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從15%到85%

15%到85%,這樣的躍升意味着什麼?又折射着什麼?

去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短短一年時間,從堅持到習慣,城市副中心居民垃圾分類自主投放率從15%提高到85%以上。

這樣的數據還有很多。

713個居住小區規範設置垃圾投放點3628個,撤併率43%;桶站全部完成密閉化升級改造,建設驛站386座,基本覆蓋全部社區、村莊;配備4.7萬個分類桶、1429輛電瓶車,保障垃圾及時收運;參與桶前值守8萬餘人次,議事協商超過1000場;37個小區、20個村成功創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

這一年,從15%到85%

垃圾分類指導員引導居民正確投放。

這一年,從15%到85%

在職黨員認領各自區域,帶動居民垃圾分類。

這一年,從15%到85%

大手拉小手參與垃圾分類宣傳。

這一年,從15%到85%

老年志願者主動參與桶前值守。

好經驗 | 精準服務激發居民參與熱情

從一車垃圾得花將近20分鐘二次分揀,到如今只需花幾分鐘檢查一遍各個分類垃圾桶,垃圾分類這一年,遠洋東方小區的垃圾清運保潔員王曉慶感受到了明顯變化。

去年2月,玉橋街道的遠洋東方小區獲得第二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稱號,他們垃圾分類有什麼小妙招呢?在垃圾分類方面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記者帶着疑問走進了該小區。

遠洋東方小區建於2011年,6棟居民樓,778户,以前這裏的居民根本不懂垃圾分類,什麼垃圾都混着扔,而如今“肯分類、能分對”的居民越來越多,要説小區垃圾分類成功的“法寶”,那就是:不同羣體、多樣活動,調動大夥兒積極性。

去年9月,小區內成立了“黨輝益行”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號召轄區內的全體黨員一起參與社區治理活動。垃圾分類就是志願服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半年多來,志願服務隊的黨員報名人數已由剛開始的幾十名,發展到140人。在職黨員每天利用下班時間在小區內的垃圾桶站旁值守,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幫助居民垃圾分類。

“您今兒分類了嗎?”“分得真不錯,謝謝您的支持!”每天,遠洋東方小區內的垃圾桶站旁,都有在職黨員重複着這幾句話。“參與值守對社區是志願服務,對自己是實踐教育。”區委政法委副書記石國慶作為在職黨員參加了小區垃圾分類志願服務活動,他也是“黨輝益行”志願服務隊隊長。自打參加值守活動,他和各位志願者小夥伴在家中垃圾分類意識更強了。時間長了,不少居民也被帶動起來,成為垃圾分類志願者的一員。

垃圾分類方面聚民智、想高招的小區在城市副中心還有不少。臨河裏街道裕馨家園小區“建立長效的垃圾分類運行新機制”,其經驗被收錄進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典型經驗彙編》,成為可推廣、可複製的好模式。

裕馨家園有7棟居民樓,小區共配置包含再生資源回收驛站在內的4個垃圾分類桶站,覆蓋居民980户,每個桶站可服務居民約245户。這個分配比例,可是經過科技手段精準測算過的。

這個小區把科技方式用到了垃圾分類這件小事兒上。

去年5月《條例》實行後,裕馨家園開始對原有的15個桶站撤桶並站。設置桶站時安上了“圓眼睛”——視頻探頭,詳細瞭解大家的投放需求,隨時調整垃圾桶分配方式。既確定了桶站位置,讓居民在減少桶站後不走冤枉路,又能減少垃圾冒桶、溢桶現象發生。

通過視頻方式,小區還能及時分析居民投放高峯時間段。臨河裏社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受租户比例的影響和季節影響,小區各樓門棟居民投放高峯時段有區別。通過科技分析,可精確到每個桶站的投放高峯時段,從而調整優化各桶站開放時間。

結合每週、每月數據,小區還開設了“光榮榜”。當月自主投放合格率較高的樓門棟,會在小區正門的LED顯示屏和電梯顯示屏公示結果,居民的榮譽感和參與熱情一下提高了不少。

