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都希望自家孩子乖巧聽話,但他們往往忽略了這背後的“隱患”。
小雨剛上三年級,乖巧聽話,踏實認真,成績穩定。家長會上老師常把小雨當作榜樣,經常有家長來問小雨媽媽怎麼把孩子培養得這麼好,媽媽引以為傲。
可是最近媽媽發現小雨悶悶不樂,問了半天才知道是在學校“吃虧”了。
值日組其他的孩子覺得小雨好説話,把大多數活都給他幹。同桌覺得他好欺負,經常對他言語攻擊。媽媽這才反應過來,孩子太聽話其實也不好。
確實,乖巧聽話的孩子平時很少給父母添麻煩,許多父母期待自家娃成長為這樣的孩子,然而有的人把孩子的乖巧當成“好欺負”,利用孩子的聽話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些“乖孩子”常受大人稱讚,殊不知已成了“討好型”人格。
“乖孩子”人人稱道卻容易吃虧,他們有這些表現1:經常觀察他人臉色
“乖孩子”總會“察言觀色”。“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總喜歡討好別人。怎樣討好他人?“乖孩子”總是通過迎合他人想法來討好他人,儘管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因為怕別人不喜歡自己而改變。
這樣的孩子擅長於察言觀色,內心敏感,總是小心翼翼,讓人心疼。孩子總是在意他人怎麼想,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己的主見,被人“牽着鼻子走”,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2:不會拒絕他人
“乖孩子”總做“老好人”。誰閒着沒事喜歡做更多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不喜歡,但因為不會拒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有的孩子正是看準了這一點,認為需要幫忙“找他/她準沒錯”。
陳佳從小就是人人喜歡的“乖孩子”,初入職場的她總是幫同事幹這幹那。沒想到,事態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了:同事經常以有事為藉口讓她多承擔一些工作,陳佳覺得貿然拒絕很影響同事之間的關係。
就這樣,陳佳加班到越來越晚,身體也差點被拖垮了……因為不會拒絕別人,莫名其妙就承擔了更多。
3:罵不還口壓抑自己
“乖孩子”讓人覺得“好欺負”。這樣的孩子説話習慣於思前想後,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這樣的孩子總是既吃了虧又把牙打碎了往肚子裏咽,久而久之,抑鬱、焦慮的情緒就會佔據他們的生活。
孩子養成這樣的“討好型”人格,總是讓父母既心疼又憤恨。父母一邊質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傻”一邊情不自禁地希望他們的壓力小一點。
其實,孩子“討好型”人格的養成並非偶然,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教育孩子“乖巧懂事”固然沒錯,但也要注重方式方法。
教育孩子遠離“討好型”人格,陪伴、理解、民主、引導就夠了1:給孩子更多的愛與陪伴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內心敏感,那是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生怕冒犯到別人。這種情況下,家長應多一點陪伴多一些傾聽,告訴孩子:世界上愛你的人很多,並不必博取每個人的喜歡。
2:不要壓制孩子的想法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維,但有的父母習慣於打壓孩子的意志,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方式來。久而久之,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減弱,變成“牆頭草”,父母追悔莫及。
3:彆強迫孩子
有的父母出於虛榮,一再逼迫孩子走出“舒適圈”。比如,逼孩子熱情招待他並不熟悉的人等令孩子極度不適的事情。這樣的行為實質上就是討好。
父母應該考慮孩子的想法,不要為了面子逼他們做不喜歡的事情。營造民主自由的氛圍最重要,尊重孩子的思想,不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下屬。
4:培養孩子的主見
“乖孩子”容易吃虧,因為他們總迎合他人的想法,這也就需要父母注重引導孩子有想法有主見。
首先,父母應該學會傾聽。父母的傾聽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思想是有價值的,進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分享慾望。 接下來,父母教會孩子説“不”,多徵求孩子的意見。比如問“孩子你認為今晚吃魚怎麼樣”而非“今晚我想吃魚你就必須吃魚”,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以他人為中心,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最後,與其未經商量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給他們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