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前,西洋的航海家來到一座位於神秘東方、種滿刺桐樹的港口,彼時的那座城市成了通往世界的門户。
數百年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在線上匯聚一堂,如今的這座城市成了公認的世界遺產。
泉州,它是寫滿海洋記憶的沿海城市,繁華興盛的國際大港,是貨品集散、商人們會聚的地方,也是各種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它曾因遍佈刺桐樹而在西方得名Zai Tun,也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許多海外冒險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港口。在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延續和實證中,泉州都是一個重要的縮影和代表。
2021年7月25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審議,由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構成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正式成為我國第56處世界遺產。
如今申遺成功的泉州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一部紀錄片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9月4日起,紀錄片《重返刺桐城》(Return to Zai Tun)在國家地理亞太、歐洲、拉美、非洲等區域下所覆蓋的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播出。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由中宣部對外推廣局指導,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支持,福建省廣播電視局、國家地理等聯合攝製,泉州廣播電視台、海峽衞視出品。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在國家地理的播出,是泉州申遺成功後國際主流媒體對這項遺產的一次積極關注與有力宣傳,也將為了解古代中國與世界海洋商貿往來、文化交流互鑑打開一扇窗口。該片以史料為證,全面考證梳理了從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延伸了中國海洋文明的歷史軸線。
與此同時,本片以歷史進程脈絡為經,時代人物風貌為緯,在層層推進中,描摹出這片土地從刺桐到泉州所經歷的千年歷程,詮釋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向海而生、勇敢冒險、開放包容、多元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稟賦和人文特質。
據介紹,《重返刺桐城》歷經近4年的精心打磨,為確保紀錄片史實嚴謹準確,觀點創新權威,攝製團隊奔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蒐集了許多關於泉州的歷史文獻,甚至從海外找到早期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教堂版本、《光明之城》首印版等來研讀和比對。在此基礎上,攝製團隊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和國家博物館的多位權威專家,重新明確了民間海上交往活動在歷史長河中所具備的重要性,突破了傳統認知。攝製團隊將視線從泉州向外發散,循着當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發生節點,追索實物佐證與當代故事,構建起一個以泉州為支點的多維認知體系。
在製作方面,為使觀眾身臨其境,《重返刺桐城》攝製團隊使用許多場景再現拍攝,曾先後在泉州的古遺址現場拍攝了近半個月,後又移師浙江橫店拍攝,用三維動畫CG的真人演繹還原刺桐城。畫質細膩,宛如電影大片,具有極強的藝術欣賞性和感染力。
據瞭解,本片結合刺桐港的發展歷史,扣緊泉州向海而生,以陶瓷、絲綢等商品為媒介,與世界200多個國家搭起友誼的橋樑,充分體現了刺桐城的世界性。
綜合自中國紀錄片網、國家地理頻道等
編輯:王彥
責任編輯: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