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脱貧攻堅對口幫扶一線故事 | 援藏幹部的家國情懷:比珠峯更高的是“信仰”
孟文海,1971年1月生。現任上海市紀委常委、秘書長。2019年至今,任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領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邊疆民族地區,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藏的穩定和發展。上海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口援藏工作,把支援日喀則作為黨中央、國務院賦予上海的一項光榮的政治任務。自1995年派出首批援藏幹部隊伍,上海迄今已派出九批隊伍,援藏工作已開展25年。25年來,上海援藏工作深入貫徹黨中央的治藏方略,在滬藏兩地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堅持動真情、辦實事、求實效,以民生為本、產業為重、規劃為先、人才為要,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完成黨中央交付的重任,助力日喀則對口地區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歷史的交接棒落在脱貧攻堅的關鍵期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接過上海對口援藏的接力棒,我們第九批援藏幹部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努力當好脱貧攻堅的“突擊隊”,搭建好密切黨和人民羣眾聯繫的“連心橋”,跑好持續對口支援幫扶的“接力賽”,走好人生寶貴的“歷練路”。
承載囑託,牢記使命,2019年7月14日,我帶着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隊伍奔赴日喀則。從海拔4米的上海來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我們在感受這片神秘土地美麗純淨的自然風光的同時,身體也接受着極大的衝擊與挑戰。頭疼、頭暈、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各種高原反應撲面而來,然而,一系列的工作也接踵而至。我們進藏當晚就參加了當地領導和藏族同胞們為我們舉行的隆重的歡迎儀式,切身感受到藏族同胞們的淳樸和熱情。我們還抓緊與第八批援藏幹部進行工作交接,因為他們已經在這裏延遲工作了一個多月。所以,進藏後我們幾乎沒有休整,就投入到實際工作中。我記得進藏後的第二天,忙完一天的工作後,感到身體非常不舒服,一看手指甲怎麼紅了,有一塊斑就出來了,這實際上就是“紫紺”,説明毛細血管破裂了。我回到房間量了一下血氧,只有47,血氧飽和度這麼低,其實是有生命危險的。但是我們顧不上這些,只能調整自己,儘快適應這裏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繁忙的工作狀態。
圖片説明:日喀則桑珠孜宗堡
在聽取了第八批援藏幹部的詳細介紹後,我們進一步瞭解了當地的宗教政治、風土人情、援建情況。日喀則位於西藏腹地,與尼泊爾、不丹、印度三國接壤。這裏有着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在上海對口支援的定日縣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受到年楚河的滋養,日喀則的青稞種植業非常發達,上海對口支援的江孜縣19個鄉鎮中18個都以青稞種植為主業,素有“西藏糧倉”的美譽。不僅如此,日喀則的文化底藴非常深厚。這裏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藏傳佛教歷史悠久。上海對口支援的薩迦縣曾是西藏的政教文化中心,薩迦法王八思巴政權於忽必烈統治時期正式歸屬於元朝管轄,標誌着西藏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納入中國版圖。上海援建的“桑珠孜宗堡”(人稱“小布達拉宮”),也讓藏族同胞們對我們援藏幹部充滿了感激之情。
為了深入瞭解當地的情況,做好援建工作規劃,進藏後的第三週,我就開始上山下鄉調研。那邊的路都很遠,一跑就是幾百公里。但比起第一批援藏幹部那個時候,現在的路已經好很多了,原先需要跑好幾天的路程,現在一兩天就能跑完,但這也決定了調研的頻度和強度更大,對身體的考驗也不小。
自治區領導提出希望上海支援日喀則的“邊境小康村”建設。當時我們剛來一個月,對什麼是“邊境小康村”是沒有概念的,為此,我們連續跑了好多地方,從林芝到拉薩,再到日喀則到亞東縣,一週之內大約跑了5000多公里,相當於從日喀則開回上海,那是我坐車跑得最長的一次路。2019年4個月裏,僅亞東縣我就跑了15次。所以,進藏後我感到自己一直處於“在路上”的奔波狀態。
助力高質量決戰決勝脱貧攻堅
