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是個地處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核心區,因境內著名的阿尼瑪卿雪山而得名的牧業縣,2016年脱貧522户1847人、2個貧困村退出;2017年脱貧600户2101人、6個貧困村退出;2018年脱貧815户2587人、3個貧困村退出;2019年脱貧351户1041人、3個貧困村退出。四年時間,全縣14個貧困村全部脱貧退出,實現絕對貧困“清零”目標。
每年5至6月,成羣的牧民爬坡過坎挖蟲草,一年到頭主要的經濟收入就在這兩個月中“挖”中,這曾是瑪沁縣牧民羣眾生活的真實寫照。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因病、因殘……一直以來制約當地牧民脱貧的步伐,“拖累”着當地的經濟發展。
2019年,瑪沁縣實現整體脱貧的這一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62億元,同比增長7.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4萬元,同比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2萬元,同比增長10.4%……。
解決羣眾難題,築牢脱貧地基
飲水、硬化路曾是瑪沁縣5.7萬多羣眾很長時間的老大難問題,尤其是駐地較為分散的村子,以及地處偏遠的學校。牧民吃水靠的是草場周圍的河流,學生們曾經不僅在教室、宿舍、衞生間不能正常用水,而且連安全飲用水都是困難的。
解決好羣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才能為脱貧打下堅實地基。瑪沁縣扶貧開發局局長蔣德元告訴記者:“脱貧攻堅戰打的好不好、穩不穩,要看基礎設施、基礎問題解決的好不好。”
6月10日,走進瑪沁縣東傾溝鄉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的曾是建檔立卡户的扎西結的家院,院內的洗衣機自動旋轉着洗着衣服,他則在屋內洗着蔬菜準備做午飯。
“我現在過的生活以前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用洗衣機洗衣服、看上液晶電視、吃上新鮮蔬菜,住的是磚房別院,這些都是扎西結2018年從位於易地搬遷安置點幾十公里外的山下,搬過來後才享受到的。她告訴記者,五十多年來自己已經習慣了,用小河裏的水煮奶茶和肉、用冰冷的水洗衣服,剛搬到這裏時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東傾溝鄉索南副鄉長告訴記者,“兩不愁、三保障”在這裏全部落實,羣眾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可以用“跨越”一詞來形容。2018年,25口水井徹底決絕了這裏的51户建檔立卡貧困户,80平米到25平米的磚混結構住房户型,為3人以上至單人的貧困户,構建了水電齊全、冬暖夏涼的居住環境。
“用‘安逸’一詞形容他們現在的生活,一點都不為過。”索南打趣兒的説,自己都有一些羨慕了。
永寶路,一條只有8公里長、寬2.5米的水泥硬化公路,在都市人眼裏不算什麼,而對於瑪沁縣永寶村的牧民來説意義非凡。
“過去這裏都是砂石土路,在冬、秋、春季下雪,夏季下雨的時候,去趟瑪沁縣城大武鎮,20多公里的路得走2個小時左右。”今年47歲的村民南棵,耳聞目睹過村裏很多孕婦和急病患者,在前往縣城生孩子和看病途中發生的不幸事例。
“現在好了,幾十分鐘就能到達縣城。”南棵2019年花了2萬多元買了一輛二手的轎車,每天開車接送3個孩子上下學。
如今時節,在公路兩邊的3家賬房茶園吸引着遊客。永寶村村民德保經營者其中一家格塘藏家園,在6月10日當天,就接待了40多個遊客。“我一天可以賺到2000多元。”德保告訴記者,他現在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的意思了。
產業發展 技能培訓,鞏固脱貧率
