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單行線”到“雙車道”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綜合

  【脱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

從“單行線”到“雙車道”

——無錫延安對口幫扶四年“三級跳”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蔣麗英

清平川上,牛羣哞哞;山溝溝裏,蘋果飄香。

8月底,太湖之濱的江南無錫還是炎夏酷暑,千里之外的陝北大地已經秋意盎然。

2017年5月,時任江蘇省無錫市水利局副局長繆學軍初到革命老區陝西省延安市掛職扶貧,眼前的溝溝坎坎如凝固的波浪,述説着這些山樑坡窪的貧瘠和荒涼。

而今邁步從頭越。無錫、延安兩地對口幫扶倏忽四年,繆學軍看到的是村村落落從脱貧到致富,再到穩步發展的“三級跳”。

“清凌凌的水來藍瑩瑩的天,”信天游裏在唱,“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你。”

陝西延安香醇甜脆的山地蘋果助力當地果農致富奔小康。祁小軍攝/光明圖片

陝西延安寶塔山。資料圖片

  探索“支部+合作社+貧困户+農户”脱貧模式

在史鐵生的短篇小説《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描繪了他當年下鄉插隊的延安市延川縣清平川上一個放牛倌的故事。

時隔30多年,史鐵生筆下的清平川馬家溝河牀內,又見牛羣悠然移動,或盡飲清澈的河水,或低頭啃食青草,或在牧牛人的吆喝聲中蹚過河水,踏上返回的曲徑小道……

村民馬樹旺就是其中的養(放)牛人之一,亦是馬家溝村的養殖大户。“我們村多為壩灘地,玉米秸稈多,冬貯飼料有保障。村前有清澈平坦的清平川河,夏秋兩季河牀裏水草茂盛,很適合養牛。”他説。

然而,就在2015年,馬樹旺家因無固定產業,妻子長年患病,兒子無固定收入,被識別為貧困户。2017年年初,在蘇陝精準扶貧工作中,駐村幫扶工作隊經過認真走訪和調查,探索出“支部+合作社+貧困户+農户”的脱貧管理模式,並在蘇陝扶貧專項資金支持下,成立延川縣勤豐養牛專業合作社。

四年前剛加入合作社時,馬樹旺僅有一頭母牛和一頭牛犢,現在有11頭牛存欄,年收入3萬元以上,“牛飼養9至10個月就能生牛犢,一頭新品種的牛能賣五六千元哩。合作社還給上了保險,牛要是有個意外,不光不用我負擔,還給2000元的養牛勞務費,風險小”。沒有了後顧之憂,馬樹旺覺得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類似的養牛合作社在延川縣還有四五個,均得益於蘇陝扶貧專項資金。據統計,四年來,無錫市共安排蘇陝扶貧專項資金7496萬元,實施幫扶項目122個,受益人員達2.3萬多人次。此外,無錫市還額外籌措各級財政幫扶資金1.16億元,主要用於延安地區鞏固脱貧成果和改善民生。

2019年5月7日,陝西省政府宣佈延安整體脱貧。

今年69歲的姬世錄曾是鄉里的貧困户,他深有感觸地説:“黨和政府是我家困難時期唯一的依靠。被評定為貧困户後,黨和政府給了我們很多關懷和政策上的照顧。村上發展蘋果產業和養殖產業,家裏種了15畝蘋果,還開始發展養豬,在蘋果地裏套種土豆,幫扶單位免費發放土豆種子和化肥。村裏又聘請我兒子為保潔員,孫子在延安一家公司從事電梯維護工作,我家就此摘掉了貧困户的帽子。”

2019年,姬世錄又通過駐村工作隊推薦,參加果樹修剪專業培訓,現在不光修剪自己家的蘋果樹,還被聘請到其他村修剪,一天管吃管住180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建農資市場、完成深加工,延伸產業鏈

8月27日,在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鴻安路鴻運苑門口,經營兩年多的“延安蘋果”直銷店裝修簡潔明快。眼下,新蘋果還沒有上市,店裏主要銷售蘋果脆片、蘋果果脯、蘋果醋等蘋果深加工產品。

店員吳燕正在對櫃枱進行消毒,在她身後,牆上掛着一套大紅色的工作服,工作服的胸前繡有鯉魚和牡丹,喜慶中帶着粗獷的氣息,極具陝北特色。“等新蘋果上市了,我們都穿這套衣服來吆喝。”吳燕説。

“延安蘋果,宜川產地。”這是宜川縣為宜川蘋果打出的口號。

宜川縣交裏鄉南嶺行政村的果農張殿英是當地的蘋果種植“能人”。1993年,他響應政府號召,與自家兄弟建了55畝果園;後來,張殿英引進短枝富士,示範推廣矮化自根砧栽植、肥水一體、機械作業等現代果業技術。依靠蘋果,張殿英一家從土窯洞搬進了磚窯,又在縣城買了房。

2018年11月,作為無錫、延安兩地對口幫扶與經濟合作成果之一,無錫市新吳區一連開出了四家“延安蘋果”直銷店,張殿英挑選最優質的蘋果送到無錫。這種合作,開啓了蘇陝扶貧協作新模式。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像張殿英一樣的80萬宜川果農陷入“賣果難”的困境。