如今,該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現階段每日分出廚餘垃圾4桶,日均0.6噸,日人均0.26公斤;其他垃圾43桶,日均2.15噸,日人均0.93公斤。廚餘分出率約22%,仍在持續提高。裕馨家園也成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垃圾分類也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

相比城區,秸稈、稻殼、食用菌基質、修剪的樹枝等農林廢棄物是農村地區較多的垃圾。於家務回族鄉富各莊村通過垃圾“微循環”,將農林廢棄物就地處理,經過集中露天有氧高温發酵,製成100%純自然肥料。目前,村裏的農林廢棄物減量已超過30%,大大緩解後端處理壓力。

處理農林廢棄物的秘密武器就是位於村北的再生資源生態站。場站不大,卻可以把全村產生的有機垃圾利用生物技術集中處理。微生物發酵、產出有機肥料、就近循環利用,小場站發揮了大作用。

“產生的有機肥料可以村民自用,如果產量大還能對外銷售,增加村集體收入。”富各莊村黨支部委員劉新星説,村裏的再生資源生態站24小時運轉,垃圾處置最大容量為1噸,每天可處理村內產生的廚餘垃圾、污廢物等400-500公斤,每噸垃圾可轉換為200公斤有機肥料。

作為打造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城市的一項具體舉措,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工程正在引導和鼓勵更多居民參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目前,除了於家務富各莊村,潞城鎮肖莊村、東劉各莊村等多個村莊也都已建立集廚餘垃圾、糞便處理於一體的再生資源處理站,通過生物發酵變廢為肥,實現垃圾就地處理。

高科技 | “超級大腦” 全程監管數據化

垃圾分類一年來,不少社區打造出智慧垃圾分類一體化新模式。

在中倉街道北人家園,一套結合了人工智能的監控場景應用系統就覆蓋了小區6處垃圾收集點位。上午10時,安裝在該小區北門一處垃圾廂房的紅外感應設備發出語音警告,提示有居民不文明投放垃圾的行為。與此同時,智能垃圾桶的後台——“潞曉分”大數據管控平台立即自動生成“有圖有真相”的工單,發送至管理人員手機第一時間處置。僅5分鐘,就完成了從發現到處置的閉環。

物業負責人介紹,北人家園小區共有6棟樓,1508户,去年實行撤桶並站,每棟居民樓設置一組垃圾分類智能櫃。目前,已全部安裝投放站攝像頭和桶內攝像頭,並上線雲督導平台,從投放到清運實現全流程數據化,對垃圾分類情況實時監督分析。

目前,像這種“互聯網+”的垃圾分類方式,不少社區也都在嘗試:如意園、吉祥園、天橋灣引入垃圾分類聲光報警系統,工作人員可通過攝像頭和對講機遠程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永順鎮範莊村、劉莊新村、王家場、在水一方社區安裝智能垃圾分類箱,集成信息屏幕、端口掃描、自動報警等多項功能。

如果説社區智慧治理平台是“智慧小腦”,那麼通州區生活垃圾智能監管系統則為全區垃圾分類數據提供了一個“超級大腦”,實現前端分類、中途運輸和末端處置的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監管。

當前,全區各分類投放站、驛站,187輛收運作業車輛、44輛轉運車輛、20座密閉清潔站、4座轉運站、2座末端設施已實現一張圖調度管理,達到垃圾清運量、處理量、作業實況可視化。同時推行“潞曉分”垃圾分類居民端,實現居民分類積分、兑現、可回收物預約、投訴、評價等功能。

通州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環衞排放”模塊,能夠精準定位到每輛垃圾收運車,實時定位記錄車輛運營軌跡、查看收運垃圾分類質量和重量等信息。車輛一旦出現偏離路線、超速行駛、超時停車等情形,指揮中心和作業現場都能馬上收到報警提示。既提高了垃圾分類裝運安全性,也降低了交通違法行為的發生率,提高清運效率。

