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將討論審議有關“國際採購工具(IPI)”的法律草案。提出草案的歐洲議會最大黨團歐洲人民黨黨團毫不掩飾地聲稱,該草案着重強調“歐盟和中國之間長期存在不公平競爭的貿易問題”,歐盟試圖“使用一種新的交易工具來排除中國公司獲得歐盟公共採購合同的可能性”。
這份涉及IPI的歐盟草案,表面上看是保護歐盟範圍內諸多企業的利益,保護歐盟國家的公司在歐盟境內的國際公開招標中免受不公平待遇,但本質上仍是變相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一旦通過並生效,既不利於中國,也不利於歐洲。尤其是歐洲正處於疫後經濟恢復的關鍵時期,歐盟成員國放棄使用中國產品勢必對各國利益造成較大傷害。
一方面,歐盟龐大的公開採購市場離不開中國企業參與。據統計,歐盟每年公共採購市場規模約2萬億歐元,單單依靠歐盟自身遠不足以滿足需求。中國企業在公路、橋樑、鐵路、電網等領域所擁有的先進工程技術、尖端電子科技和優秀項目管理技能早已贏得歐盟國家高度認可。
另一方面,歐盟內部對這份草案存在較大分歧。根據歐盟相關規定,草案最終成為法律,除需獲得歐洲議會批准外,還需獲得歐盟27個成員國全體一致同意。然而,匈牙利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反對IPI,擔心公共採購成本會因此急劇增加。此外,包括瑞典、挪威、丹麥在內的北歐多國也持反對意見,擔心該工具會被歐委會濫用,從而造成歐盟“閉關自守”。
歐洲議會一些人所謂“中國政府將歐盟國家的公司故意排除在公共合同之外”也不符合事實。中國長期以來在公共採購領域遵循公平競爭原則,並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戰略。此外,在《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中重點涉及公共採購領域,該協議將有助於中國公司和歐盟公司獲得對方市場更多的公共採購合同。然而恰恰是由於歐洲議會某些反華議員和政客的阻撓,使得有關協定被歐洲議會暫時“凍結”,給中歐關係前景蒙上陰影。
從現實來看,中歐雙方在戰略目標上有諸多共識,在公共採購領域有着廣闊合作空間,完全可以形成互補,攜手促進雙方之間互聯互通。歐盟公共採購市場離不開中國企業,合作仍是中歐之間的主流,共贏才是目標,對抗只會雙輸,讓域外國家坐收“漁翁之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