在深入對口支援的亞東、定日、江孜、拉孜、薩迦五縣調研後,我們立足日喀則自身的資源稟賦,在整合前八批援藏成果的基礎上,聚焦脱貧攻堅核心任務,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聚焦產業支撐,助力農牧民就業增收。產業扶持是脱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我們積極培育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構建援藏資金、產業項目和建檔立卡户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產業帶來就業,就業帶動增收,增收促進脱貧”的良性循環。按照“公司+ 合作社+ 農户”模式,持續重點扶持了亞東鮭魚、江孜青稞和沙棘、拉孜藏雞、薩迦唐卡和藏香手工業、定日珠峯旅遊配套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推動農牧業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我們還加大產銷對接力度,充分發揮上海大市場大流通優勢,推進日喀則22家企業近50種特色產品進入上海“10個直營店、20個生活館、100個專店專櫃”的銷售渠道,以消費扶貧拉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是注重民生領域,做實“兩不愁三保障”。我們按照中央關於“兩個傾斜”(向基層傾斜、向農牧民傾斜)的要求,切實做到資金項目安排下沉到貧困縣、落到貧困村、綁定貧困户。2019年安排援藏資金用於困難羣眾危舊住房修繕、村級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安全飲水提升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顯著改善4000餘名農牧民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在醫療衞生領域,我們在幫助日喀則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醫院的基礎上,建立了以上海援建單位為指導、日喀則人民醫院為龍頭、醫療資源輻射各縣區及周邊地區的新型醫聯體,讓更多農牧民享受到公共服務提升的成果。我們聯手滬藏兩地醫療資源全力治癒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小卓瑪,同上海慈善基金會一起進行了一場跨越千里的愛心救助。2019年,在我們的大力推動下,中國胸壁外科聯盟西藏地區聯盟、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卒中中心、日喀則市創傷中心先後揭牌,持續打造西部醫學高地,切實解決羣眾看病難等問題。
為了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我們緊緊抓住教育扶貧這個根本,建立了以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為龍頭的教育發展聯盟,並動員上海20所學校與對口五縣學校結對,加大精準幫扶力度。2019和2020連續兩年,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繼續保持自治區中考成績第一,高考成績名列前茅,並榮獲“西藏自治區示範性高中”稱號。在上海教育援藏工作隊的幫扶下,全市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三是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切實增強對口地區的內生動力。我們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根據貧困羣眾的實際需求,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比如,江孜縣推動成立了全市首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指導服務中心”;薩迦縣通過扶持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培養當地羣眾勞動技能,讓300餘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此外,我們還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安排對口五縣的鄉村基層幹部、致富帶頭人、民族團結模範、教師和醫務衞生人才、優秀青少年等到上海培訓進修、掛職鍛鍊、參觀見習等,組織上海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赴藏講學,幫扶帶動當地的人才發展,促使滬藏兩地多層次多渠道交流交融。
脱貧攻堅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一批批援藏幹部的不懈努力與艱苦奮鬥。經過上海對口支援日喀則25年的接續奮鬥,我們終於助力日喀則取得了脱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歷史性成就!2019年,在亞東縣、定日縣先後脱貧摘帽的基礎上,江孜、拉孜、薩迦三縣也如期脱貧摘帽!