垃圾分類工作如大樹一般形成一個系統,而每一個“樹幹”的最前端就是居民。

通州區應用一款名為“潞曉分”的手機應用小程序,助力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居民註冊綁定“潞曉分”後,每次投放廚餘垃圾時用小程序掃描垃圾桶上的二維碼,垃圾桶自動稱重後會為居民賬户累計積分。“潞曉分”的推廣和應用實現了對廚餘垃圾產出量的數據收集,積分還能換取小禮品,提高了居民的參與度。不僅如此,“潞曉分”還有預約上門收取可回收物的功能。

除了居民端外,垃圾分類的其他責任主體也在“大腦”上有相應的體現。

“潞曉分”還覆蓋到了社會企業、社會單位和垃圾收運作業單位,共涵蓋餐飲單位3845家。通州區全部的環衞作業企業及其308輛收運車輛,都在平台登記在冊。指揮平台可以監測收運現場廚餘垃圾的桶數、重量等信息,實時回傳平台。作業車輛的司機還可給商户的廚餘垃圾打分,相關商户也能收到廚餘垃圾清理信息,無需再像以前一樣使用紙質單據。

全鏈條 | “四聯單”溯源倒逼前端分類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源頭分類投放,到收集運輸,再到加工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各項流程環環相扣,每一環都不能掉鏈子。

前端分類後,如何確保中端清運不跑冒滴漏?末端處置怎樣才能更高效?城市副中心也有針對性地建設了多個處理項目。

剛剛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的通州區再生能源發電廠,負責處理通州區範圍內所有的“其他垃圾”。目前,園區有3條垃圾焚燒線,年實際處理量達到80萬噸。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爐渣可用於道路制磚,而垃圾中的廢鐵等金屬材料經磁選回收後又可為社會提供金屬原料。焚燒產生的熱量可推動兩台25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每天可產生120萬度綠色電能,每年上網電量可達2.2億度。該發電廠有效解決了通州區生活垃圾處置問題,每年節約標準煤近1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多萬噸,經過無害化焚燒處理後垃圾可減容90%;每年節約土地近100畝,有效地改善了通州區的城市環境狀況。從垃圾進入到廠區到處理完畢,每一個環節都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廚餘垃圾處理是生活垃圾分類推進中的重點問題。坐落於涼水河以北的一片空地上,矗立着幾個十幾層樓高的巨大鐵罐,每天早上一輛輛裝載廚餘垃圾的密閉車緩緩開進廠區,這裏就是廚餘垃圾的定點處理廠——通州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這裏負責處理除馬駒橋鎮和台湖鎮外,通州其他所有街道鄉鎮的廚餘垃圾。

記者在現場看到,每輛車進出站都要經地磅稱重,計算垃圾裝載量。該處理站負責人介紹,所有進站車輛信息,都在處理站系統詳細記錄。司機卸完垃圾出站前,要在自動生成的單據上核對數據並簽字,這些單據再生成“四聯單”,一份自留,一份交給清運方,一份上傳區裏,一份上報市裏。這既可準確統計每天垃圾的數量,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發現運來的廚餘垃圾裏摻雜着較多的其他垃圾,都會第一時間查找來源,督促清運企業整改。

“四聯單”溯源從終端倒推各環衞作業單位,督促清運企業、中轉站做好垃圾分類保障。

記者從通州區城市管理委瞭解到,自去年5月《條例》實施以來,通州區建立起生活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成立通州區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研究低價值可回收物體系建設。生活垃圾規範收運體系還建立白名單制度,全區42家生活垃圾作業單位、5家可回收物企業信息公開,接受監督。

下一步,通州區將全面提升垃圾分類水平,逐步由攻堅戰轉入持久戰,相關部門開展精細化管理和執法,加強細節問題的檢查,形成垃圾分類閉環,真正意義上實現垃圾分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04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一年,從15%到85%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