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要讓外界的干擾,矇蔽心靈的自由!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綜合

帕斯卡、盧梭、郭爾凱戈爾、梭羅、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勞倫斯、柏格森、奧修、福科、德里達......這些西方的大學者無不在自己的着作中承認:自己的學説,是受了東方兩千年前哲學家莊周的影響。莊子對於他們,是一劑解決心靈迷惑的靈藥。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莊周的着作,莊子崇尚自由,崇尚個人心靈的無羈無絆,他筆下有扶搖直上九千里的大鵬,也有飄忽不定的夢中蝴蝶,還有躺在荒煙蔓草裏的骷髏頭骨。

莊子絢爛多姿的文筆無非是想説:心靈是自由的,不要讓外界的干擾矇蔽了自己;人生本來就是幸福的,不要給它加上太多人為的枷鎖。在人們越來越依靠科技、工具,對自然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的今天,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就越來越體現出返璞歸真的純潔光輝。

一、逍遙,不依賴於心外之物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這是我們中學就學過的一篇課文,出自《莊子》的《逍遙遊》,想必大家並不陌生。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呢?真正的逍遙應該是獨立,不依賴別人生活。放眼世界,起鬨、跟風、隨大流、亦步亦趨、湊熱鬧、依賴他人是許多人做人做事的習慣。

莊子在《齊物論》中寫道:“今日吾喪我。”這句話裏的“吾”和“我”不都是“我”的意思嗎?當然不是,吾在這裏指這個人,而我在這裏指這個人的內心。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意識,便成了“喪我”,變成了一個行為意識完全依賴於他人的人,這樣的人,很難找到真正的自由。

誰在哪方面不獨立,誰就在哪方面沒有了自由。所以説,要想自由自在,首先就應該放棄事事依賴他人的念頭,這樣,我們才不會受限於人,更不會成為他人的傀儡和負擔。

二、專注,讓生活遊刃有餘

如果對一件事傾注了一腔熱血,結果卻不能獲得成功,我們難免會產生惋惜、悔恨之心。

相信很多人有過“三分鐘熱度”的經歷:興致勃勃地去練下棋,下完棋了練跳舞,跳舞學了半個月又改成練書法,可是換來換去卻總是不能成功,當看到別人精湛的棋藝和優美的書法時,又會怨天尤人:“老天對我太不公平了。”

真的是老天偏愛那些成功的人嗎?

莊子記載的能工巧匠特別多,這些人都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專注的精神,也往往能夠讓別人受到啓發。如莊子説的“庖丁解牛”,如果沒有專注的精神,很難想象庖丁能將分解牛的工作做得如此出神入化。

工作的時候全神貫注。雖然外界有各種事物,但是都不足以影響他們對目標的關注。庖丁眼裏只有牛,正因為這樣,他的技藝才出神入化,達到了別人所不能及的境界。

莊子在這裏講技藝,其實他借講技藝,談了一種生活態度,那就是專注。學生學習不夠專注,成績就不會好,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具體做起來有的孩子卻總是做不到,因為對於他們來説,外界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稍不注意就會分散精力,去做那些沒有價值的事情。

可是對於一個想要成功的人來説,沒有專注精神,就等於在自己成功的路上堵上了一塊大石頭。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這樣看起來會暫時失去一些東西,但是要知道,只有專注地做事,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三、患得患失,很難穩操勝券

莊子是一個散淡的人,他在書中反覆強調,任何事情,太放在心上,就容易把握不定。平常我們不是不能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做事的時候,讓太多的東西分散了精力,患得患失。其實只要低下頭來一門心思做好眼前的事,放下一顆得失之心,事情反而會向我們期望的方向發展。

人心總是貪婪的,越是沒有能力去拿的東西,越是拼命地想去拿。可是拿得起來,卻又放不下,徒然增加心靈的負擔。

河道越窄,水流越急,決堤的危險就越大;反之,拓寬河道,加深河牀,河水就會自由地流淌,不再漫出堤壩;粗大的棟樑之材,一定生長在寬闊的林場;從小被綁縛成形的盆景,一定是彎彎曲曲、奇形怪狀的,而這也正是人成長的道理,把自己放在開闊的環境中,不去考慮太多的得失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但是,不苛求不等於不求,莊子教我們自然的道理,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把握好最關鍵的目標,斬除不必要的慾望,這樣才能超乎眾人之上。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應該學習莊子,他心極熱,而眼又極冷,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他總是目空一切,從容淡泊,用一種平和的心境去獲取成功。