“堅持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脱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推進縣、鄉、村三級聯動,把握產業脱貧的痛點、難點、關鍵點,通過系統化規劃、多產業融合、全鏈條開發措施……”瑪沁縣縣委書記熊元來,對於全縣產業扶貧非常有信心。他告訴記者,產業已經覆蓋了縣、鄉、户三個層面。在縣級層面投入4600多萬元建成了瑪沁縣特色產業孵化園,33家企業和部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入駐,帶動了1397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如今已經實現户均年增收3264元;在鄉村層面投資3500萬元實施了村集體經濟項目,14個貧困村建了光伏扶貧項目,21個非貧困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在户級層面結合縣情實際和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標準,採取“到户發展產業、聯户發展、資產收益分紅”的方式,實施了以“白藏羊”生態畜牧業產業為代表的到户產業項目49個,惠及建檔立卡貧困6346人,户均增收2049.21元,人均增收640元。
走進瑪沁縣特色產業孵化園,因為處在挖蟲草的季節,絕大多數企業都給工人放假,提供挖蟲草的時間,但從擺放有序的縫紉機規模依稀可以看到,半個月前這裏是一番繁忙的場景。
“我們公司是和拉加、東傾溝鄉、當洛三個鄉鎮簽定了產業扶貧協議。目前已經吸收了60多户貧困户,人均增收保底在718元……”華旦尖措,2018年通過招商引資,從貴德縣來到瑪沁縣特色產業孵化園,創建了瑪沁縣卓美央商貿有限公司。
在公司產品的銷售示意圖上,記者看到藏式帳篷的銷售地已經從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衍生到了上海、深圳等地,糌粑銷售網覆蓋了全國所有的藏區。華旦尖措告訴記者,隨着業務經營範圍的擴大,產量也在上升、用工量也在加大,日後帶動的羣眾會越來越多。
為了遵循當地的就業習慣,華旦尖措打破了傳統的用人管理模式,採取“不管來不來上班,想培訓我們免費培訓。”“廢除考勤3天不到開除制,採用來一天算一天工資。”而在貨源緊張時工人缺少之際,華旦尖措會把訂單任務交給在貴德的公司生產,最大限度的為瑪沁縣的脱貧着力。
企業如此個人也是如此。桑吾尖參居住在瑪沁縣久美家園易地搬遷安置點,沒有草場、沒有技能、沒有資金而貧困的他,如今通過就業技能培訓考取了廚師證,在瑪沁縣第二名族中學當上了廚師,擺脱了為別人放牧度日的生活。
“我現在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一年穩定收入在2.4萬元……”桑吾尖參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參加了挖掘機的技能培訓,如今已經拿到了資格證,打算每年假期找別人合夥一起去開挖掘機掙“外塊”。
脱貧摘帽只是開始,之後還要接着幹
俗話説,螺絲擰了一半就鬆勁,最後還是會脱落的。瑪沁縣脱貧之路剛邁出第一步,只是完成了一個小目標。縣委書記熊元告訴記者,全縣雖然已經脱貧,但這個時候不能鬆口氣、歇歇腳、掉鏈子,要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後續工作上,增強脱貧羣眾抵禦返貧風險的能力,脱貧摘帽後鞏固提升任務依舊很嚴峻。
為此,瑪沁縣專門印發了《瑪沁縣脱貧攻堅鞏固提升“四不摘”實施方案》,清楚的告誡全縣黨員幹部,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等四項責任,以“萬里長征才邁出了第一步”的態度,對待全縣的脱貧攻堅工作。
瑪沁縣在“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瞭解決社會公共服務獲得上的相對貧困、改善基層教育設施條件,縮小知識能力素質差距,提升醫療衞生條件等要求。
熊元來告訴記者,縮小社會公共服務差距,探索轉型脱貧新方法、不斷滿足貧困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等都是今後鞏固脱貧成果,實現小康的工作重點。
“目前,全縣雖然貧困人口全部脱貧,貧困村全部退出,實現了貧困縣摘帽,但和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依然不輕……”熊元來透露,每個貧困村都有一位聯繫指導、一個幫扶單位、一個駐村工作組、一名“第一書記”,每户貧困户都落實具體幫扶責任人。“全縣36名第一書記、65個駐村工作隊,還會保持戰鬥性和連續性,繼續在扶貧與扶智扶志上下功夫,授之以漁,提升貧困羣眾內生造血功能。”
6月的瑪沁縣,脱貧工作就像是一直再延續的挖蟲草一樣,一茬接一茬一年接一年的開展着。不同的是蟲草只是解決了牧民一時的經濟收入,而脱貧工作是帶領牧民奔小康的百年大計。
瑪沁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在黨的領導下逐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