“脱貧後”時代任重而道遠
“脱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如何推動脱貧後時代日喀則跨越式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批援藏人的新使命,也是上海人民和日喀則人民的新期待。
就在我們積極謀劃發展、攜手共奔小康路上,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我們“趕考”路上的一道“加試題”。由於西藏特殊的高原氣候,加之日喀則地處南亞邊境線,全自治區5個邊境口岸,有4個在日喀則,所以疫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為此,我們援藏醫療隊員們放棄春節假期,提前返崗,全身心投入當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在當時上海疫情異常嚴峻、防護物資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我們還積極協調各方,在最短時間內將籌集到的醫用口罩、呼吸機等送上雪域高原,為藏族同胞帶來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誼。
高原缺氧雖然阻滯了西藏的發展,疫情雖然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沖擊,但是這也為發展在線經濟、數字經濟,運用智能成果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經過這麼多年的援建發展,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取得脱貧摘帽的歷史性成就後,西藏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數字西藏”建設加快,以5G、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基建”發展勢頭迅猛,為我們探索“智慧援藏”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工作中,我們第九批援藏逐步明確了“文旅先導、三產融合、鄉村振興、智慧賦能”的工作思路,用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開啓“智慧援藏”新徵程,為日喀則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我們聚焦文旅和信息產業,將產業扶持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努力探索走出一條以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在多方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匯聚對口五縣最優質的資源,積極打造一條“環珠峯文化旅遊圈”,以文旅和信息產業帶動高原農牧業、民族手工業等特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鞏固扶貧成效,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在我們的積極推動下,日喀則市與上海攜程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過編制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用科技賦能旅遊體驗,加強線上線下推銷,一幅全域智慧旅遊體系的美好藍圖正有序鋪展開來。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一些扶貧產品、旅遊項目銷量陷於停滯。為了加大產品的推介力度,我們第九批援藏幹部化身“主播”,拼盡全力,在珠峯腳下直播帶貨,讓“客”從雲上來。我們大力發展在線經濟,讓路子變新,魅力依舊,確保特色產品和旅遊項目規模穩定,熱度不減,品質不降。在今年上海舉辦的“申情購、滬愛幫”消費扶貧專項行動中,我們通過新電商、新零售和網絡平台等,運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銷售青稞食品總計186噸,幫助當地羣眾實現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動能。
為了搶回被疫情耽誤的工期,我們抓緊建設亞東“邊境小康村”,按照既定目標,分解任務、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將亞東縣高海拔地區100户牧民家庭近500人進行易地搬遷安置,抓緊建設包括住房、幼兒園、衞生室等在內的公共配套設施,着力將亞東縣打造成“邊境小康示範村”。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們抓緊建設對口五縣的鄉村振興示範點,着力打造成上海援建成果的精品項目。通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讓雪域高原守住美麗的淨土,留住記憶的鄉愁。