四、名利,是幸福的畫皮

莊子是一個睿智的哲人,他看到,富貴給人帶來的樂趣,遠沒有自己在自然中獲得的樂趣大,自己置身山水之中、天地之內,自己做自己的國王,心靈控制自己的身體,何苦要放棄這個國王的位置,去做別人的奴僕呢?即使他真的做了世俗的國王,又怎能比自己天地中的國王自由呢?莊子一生,追求的是無限的自由,他歌頌本真,痛恨虛偽,在他那裏,自然把世俗的名利看做浮雲一般。

可是現實中的我們呢?看一看自己的生活,年紀輕輕的我們也不免發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為了名利,我們已經不堪重負。一旦用心謀取功名,就必然會失去自由。

人在追求名利和地位的時候,難免會説違心的話,做出違心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蒲松齡筆下的畫皮的故事,一個不屬於人類世界的鬼魂,披上人皮去贏得讚美和愛慕,最終還是要將這一切奉還。包裹在名利之中的幸福也是如此,看上去很美好,真正得到了,卻不是原先所想的滋味。

很多人終其一生去尋找名利,在不久於人世的時候,才發現最重要的是如何生活,如何去愛別人,並得到別人的愛。人生之路還很漫長,不如從現在開始,就放開功利的想法,踏踏實實地開始自己的生活。

五、保留一顆童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惻隱之心,當看到傷心的畫面,我們也會難過;看到弱小的動物受欺凌,我們也會忍不住幫它趕走兇猛的敵人。這是愛心的自然流露,是隱藏在我們心中的善良種子。可如果後天得不到很好的培養,甚至因為羞怯和猶豫而扼殺這種天性,愛心就會逐漸消失。

童心是一種珍貴、純淨的東西,讓人感到温暖。

明朝的著名學者李贄提出了“童心”説,他認為心的最初狀態,是“絕假純真”的。人在幼年的時候,開始接受外界的事物,於是童心逐漸蒙上了塵土。長大後,知道名利是好的,就開始去追逐,追逐不到就偽裝自己,做了壞事知道會受到懲罰,於是就撒謊掩蓋。這樣,一個人離純潔的“童心”就越來越遠了。幾十年過去,一個人看似已經成熟,其實他的內心早已變質。如果心靈已經腐化,空有成熟的軀殼,又怎能快樂地生活呢?

只要願意,我們可以放開過去的種種不愉快,拋開那些抱怨和誤解,做一個純粹的人。在內心深處保留一塊淨土,對美好的事物由衷地讚美,對優秀的人從心底發出讚揚之聲,對醜惡的事物從心底裏唾棄,能夠識別是非真假,坦誠地做人。這樣,自己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六、呵護生命,不僅要呵護身體

莊子壽終83歲,這個年紀在戰國時期算是非常高壽的了。他一生不仕,過着貧困的生活,甚至以編草鞋來維持生計,但是從來沒有因為清苦的生活而感到不滿;相反,他是那個時代難得的“自娛自樂”之人。他的哲學思想和養生之道融為一體,給處於困境中的人指引了一條“康莊大道”。

因此,《莊子》不僅是一本道家的經典、傳統哲學的泉眼、浪漫文學的先鋒,同時也是一本關於養生的書籍,而且莊子本人提出了傳統養生的核心思想——養心。

養心就是要培養和呵護自己的心靈,在莊子看來,養心主要要做到平淡、寡慾和清靜,這三個方面,其實是相互交融的。平淡就是平易恬淡。與平淡相對的,就是刺激,大喜大悲,起起伏伏。而這也都是因人的慾望太強烈,內心得不到滿足所致,因此也就要寡慾,控制自己的慾望,看破一切虛名,這樣才能保持內心的清靜。

一個樂觀的人往往精神煥發,朝氣蓬勃,而一個悲觀的人卻往往委靡不振、形如病夫。那些帶着厚厚的鏡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如今已經越來越不被社會認可了,只有身心強健的人,才能夠經受重重考驗,經得起成敗得失。對於我們來説,培養一個健康的心靈同培養強健的體魄一樣,都是對生命的呵護。

首先,我們要學會順應自然。不要過分積極地追求身外之物,它不僅是難以如願以償,而且會摧殘身心健康。因此,人們應當聽從莊子的告誡:“緣督以為經。”意思是説,人們必須順應自然的“中道”以處理人與外物的關係,不要拼命追求外物。

另外,不要為物累,不要因貪圖外物而損害自己。一個不為名利所羈絆的人,會獲得健康而永葆青春。范仲淹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也是保持心靈豁達的一條原則。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小編提示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勸善戒惡,功德無量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道教記”北京藥王廟服務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