獲悉“延安蘋果”的困境,無錫市對口幫扶延安市工作組認真謀劃、主動出擊、大力開展“消費扶貧”,確定蘋果進無錫機關、進無錫企業、進無錫社區和上網店“三進一上”的工作主方向。同時,開通無錫禧寶帶貨直播平台,組織延安農投集團等蘋果農產品銷售區域上線帶貨銷售。宜川縣聯絡組幫助轄區內四家門店建立了微店二維碼,全力開展網上銷售。目前,四家直銷店已累計完成銷售380餘噸。

“儘管受疫情影響,市場不景氣,但依靠無錫‘延安蘋果’直銷店、電商、微商等銷售渠道,我家20多畝蘋果的收入仍有40多萬元。”張殿英高興地説。

一年四季都有“延安蘋果”賣,儲存是關鍵。從2018年開始,無錫宜興市引進南通供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陝西延長縣承建果業物流中心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72億元,建設了兩個萬噸級蘋果氣調庫及果品交易農資綜合市場。

果農增收致富,還來自於蘋果產業鏈的延伸。宜川縣三物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是蘇陝幫扶項目之一,公司負責人李江介紹説,深加工用果主要以“三級果”和“殘次果”為主,將一顆蘋果分解,做成果脯、果醋等深加工產品,果農無形中就可以多賺兩角錢甚至五角錢。

為拓寬“延安蘋果”的銷售渠道,無錫市農博會等會展活動,均把延安作為重點參展單位,分享發展信息,促進產業發展。

2020年上半年,借鑑“延安蘋果”在無錫的銷售經驗,來自延安各地的黃小米、紅棗、核桃等特色農產品通過農產品直營店、吾仁居食品等平台,加快走入無錫,僅延川一縣,新增農產品銷售額就達200餘萬元。

  對口幫扶告別“單行線”

2002年夏天,年逾花甲的潘祥根帶領15名無錫教育精英離開江南水鄉,踏上黃土深厚的洛川塬。他們的任務是把洛川師範改制成延安市第一中學,助力學校踏上高起點發展征程。

沒有資源,缺少教師,沒有足夠生源,無錫和洛川兩地教師在潘祥根帶領下,投身一番“從頭開始”的艱苦創業。他們用多方籌集的1100多萬元資金,全面改造學校食堂、供水、供電以及教學樓、學生公寓樓,高標準配齊報告廳、多媒體教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為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延安一中引進無錫教育教學管理方式,實行集體備課制度,開展多層次的講課、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

2013年,延安一中以無錫支教教師為核心,開設兩個“無錫班”。7年來,“無錫班”畢業生的本科升學率均為100%,一本率達90%以上。

2020年8月26日,無錫市第十七批赴延安一中支教的6位教師出發。洛川縣縣長張繼東充滿感激地説:“感謝無錫,把一批批優秀教師送到西部,讓咱們的娃在家門口上了好學校。洛川的穩步發展有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無錫和延安的對口幫扶工作始於1997年,其中教育領域是“先行軍”。至此,無錫已不間斷派出240餘名優秀教師赴延安支教,援建延安400多個希望工程項目,資助2800餘名家庭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投入延安教育對口合作的資金累計達5000多萬元。

突破資金項目幫扶侷限,向教育醫療、勞務協作、產業合作等領域拓展,無錫、延安兩地對口幫扶工作加快實現“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2020年計劃實施的18個蘇陝扶貧協作項目,已全部開工,其中,斯派爾150萬平方米集成建築項目已建成投產,延川壬庚新材料20萬噸EPS項目一期工程也已投產;此外,極課大數據與宜川縣開展了“扶貧扶智+產業落地”的合作,6所中學已全面推廣使用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

為進一步實現貧困人口轉移,完善“造血”功能,2020年無錫還開設《防疫期錫延特聘》專欄,目前已組織66位延安貧困勞動力赴江蘇,解決76位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兩市共同組織開展電商、養老護理等培訓18期,累計培訓2825名貧困羣眾。

從“輸血”到“造血”,促進了延安經濟社會事業的穩步發展,也使無錫、延安兩地的對口幫扶告別“單行線”、踏上“雙車道”。2017年以來,兩地共互派53名優秀幹部掛職鍛鍊,其中無錫14人、延安39人;無錫共選派180名支醫、支教、支農專業技術人員赴延安對口幫扶,延安市級和結對三縣共派出587名優秀幹部和業務骨幹赴無錫交流學習;無錫市江陰、宜興、新吳等地分別互設結對縣幹部培訓基地,兩地幹部交流合作長效機制已經形成。

“扶貧協作讓遠隔千里的無錫和延安,產生了親密的情感聯繫,結成了緊密的發展共同體。無錫在延安掛職的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不僅在脱貧攻堅工作中增長了見識、磨練了本領,而且從延安幹部羣眾身上學到了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和頑強拼搏的可貴精神。”無錫市委書記黃欽説。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8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