圖片説明:亞東縣“邊境小康示範村”一期項目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遠程醫療,讓“治療”變為“智療”。疫情期間,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等為日喀則羣眾多次提供遠程會診服務。此外,我們還建立了上海有關醫院與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對口縣人民醫院遠程醫療服務平台,通過開展遠程會診,日喀則的患者可以享受上海優質的醫療服務資源,而聯合會診的全過程也成為上海帶教幫扶日喀則醫療人才成長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領域,我們運用信息化教學的理念,發揮上海“組團式”教育的優勢,開展遠程教學和培訓,實現滬藏之間、西藏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送教下鄉活動100多課時,近三千名師生從中受益,有效提升了當地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
新技術拉近時空距離,新經濟帶動同頻共振。通過一根根的網線,一塊塊的屏幕,讓“面對面溝通”變為“屏對屏交流”。智能產業的成果不僅架起了滬藏兩地攜手跨越式發展的橋樑,也為我們共奔小康美好未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援藏背後是深厚的家國情懷
打贏脱貧攻堅戰,攜手齊心奔小康,既離不開援藏幹部在前方知重負重、苦幹實幹,也離不開上海社會各界在後方鼎力相助、積極作為,更離不開援藏幹部家屬們深明大義,在背後默默付出和全力支持。
我援藏的時候,是女兒剛升初二的時候。對她來説,內心有是不捨的。尤其是我們這一批援藏幹部進藏半個月以後,趙堅醫生因病犧牲了,我們十分悲痛。我女兒知道後非常害怕,沒想到援藏會有這麼大的代價,她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寧可我父親什麼也不要做,就回來!”那封信很長,講了她整個心路歷程,我看了以後很感動。所以,援藏無論是對我們,還是對孩子來説,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長大成熟了。
有一次她問我,我有好多書,能不能捐出來給日喀則的孩子們?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更多地瞭解國情,瞭解貧困地區孩子的生活,這樣他們會更珍惜現在的學習和生活,這對他們自身也是一次生動的教育。目前,我們正在開展兩地學生“手牽手”的結對活動,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孩子,讓孩子們從小承擔起對國家的責任、對貧困地區的責任,對他們一輩子都是有益的。
進藏的第一個中秋節,我們開展了一個“兩地書”的活動。這是家屬們自發組織的,我事先是知道的,但當時瞞着我們隊員。孩子們在家裏準備各種各樣的表演內容,有的寫信、朗誦、彈琴、唱歌……這些都提前錄製好了。中秋節那天晚上,我們援藏幹部一起坐下來,通過屏幕一段一段地播放。當時很多隊員們都流淚了,但是也很高興,看到孩子們這麼懂事,覺得孩子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所以,援藏,本來對我們每個家庭來説,是一種困難,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成長,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援藏的這一年中,我們的隊員有的父親過世了,有的母親過世了,還有的愛人生重病動手術的,所以,大家都克服了很多困難,作出了很多犧牲。但就是這樣,我們依然堅守在雪域高原,投身於援藏事業。這背後凝聚的其實是一種深厚的家國情懷。
這種家國情懷,是我們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是我們對國家和人民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我們對援藏事業的高度認同和責任擔當。所以,剛進藏時,我就要求隊員們深入思考“援藏為什麼、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的問題,要求全體援藏幹部嚴於自律、服從大局,堅持做到“思想進藏、精神進藏、工作進藏、作風進藏”。
作為領隊,肩負着組織的重託,承載着家屬的期盼,承擔着第九批援藏幹部的安全,我感到責任非常重大。我時刻關注着每位隊員的思想動態和身心健康。因為在西藏工作,其實最大的危險就是兩個,一個是高原反應帶來的心腦血管等疾病,另一個就是交通事故。我們第二批援藏幹部邵海雲同志是因為扶貧途中遭遇車禍而不幸去世的,我們第九批援藏幹部趙堅同志是因為突發疾病而不幸犧牲的,對此,我們的心情都無比沉痛。清明之際,我們開展了祭掃英烈的活動,以表達我們對戰友的深切緬懷。
為了克服艱險惡劣的自然環境,我們實施思想健康“雙結對”,搭建就醫求診“快通道”,全力保障上海援藏同志健康安全。我們要求隊員們不僅要做到人身安全,還要做到政治安全、廉潔安全。我們注重團隊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講黨課、抓學習,幫助隊員們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認清達賴集團和境外敵對勢力的真實面目,不斷提高政治鑑別力和政治敏鋭性。我們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明援藏紀律要求,制定出台第九批援藏幹部行為規範十條禁令、安全工作日報告制度、請銷假管理規定等,不斷加強內部管理和制度建設,把黨風廉政建設融入援藏隊伍建設全過程。我們重點加強對援藏資金項目的監督管理,緊緊盯住重點項目、重大資金、重要環節,確保每一個援藏項目都成為廉潔工程,以嚴的制度和實的作風保障決戰決勝脱貧攻堅。
為了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我們還開展了紮根雪域高原、厚植家國情懷系列活動,通過重温入黨誓詞、開展主題教育、舉辦援藏論壇、加強廉政教育等,不斷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激勵全體隊員以攻堅克難的精神滿懷激情地投入援藏事業,努力踐行援藏工作的初心使命。
