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站在奔馳和比亞迪肩上,卻連虧10年,這個電動車品牌走到了盡頭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綜合

在3月中國車市分析會上,當提及吉利Smart這樣的合作模式時,有資深行業分析師表示,這樣強強聯合有一定的不確定因素,因為都太強了,他表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強是企業發展的一個核心標誌,而簡單的合作並不容易。”

這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上也是同理,比如騰勢DENZA這個品牌就是例證。10年前,德國豪華車製造商戴姆勒奔馳與中國新能源汽車領軍者比亞迪以50:50股比創立,騰勢含着金鑰匙出生,推出的車型卻又少又不受歡迎,連年虧損,銷量慘淡,頻頻傳出要被“金主爸爸”拋棄的傳聞。

奔馳也養不起的“敗家子兒”

近期有消息稱,奔馳內部希望終止騰勢項目,不再進行投入。雖然消息未得到官方確認,但有一點兒毋庸置疑,成立10年以來,迄今騰勢未能成功造血,對中國市場進行的探索也非常有限。

對騰勢的投資,即使對財大氣粗的奔馳而言也已經成為負擔。比亞迪公告顯示,2017年到2020年,騰勢按照權益法確定的投資分別虧損2.32億元,4.75億元、5.39億元和2.13億元。

去年1月,戴姆勒奔馳和比亞迪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分別再向騰勢增資3.5億元。公開數據顯示,騰勢迄今累計虧損金額已超過50億元。

從投資金額看,50億不及蔚來、理想、小鵬百億的投資金額,更遠不及恆大投入的474億元,但是有奔馳和比亞迪作為技術、生產支持,騰勢並非從零開始,其實也不算少。

對於虧損,資方表示,騰勢的同級別競品先後上市,且迅速迭代更新,衝擊了騰勢的市場份額,且成立的時間比較短,品牌知名度不高,且研發投入大,導致虧損逐年增加。

從騰勢300到騰勢X,產品及營銷全方位失利

實際上,比亞迪對騰勢虧損的解釋更像是給騰勢的不爭氣找個藉口,由於股東雙方都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只是原有內容的基礎上改一改,騰勢的車型續航不高,價格很貴,渠道和品牌建設自始至終乏善可陳。

2014年,騰勢推出了首款車型騰勢300,基於奔馳B200平台打造,續航300公里,售價36.9萬元,之後更升級為騰勢400和騰勢500,提高了續航里程。車身介於SUV和轎車之間,由於

為了扭轉頹勢,2019年雙方股東決定,由北京奔馳負責騰勢的運營,包括銷售、市場營銷、品牌傳播和客户服務,而由比亞迪負責生產製造。

在新架構下,騰勢的第二款車型騰勢X於當年11月上市,基於比亞迪唐DM平台打造,外觀、地盤架構、動力總成和比亞迪唐差不多,外觀由奔馳操刀,其中純電版指導價31.98萬-35.78萬元,插電混動版指導價為28.98萬-31.98萬。這款車在奔馳的門店銷售,終端優惠力度高達5萬元,最終還是拉到了和比亞迪唐差不多的價位,奔馳對其的品牌加持並不顯著。

2015年-2020年,騰勢累計銷量合計不足20000輛,不及股東一個月的零頭,可見是多麼不受待見。

時代的棄卒

騰勢這樣的“合資品牌”,其實也是市場與時代的產物。

回到2010年騰勢剛成立時,外資在中國汽車整車製造公司中持股不得超過50%的規定還沒有廢除,奔馳和比亞迪,前者想要藉此打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投石問路;後者則希望驗證其三電技術,並通過與豪華品牌合作的方式, 轉型高端化,提升品牌形象,雙方一拍即合。

作為中國首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合資企業,騰勢也因奔馳和比亞迪這兩個背景強大的股東而備受關注。比亞迪創始人、董事長王傳福曾表示:“作為戴姆勒和比亞迪的孩子,騰勢汽車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出生的品牌。”

但是作為股東雙方的試驗品,奔馳和比亞迪對其重視程度不高,在動輒百億元的造車領域,雙方只是採用添油戰術,雖然有強大的資金實力,但並不願意為不温不火的騰勢投入,在車型研發上也是拿現成的技術修修改改,勉強維持其正常運營。

如今經歷10年發展,中國成為全球數一數二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比亞迪、奔馳都把發展重心放在自家產品上,很難再將先進的技術和更多資源投入到騰勢身上。

奔馳已在另一家在華合資企業北京奔馳處建立了純電動車生產基地及動力電池工廠,2019年上市了首款純電動SUV EQC,並將於今年推出依託於純電車型架構(EVA)平台的全新純電車型EQS。

相比騰勢的另一股東方比亞迪,奔馳和北汽合作的時間更長(2005年開始)、合作基礎更牢固(去年銷量61.5萬輛),且奔馳有更大的機會增持北京奔馳(消息稱可能增持至75%)。總而言之,奔馳如今全面轉型電動化,不缺技術合作夥伴,對市場應該會更加看重。

比亞迪如今已經形成了秦、宋、元、唐和漢整個王朝系列,其高端產品比亞迪漢也取得了月銷過萬的好成績,品牌持續向上。

年初據媒體爆料,未來2-3年,比亞迪要推出高端電動車品牌,定名為海豚,銷量在5年內達到40萬輛。為此比亞迪還註冊了海豚和王朝商標,並升級了比亞迪logo。

寫在最後

以特斯拉、蔚來為首的新能源汽車強勢攪局,包括豐田、通用、上汽、廣汽在內的傳統車企均押寶新能源,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也伺機進入這一行業,電動汽車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比亞迪和奔馳面臨後有追兵、前有天險的境地,很難分心在對騰勢品牌進行大規模的投資。10年之久都沒能實現自身造血,未來母公司一旦撤資,騰勢還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