷。”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的忽視,只會讓孩子更加疲累,讓孩子沒有情緒表露的信心和慾望,更是孩子不願向父母表露情緒的根源。
好的父母
能覺察出孩子情緒裏的委屈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情感反應。
它是指導者將求助者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行為中所包含的情感整理後,反應給求助者。這其中包括了詢問、傾聽、鼓勵重複等技術。
在父母和孩子中的情感反應主要是父母和孩子平視,對孩子的情緒情感表示理解。
當孩子生氣委屈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説:
“我能夠理解你現在很生氣”
“我知道你現在很委屈”
“你現在很難過,是這樣嗎?”
霍思燕就曾在嗯哼難過、委屈時,實踐過這個方法。
《媽媽是超人3》裏面,霍思燕的朋友帶着兒子來家裏做客,霍思燕看到朋友的兒子很可愛,就將他接過來逗他玩,從而忽略了嗯哼。
嗯哼看到媽媽只顧和小弟弟玩,沒有理他的意思,就不斷地找機會和媽媽説話,想把媽媽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來。
但霍思燕一直沉浸在逗弄小弟弟的快樂中無法自拔,嗯哼和她説話,好幾次都沒有得到回應。
因此,當霍思燕和他説弟弟很像他時,他都賭氣地説:“不像!”
在嗯哼看來,小弟弟的到來奪走了媽媽對他的寵愛,所以他看弟弟的眼神也帶有敵意,和霍思燕的一臉慈愛形成鮮明對比。
以致嗯哼一直處於情緒低落、吃醋的狀態,當媽媽送朋友離開時,還抱着小弟弟逗弄,嗯哼終於忍不住爆發,故意“摔倒”在地。
霍思燕看到後説:“要抱你是嗎?”嗯哼沉默。
客人離開時,霍思燕讓他給客人説再見,他依舊不説話,只是用腳示意一下。
送走客人後,霍思燕察覺兒子狀態不對,就問他:“你是不是因為媽媽,老跟他玩,忽略了你,你有點不開心呀?”
嗯哼如實回答,但情緒依舊低落,回答顯得不情不願。
可霍思燕沒有就此作罷,而是對嗯哼進行耐心的安撫,經過她的一番耐心解釋後,終於化解了嗯哼心中的悶氣,讓他不再感到委屈,還表達了對媽媽的愛意。
不得不説霍思燕的做法真是暖到心坎裏!
不僅在安撫孩子的過程中,準確反映孩子當時的感受和委屈,還讓化解了他內心的不滿和委屈,讓嗯哼感到被愛和重視。
所以他情緒才會逐漸下降,才會不生氣。
好的父母,懂得回應孩子的情感,覺察出孩子情緒低落裏的委屈和不平衡,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是被在意的、自己是被愛的。
當孩子鬧情緒時
父母如何化解會更好?
情緒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一種情感狀態,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鬧情緒不可避免。
孩子有情緒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願去重視和解決,導致孩子出現更大的悲劇。
因此,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睿智的父母不會逃避,反而會積極地幫助孩子解決,並對孩子的情緒健康給予重視。
1.看見孩子鬧情緒背後的不滿,不要讓孩子獨自消化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叛逆,但其實孩子叛逆的根源,是對父母忽視他負面情緒的吶喊。
因為不被關注,不被重視,不被看見,導致孩子內心的積怨越來越多,慢慢累積成心中的巨雷,待導火線出現時,情緒就會被引爆。
可父母還不明所以,認為孩子是在經歷青春期的叛逆。
殊不知,所謂的“叛逆”只不過是孩子對負情緒無法消化的爆發。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指出:
叛逆的孩子,都源自他覺得不被家裏理解。而家人也確實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因此,對於孩子不明所以的鬧情緒,父母要多給予理解和重視,不要讓孩子獨自消化,當孩子消化不了時,就會演變成你眼中的“叛逆”。
2.引導孩子正確表達委屈,不要積壓
李玫瑾教授曾説:“教育孩子,宜疏不宜堵。”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莫名的鬧脾氣,不過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委屈,只好用堅硬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委屈、表達自己的不滿。
樊登曾説:“一個人最無助的時候,情緒起主導作用,於是每次跟父母的溝通不是逃離,就是反抗。”
因此,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委屈,不要讓壞情緒主導孩子的心境,成為以後情緒爆發的根源,以及逃避反抗的理由。
3.多問幾句“怎麼了”,找到情緒問題的根源
一位寶媽分享,在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她們家都會問:“怎麼了?為什麼?是什麼原因?”
引導孩子説出生氣的原因,從而找到情緒問題的根源。
每一個孩子在面對壞情緒的時候,都希望父母能夠有耐心多問幾句,不僅可以讓孩子的情緒下降,還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重視。
因此,多點耐性,在幫助孩子找到壞情緒的根源的同時,也拉進了彼此的心理距離。
澳大利亞著名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霍頓説過,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一種情緒上的過激反應。
當孩子出現情緒的過激反應時,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性格走向。
父母只有認真對待並尊重了孩子情緒,才會贏得孩子的信任,才能讓孩子主動坦露自己的壞情緒和委屈,從而完成情緒的過渡和釋然,培養出情緒健康的孩子。
本文作者:沐白。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