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年・我與中國”:當文化使者 促中印尼民心相通

  五年前,從北京唱響的“中國夢”引起海內外中華兒女共鳴。五年來,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實踐,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到“一帶一路”;從經濟轉型發展到反腐倡廉……中國的頭條新聞總能引發海外華僑華人的思考與感懷,僑胞們與祖(籍)國、家鄉呼吸相通、砥礪奮進。

  “這五年•我與中國”徵文活動發起後,海內外僑界踴躍來稿,表達心聲。一篇篇優秀徵文也將陸續與大家見面,共同講述“我與中國的這五年”。

  ――編者按

  當好民間“文化使者”促進印尼與中國“民心相通”

  麥培滿

  我,麥培滿,印度尼西亞華裔公民,年逾古稀,是印尼第一代僑生。父親年輕時從中國廣東開平鄉下來到了印尼。我受到父親濃厚的愛國思想影響,從小就對祖籍國充滿嚮往,中國一直令我倍感親切。

  我生長的國家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華人也最多的國度。在印尼原住民的眼中,印尼華裔雖是在印尼土生土長,但他們認為我們還是中國人。中國人在印尼被慣稱為“支那人”,這是兩國斷交時印尼當權者出於政治原因排斥華人、對華人的貶稱。當時的掌權者通過誤導善良的印尼人民,製造種族、宗教、貧富矛盾,掀起暴力排華風潮。我親身經歷了兩起特大排華暴動,分別發生在1965年和1998年,想起當時的情景至今仍心有餘悸。印中兩國恢復外交關係時,當時的大使陳永年説過“印尼華人的坎坷史是最特殊的。”

  1991年印中恢復外交關係,印尼華人欣喜異常。兩國恢復正常邦交給兩國人民、特別是印尼華人帶來了無限希望,為兩國關係帶來新氣象。1991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應邀訪問印尼。我有幸代表印尼華人在巴厘島受到楊主席接見。楊主席身着印尼傳統Q澤服裝接見了我。相互握手問候時,他拉着我的手問:“你們好嗎?你回到了祖國嗎?”兩旁站立着兩排印中文武官員。我用印尼語通過翻譯回答:“我很好,謝謝主席。”第二個問題我答不出來,只能吞回肚子裏:“我是有家難回的遊子啊”……楊尚昆主席送了一份國禮――蘇繡熊貓,我對楊主席致以謝意,同時表示會將禮品呈送給蘇哈托總統。楊主席隨後又補送我一份紀念品,一個紅色的景泰藍圓盤。這個圓盤至今仍是我最珍貴的收藏。

“這五年・我與中國”:當文化使者 促中印尼民心相通

  中印尼兩國籤暑宗教友好交流協議書

  印中復交後,隨着兩國關係的改善,隨着印尼歷屆領導人對政策的改善,逐漸恢復華裔應有的國民權利,恢復華人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等自由。但由於長達30年的政治影響,現在仍有人對中國,對華人存在一些誤解和刻板印象。消除誤解、增進了解是解決華人問題的關鍵。印尼華裔其實只求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園,所以我們儘量鞏固和發展印中兩國的友好關係,通過不懈努力促進兩國人民的友誼。

  2007年,我的社會公職是“印中經濟、社會與文化合作協會”文化部主任。作為文化工作者,我認為應該促進印尼穆斯林與祖國穆斯林的文化溝通。於是,我萌發了通過組織宗教文化交流活動,走入主流社會,增進印尼人民對中國瞭解的想法。希望通過文化交流讓他們更瞭解中國,消除誤解。

  2008年5月,我在印尼泗水大清真寺及雅加達議會廳舉辦了兩場“印中伊斯蘭文化研討會”。研討會引起了印尼穆斯林的極大反響,通過研討會他們對中國的宗教政策有了一定了解。認識到中國也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宗教自由的國家。這也奠定了印中文化交流的基石。當時正值5月20日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在大會上我主持向汶川地震遇難者表示哀悼儀式。大家起立默哀,沉痛哀悼死難者,場面肅穆。印尼有過海嘯的慘痛經歷,當時得到了中國的巨大救助,如今汶川發生災難,大家感同身受,心情十分悲痛。

  2009年,我受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伊協”)邀請出席了在新加坡舉辦的“新加坡-中國跨宗教展演”。在展場上,我看到了很多介紹中國伊斯蘭教的書籍,我就帶了一些回印尼贈送給了印尼宗教部、穆斯蘭長老、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同年,我向印尼宗教部提議,邀請中國伊協訪問印尼。在中國伊協親善訪問印尼期間,拜訪了伊斯蘭教組織領導層。在印尼宗教部的支持下,我帶動簽署了印中兩國宗教友好交流合作協議備忘錄。

  2010年,在印尼宗教部、印尼伊斯蘭教法理事會、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和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的共同支持下,我發起舉辦了2010年慶祝印中建交60週年紀念活動“印中友好年――印中伊斯蘭文化展演”。展演為期三天,分別在雅加達、泗水兩地進行,活動在廣大穆斯林信眾和伊斯蘭組織中產生了熱烈的反響,廣受好評。

