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空中守護黃河大橋的“蜘蛛俠”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綜合

  在蘭州鐵路樞紐有這麼一羣人,他們一年四季,日夜堅守,上山下河,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望、聞、問、切一絲不苟、各顯神通,為及時、準確地診斷出病害,給維修保養提供依據,確保着列車的安全運行。

  2月7日早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透過東崗黃河大橋,照射在黃河上,碧波盪漾。寒風順着水面吹過東崗黃河大橋,颼颼作響,橋下的滾滾黃河,波濤撞擊在黃河大橋的橋墩上,濺起陣陣浪花,發出砰砰的嘶吼聲。蘭州鐵路局蘭州西工務段蘭州西橋隧車間蘭州西橋隧檢查工區的小夥子們,在“90後”工長王春瑤的帶領下,迎着朝陽,手提安全繩,爬上山坡,朝着黃河大橋走去。

  東崗黃河大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東崗鎮東側黃河小峽的入口處,1956年5月建成通車後,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土鐵路拱橋,大橋全長221.1m,以3孔跨度53米的鋼筋混凝土拱橋跨過黃河,兩岸峭壁矗立,水流湍急,是連接華北和西北重要鋼鐵大動脈的包蘭鐵路最後一次跨越黃河,進入蘭州的“最後一公里”和“咽喉”要道。

  這座大橋歷經65年風蝕雨打、冰凌衝擊、洪水沖刷,先後經歷5次大修和加固,猶如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每一趟列車經過時,產生不同荷載的衝擊,都有可能因為晃動而造成混凝土、鋼結構桁架焊縫開裂,裂紋加深。

  今天這個班組的作業任務是檢查墩台、梁體的裂紋、腐蝕掉塊,鋼桁架焊縫、橋面欄杆塗裝鏽蝕,鋼支架螺栓有無鬆動,泄水孔、排水有無堵塞。他們順着中間的檢查梯上去之後,每到一處,先繫好安全繩,再仔細進行檢查,對照上次檢查記錄的裂紋長度、寬度進行測量核對,看有無擴展變化,一處一處做好記錄和標記。

  “這是我們上次檢查時寫的數據,我們今天檢查還是這樣,基本沒變化,説明這個裂紋沒有發展。”楊琪琪介紹説。

  年僅24歲的楊琪琪也是班組中唯一一個敢爬上黃河橋最頂端的“巾幗女將”。她手裏拿着裂縫觀測儀、鋼板塞尺,小心翼翼地爬過第1孔,來到黃河大橋的橋中央、黃河的正上方,依偎在一根立柱上,仔細檢查立柱上的裂紋深度。

  “起初我都不敢上,看着奔騰的黃河、聽着轟隆隆流水聲,站在黃河邊都害怕,更別説是爬上近百米高的橋上去檢查了,我們大家都挺佩服她的,都親切地喊她‘鐵姑娘’。”談起楊琪琪每次跟隨他去檢查橋樑,王春瑤打心眼兒裏佩服。

  2017年,楊琪琪剛從學校畢業分到蘭州西橋隧車間的時候,大家看她身子嬌小,就安排她在車間班組做內務,可她按耐不住辦公室瑣碎的寂寞,遇到防洪時上山下溝隱患排查和具有任何挑戰的時候,她總是喜歡跟着檢查工區這羣“90後”,幹一些別的女生想幹又不敢幹的工作。

  12時55分,一列重載貨物列車呼嘯而過,整個大橋微微震顫,隆隆作響,站在距離水面五六十米的拱背上,正在檢查混凝土拱橋裂紋的楊琪琪不由自主的用手使勁握了一下攀登扶梯,靜待列車經過。

  從第二孔拱頂到第三孔,必須要經過一個寬不到一米、高不足一米五的洞,而檢查整個第一孔整整花了一個多小時,為了趕時間,中午飯大家就在拱腰上簡單吃幾個包子,然後繼續作業。

  “這個橋是我們工區負責檢查150多座橋和32座隧道設備裏最危險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座設備,所以只要我們上來一次,就要一次性檢查完。”工長王春瑤介紹説。

  為了時刻掌握橋樑設備狀態,職工們每月會定期對橋隧“全身”的排水設備,梁體裂紋、裂縫、橋墩墩身上部、剛架、拱圈、橋面板混凝土開裂掉塊以及橋面欄杆、鋼結構設備局部塗料掉皮、鏽蝕情況進行全方位的“體檢”和“保養”,建檔立卡、對症下藥。

  再有3天就到春節,每天通過東崗黃河大橋的火車接近五六十趟,為了確保春節期間設備良好,今天他們又爬上五六十高的混凝土拱橋,猶如走鋼絲一般,聽着滾滾黃河的咆哮,認真的檢查維修這座已經“服役”65年的橋樑設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琛奇 通訊員 王光輝 高志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