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來説,小孩子都是貪新鮮、愛熱鬧的,如果我們帶孩子出門玩耍,那麼最為歡欣雀躍的必然也是孩子。然而我們卻發現一個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長到一定歲數的孩子對於去姥姥家玩,竟然是十分抗拒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孩子們產生這樣子的變化的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通過下文來探討一下吧!
小琴的母親在十年前就從遠方的城鎮嫁來了農村地區,並且成功的為這個家庭生下了小琴。和睦的一家相親相愛,小琴爸媽之間的夫妻關係也很融洽。逢年過節的時候,小琴的爸爸總是會主動帶着小琴和她的媽媽一起回姥姥家聚聚會。
在小琴小的時候,只要父母一提到要出門遊玩,小琴就會非常的開心並且主動收拾好裝備就出門。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去姥姥家,小琴也是表現出一樣的欣喜。
但是慢慢地,當小琴的年歲見長之後,小琴的媽媽就發現:只要説起要帶小琴去姥姥家,小琴就會滿臉不情願,小琴的媽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這麼久沒有回孃家,小琴的媽媽也是十分思念自己的親友。因此,小琴也只好被迫地跟着媽媽回到姥姥家。
平時,小琴的性格外向活潑,並不屬於慢熱類型的小孩;但是去到姥姥家,小琴的性情卻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變化,不愛説話、內向成為了這邊親友對小琴下的定義。
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小琴媽媽也表示十分擔心,好幾次忍不住就説了她幾句。但是聽到教訓的小琴似乎更來脾氣,不願給任何人好臉色看。其實呢,孩子有這樣的變化,其中的問題並不是完全出自於孩子的身上。
那麼我們繼續深思,問題究竟出於自哪些地方呢?
1.外婆並不能做到一視同仁
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與外婆更親的孫子、孫女當然是外婆眼裏的掌上明珠。當然,這並不是説外婆對外孫不好,而是在事實面前,外婆對待孩子們的時候確實是存在偏差的。
如果讓我給孩子貼個標籤,那麼"敏感"必然是給到他們的。面對外婆的偏愛,外孫們必然也會產生心理上的落差。每個人都想要當生活中的主角,與其在姥姥家受到落寞,還不如尋找更屬於自己的地方。
2.孩子不喜歡人際交往
筆者想,任何孩子最享受的必然是自由與快樂。小孩子要到姥姥家拜訪、借住,受到相應的約束是必然的。要到姥姥家拜訪,孩子不僅僅要在父母的教導下保持禮貌,孩子的行為舉止也相應地受到了約束。
此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同性格的人之間,也是要經過一定時間磨合的,自然連血緣濃厚的親戚之間也是不例外。
當孩子們遇到與自己的性格產生衝突的親戚時,孩子們尚且不能隨心表達不滿,甚至還要禮貌地迎合。在這種情況下,小孩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逆反心理。
3.兩家的距離過於遙遠
這就是一條很客觀的原因,母親嫁得遠,一家人回孃家探訪也就存在了一定的難度。小孩子的身體還沒有完全發育完成,體質較成人來説也比較弱,舟車勞頓對於孩子來説就是一種煎熬。
除此之外,兩家人的距離遠,地區不同,也會產生必然的文化、習俗上的差異,也是因為這種原因,孩子們就會因為"水土不服"的原因產生抗拒感。也就是説,不願意去姥姥家,並不是暗示了孩子不近人情,也有可能是處於孩子本能的反應。
親情是需要聯繫才能維持住的,為了避免出現孩子抗拒去姥姥家的心理,父母可以怎麼做?
1.為孩子增添新鮮感與興趣
面對未知,孩子們的好奇感就會油然而生。利用孩子好奇的特性,父母可以適當地告訴孩子,去到外婆家,孩子就能夠獲得哪些新鮮體驗。孩子們在這一個過程,就會將心情從被迫切換到主動積極上來,自願到姥姥家探訪。
2.增強孩子的親情觀念
觀念能夠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在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講道理、説故事等的方法來增強孩子重視親情的觀念。在孩子們面對姥姥的"不公平"對待感到落魄的時候,父母要及時進行疏導,引導孩子們融洽相處。
今天的話題就到這裏了,大家又是怎麼處理孩子抗拒去姥姥家拜訪的問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