比珠峯更高的是“信仰”
我們援藏的這段時光,正逢中國登山隊開展2020珠峯高程測量。2020年5月27日,8名攻頂隊員歷經重重艱險,終於成功登頂,站上世界之巔!我有幸帶着上海援藏醫療隊在珠峯大本營為他們體檢,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
圖片説明:日喀則定日縣境內“世界第一高峯”珠穆朗瑪峯
説實話,我們從內心深處敬佩這些登山隊員。他們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克服困難,勇攀高峯,這種頑強的精神意志,令人肅然起敬。對我們來説,5200米可能就是身體的極限,但一位登山隊員告訴我,對他們來説,相比登頂珠峯,5200米的海拔已經是人間天堂。我們原先在日喀則 4000多米的地方,行走都覺得呼吸困難,舉步維艱,但這次從珠峯大本營下來後,我似乎如履平地,完全沒有在高原的感覺,所以,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困難也好,吃苦也好,只有經歷過更大的困難,吃過更多的苦,才能夠不怕困難,戰勝困難。我們來自上海的幹部尤其需要補上這一課,要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下,錘鍊黨性,磨礪意志,砥礪品格,歷練人生,建功立業。
這次登山隊員登頂珠峯,還有一個讓我深入思考的問題,他們登頂成功靠的是什麼?一位登山隊員告訴我們,在登山前,他們面向黨旗、國旗集體宣誓,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是憑藉着心中那股共產黨人永恆的信仰和登山人永遠傳承的精神,激勵着他們奮勇前行,勇攀高峯。我帶着醫療隊員們在英雄的國測一大隊的帳篷裏,在5200米海拔高度舉行了一次重温入黨誓詞活動,是大隊長李國鵬同志領誓的,令每一名隊員都終身難忘!
珠峯雖高,但是比珠峯更高的是“信仰”。只要心存信仰,就能克服千難萬險,最終到達勝利的巔峯。由此,我想到了脱貧攻堅事業。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將在我們共產黨人的手中變為現實,這是多少人祖祖輩輩的夢想啊!歷史將重任交給了我們中國共產黨。我們黨自成立之初,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我們黨的初心使命。正如攀登“珠峯”一樣,我們心存信仰,腳踏實地,以艱苦卓絕的努力、胼手胝足的奮鬥,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了艱鉅的任務,將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畫上歷史性的句號,讓信仰的旗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高高飄揚。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鍵期,我們黨也即將迎來百年華誕,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脱貧攻堅的重要時刻,我們更要堅定信仰信念信心,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向着“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衝刺進軍。上海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將按照中央第七次西藏座談會精神,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藉助上海在“長三角”龍頭地位的優勢和經驗,加快建設日喀則面向南亞開放的“大通道”,積極打造南亞“橋頭堡”的地位,變“邊境腹地”為“開放前沿”,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隊員説得好,援藏三年,一年謀劃,二年落實,三年結果。馬上就進入第二年的關鍵階段了,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積極探索脱貧後時代的上海援藏再奮進、再出發,讓滬藏兩地人民攜手奔小康,不斷創造經得起歷史檢驗、讓人民滿意的光榮業績,為雪域高原注入不竭動力,為滬藏友誼譜寫新的華章!
《“決戰脱貧攻堅——來自對口幫扶一線的故事”》(48)
編者按:2020年,是脱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更好地宣傳上海市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對口地區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文匯報社聯合主辦的“決戰脱貧攻堅——來自對口幫扶一線的故事”主題報道活動正式啓動。該活動旨在“謳歌援建奮鬥者、打贏脱貧攻堅戰”,通過向本市援外幹部人才、志願者以及參與脱貧攻堅工作的社會愛心人士等徵集在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中的做法、經驗、成效、感悟等以及相關圖片、音視頻材料,全面宣傳展示本市助力對口地區脱貧攻堅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關內容將在“文匯”APP集中刊發,以饗讀者。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政協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輯:趙徵南
責任編輯:何連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