“這五年・我與中國”:當文化使者 促中印尼民心相通

  在中印尼宗教交流文藝演出中,作者(左二)和着古箏在寫中國書法。(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猶記得展演開幕典禮上,全體嘉賓起立高唱兩國國歌。當中國國歌唱響時,我興奮地望着屏幕上飄揚的五星紅旗,隨着台上的演員合唱雄壯又久違了的《義勇軍進行曲》,心裏好生驕傲,祖(籍)國強大了!可隨後一種莫名的“遊子”辛酸感油然而生,不禁令我雙眼含淚;當唱起印尼國歌《偉大的印度尼西亞》時,我激動之餘,也心生無奈,一種“非親兒”的惆悵揮之不去。然而,祖籍國中國的國歌終於又在印尼唱響起來了,這令我對自己從事的印中友好事業感到無比自豪。

  2011年在印尼穆斯林長老理事會的支持下,成立了“印尼宗教與文化交流協會”,我出任會長。協會主旨是“虔誠、進步、和平”,協會主要活動是為宗教、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2012年及2014年,協會先後兩次發起親善訪華活動,活動由我的印尼隆豐集團和泛華集團董事長林昌華共同贊助。我帶領印尼伊斯蘭教法理事會高層組成的印尼伊斯蘭教高訪團到中國進行親善訪問。

  到達中國的第一站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我們受到中國伊協的熱情接待。在泉州伊斯蘭聖墓朝聖時,遇到了一羣來自寧夏的回族穆斯林。印尼伊斯蘭長老們和中國穆斯林互相問候,熱情擁抱,就像老友重逢。我們都感受到了“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親切和喜悦。我們還參觀了泉州海洋絲路博物館,受到丁毓王玲館長及同仁的親切接待。在座談會上我們瞭解了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故事,參觀了相關文物,訪問了泉州回民民俗村,參觀了當年絲路的碼頭。此外,還訪問了廈門華僑大學並進行了學術交流。

  第二站古城西安,在西安伊協的接待下,我們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和鐘鼓樓,中國古老的歷史令人讚歎。我們還訪問了西安唐代大清真寺和大學習巷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建於宋代,明代鄭和曾邀請該寺掌教哈三擔任翻譯出訪西洋,並於四下西洋回來後對大學習巷清真寺進行了重建。鄭和是到過印尼傳播伊斯蘭教的和平使者,高訪團團員們對鄭和十分熟悉和敬仰。此次能夠來到鄭和到過的清真寺,令大家倍感榮幸。在與清真寺人員交流中,我們知悉中國的清真寺都是由國家負責維修保養的,這讓大家對中國的宗教政策有了更好的瞭解。

  在西安遊覽回民步行一條街,我們在露天的街坊食攤品嚐香噴噴的清真羊肉串,環顧街景感受當地回民悠閒的生活,並跟當地民眾交流。高訪團中的一位長老問中國的一位回民長者:“中國的穆斯林兄弟啊,你們幸福嗎?”中國回民長者回道:“我們很幸福。我們國家有宗教信仰自由,我們回民是少數民族,國家對我們的文化、生育、教育都很照顧。”回民長者的話令團員們很感動,同時也十分高興有機會親眼見證中國穆斯林的幸福生活。

  翌日,西安伊協在回民街會所舉行的兩國穆斯林親善聯誼會上,印尼伊斯蘭頌經冠軍頌念可蘭經。平靜幽遠的頌經聲中,印中穆斯林共同虔誠禱告。我雖非穆斯林,但也為這種肅穆的情景所感動,不禁心中感嘆宗教向善力量的凝聚力與感染力。在回程的車上,我聽到團員們議論紛紛,有的團員驚訝於中國竟有歷史如此悠久的木製結構大清真寺,而且保存得這麼好,實在是不可思議。

  訪問的最後一站是中國首都――北京。我們遊覽了故宮和長城等名勝古蹟;在牛街宋代的禮拜寺做主麻禮拜;訪問中國伊協是本行重點,訪問團受到了陳廣元會長並理事同仁老朋友的熱烈接待,在充滿友誼的氣氛裏互換紀念品並簽署了“友好交流合作協議書”;還訪問了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受到王作安局長的熱情接待並進行了座談。我們還受到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正偉的親切接見,他對訪問團表示深切的問候和感激,表達了對兩國民間宗教交流的高度重視。

  此次赴中國親善訪問,高訪團成員收穫頗豐,大家都認為不虛此行。我們不但看到了中國豐富悠久的文明古國的風範,也感受了中國和平崛起的富強繁榮,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愛國愛教宗教政策的落實與體現。

  回國後,宗教長老們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信徒,既有對中國宗教自由的驚喜,也有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讚歎。最令信眾感覺好奇的還是中國穆斯林的故事,大家也都想到中國走走看看。由此,我更加感覺到作為一名民間交流使者的責任。如何促進印中兩國人民間的相互瞭解,一直是我們努力的重點。

  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一帶一路”,旨在促進亞洲各國的共同繁榮。中國“一帶一路”構想與印尼“發展海洋強國”計劃十分契合。“一帶一路”是洋海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機遇。民間文化交流有利於“一帶一路”穩定、持久、友好地實施,幫助印尼人民更多瞭解中國的和平崛起,創造互利互惠的雙贏格局。我深信亞洲的和平繁榮不是夢。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將一如既往地為已有的印中傳統友誼的鞏固與發展,為印中民心的交融不斷努力。

  【作者麥培滿系印尼著名僑領、印尼宗教與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53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五年・我與中國”:當文化使者 促中印尼民心相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