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首周丨減量投放、分類運輸、探索產業鏈的5個樣本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5月正式施行。《條例》落地首周,北京商報記者相繼探訪位於海淀、朝陽、昌平和西城等的多個社區、商超和垃圾處理站,從源頭減量投放,分類收運,再到後端處理,這些社區和場所在垃圾分類的關鍵環節有着不同的探索和經驗。

投放:源頭減量分類

垃圾分類並非朝夕之功。目前,海淀、朝陽、石景山等多個社區的通用做法是通過人力引導垃圾分類。例如,朝陽區呼家樓北里社區在每天早晚投放高峯期安排志願者引導居民投放。

“截至目前,街道共有註冊志願者119人,臨時志願者600餘人。在每天早晨投放高峯期,每組垃圾站旁都站着兩名志願者,對分類不規範、不標準的居民進行勸導和指導。每季度評選一次垃圾分類示範户進行公示,鼓勵方式有獎勵垃圾桶、垃圾袋等。”朝陽區呼家樓北里社區書記殷金鳳説。

但居民的規範投放,僅是垃圾分類這套“全流程”作業的起點。“目前來看,我們實施垃圾分類,尤其是廚餘垃圾分類,更多還是依靠政府端注資,但全市日產垃圾量很大,按照對經營性單位每噸廚餘垃圾、生活垃圾100元和300元的收費標準,想要覆蓋後端處理成本有一定難度。這需要我們思考通過各種經濟手段,從源頭實現垃圾的減量發展。”北京市城管委副主任李如剛表示。

“垃圾分類這件事兒想長久運作,還是需要改變人們的思維習慣,達到全民參與的效果。”北京愛分類環境有限公司創始人徐源鴻對北京商報記者説。

位於昌平區的辛莊村想了個好辦法。全村392户在自家門口放置“兩箱兩桶”,廚餘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各放一桶,有毒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品分置兩箱。保潔人員按照片區逐户收集。“在開始分類之前,我們光是清理主要街道的垃圾就清了172車。”辛莊村村委會主任李志水介紹,隨後村裏出了“鋪天蓋地”的宣傳,還密集張貼標語,如“垃圾投放,依規守時,違者罰款200-500元,或跟車分揀垃圾一週”。

“分類容易,堅持下來不容易。”李志水透露,目前辛莊村已在75%垃圾減量率的基礎上,醖釀上線垃圾收集統計平台,實現“誰製造垃圾誰買單”。

居民日常廚餘垃圾外,餐企作為廚餘垃圾的“生產大户”,也是垃圾減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位於西單商圈的海底撈後廚,使用後的紅油鍋底被工作人員倒入水油分離器。分離器枱面佈滿密集的圓孔,火鍋鍋底倒在台面後,裝入篩子的枱面進行第一層過濾,大塊食物殘渣留在台面,湯底進入分離器內部。

據瞭解,北京海底撈門店的垃圾排放均已實現水油分離。中餐廚餘垃圾中的水分有時佔比超總重量的一半以上,脱油脱水後再進行清運,比連湯帶水混運垃圾減量近半。

收運:拒收混裝混運垃圾

“即便我們實現了精準投放,收運過程中如何保證不出現混裝混運的問題?”在實踐中,許多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效果不無擔憂。

針對垃圾收運環節的問題,石景山區環衞中心副主任祁大鵬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到,5月1日起凡運往垃圾清潔站的垃圾桶,在被統一裝入收集箱前,不會再派專人進行二次分揀。“如果發現了混裝混運問題,我們會採取拒收退回。”

在石景山區老山南路垃圾清潔站,垃圾運入時,工作人員確認沒有混裝混運情況後,將垃圾分別裝入廚餘和其他垃圾回收箱。其中,其他垃圾被壓縮並運往魯家山進行無害化焚燒發電處理;廚餘垃圾被運往大興的南宮堆肥廠進行無害化處理。這家清潔站承接周邊5000户居民生活產出的垃圾。

朝陽區也採取了相似做法。據統計,目前該區共有垃圾樓284個,其中安置了分類垃圾車的垃圾樓79個。朝陽區城管委副主任蘭澎介紹,到今年底,通過改造,朝陽區分類垃圾樓將達到115個。一些大的街鄉還通過廚餘垃圾直運的方式解決混裝混運的問題,農村地區的中轉站也陸續投入使用了。

“以前的垃圾車就是一個三輪車四周插着板子暴露運輸,現在政府貼補給物業三輪四桶車,將垃圾桶裝上三輪車,實現垃圾不落地。例如,綠桶單獨運輸,綠桶上綠車,綠車進綠箱。”蘭澎説。

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設施處副處長劉賢正介紹,目前正在對呼北社區的垃圾樓、分類驛站、桶站、垃圾運輸車進行標準化改造,對垃圾車進行噴塗和LOGO設計,藍色代表可回收,綠色代表廚餘,黃色代表大件垃圾,灰色代表其他垃圾,從而在車輛運輸過程中加強監督。

“垃圾分類強制施行後,不同處理環節間還可實現互相監督,倒溯垃圾分類問題源頭,採取相應懲戒措施。”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固廢處調研員吳潤江介紹,各分類流程間環環相扣,從最後端的垃圾處理到垃圾運輸、收集環節,再到最前端的投放環節,每一環都可對前一環工作進行質量監督。發現問題後,可採取撥打12345市級熱線電話等舉報機制,但相關城管執法部門不進行直接處罰。

處理:打造資源循環“閉環”

垃圾投放、收運環節完成後,後端處理能力是考量垃圾分類能否可持續運行的一大關鍵變量。海淀區學院路街道二里莊社區在垃圾分類投放、收運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廚餘垃圾資源化一體機,打造垃圾從投放到處理的微循環系統,讓居民感受垃圾分類帶來的樂趣。

“裝箱、傾倒,24小時成土。”二里莊社區居民志願者車振明説,該資源化一體機在理想狀況下,一次可處理廚餘垃圾200斤。但通常情況下該機器為滿負荷運轉,轉化率大約達到15%。“也就是説,一次性處理兩桶大概130斤廚餘垃圾,在水分被排出後,產出將近20斤營養土,目前一週約處理兩次,生成營養土30-40斤。”

發酵成的營養土被裝在盒中帶到社區屋頂的“陽光花園”進行晾曬,二次發酵後被放進盆栽中培植花卉。目前,陽光花園的盆栽達到30餘種,有多肉、月季、長壽花等。居民們還帶來自家用過的塑料桶,通過切割改裝成花盆,混合水和營養土後,連同花卉一起掛在花園周遭牆壁上。

不僅是二里莊社區,辛莊村所在的興壽鎮也摸索出一套“變廢為肥”的路徑。鎮上設有一個佔地約5畝的堆肥點,將收集來的草莓秧、樹枝、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粉碎,與廚餘垃圾、中藥渣、礦物質和自制菌種攪拌後,經露天有氧高温發酵,一個月左右成肥。

目前來看,前述小區、村莊自發打造的微型循環系統尚未大範圍推廣,更多情況下,收運來的垃圾依舊是被運往垃圾處理站進行集中處理。海淀區大工村餐廚垃圾處理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處理廠作為該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能源發電廠工程餐廚垃圾處理項目,處理廚餘垃圾可達200噸/日,餐廚垃圾200噸/日。

“垃圾運入後產生一部分水和渣子,後續會被逐漸分揀,最終成肥率在25%-35%之間。”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環境衞生設施處副處長蔡華帥介紹,與其他廚餘垃圾處理廠不同的是,該技術突破了定向腐殖化新工藝,變處理為利用,用工業化方式生產標準化的肥料,從源頭削減污染排放和資源浪費。

“按照該廠400噸/日的垃圾處理量,日均可產出60-70噸土壤調理劑。目前,廠裏日處理垃圾最多可達到360餘噸。這一批土壤調理劑我們主要是運往山東,例如煙台蘋果土壤改良、湖北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東北黑土地建設。”據北京市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曹小剛説,《條例》正式施行後,垃圾處理量繼續加大,日產或更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2 字。

轉載請註明: 垃圾分類首周丨減量投放、分類運輸、探索產業鏈的5個樣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