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太胖要減肥,城市太臃腫就要瘦身。
當今,全世界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國家僅有30多個,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城市評級,我國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超大城市就有7個,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500萬人以上1000萬人以下的特大城市有14個,分別是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據統計,這21個超特大城市,常住人口達2.9億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0.7%;國土面積16.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市轄區面積7.5%;GDP總量為33.6萬億元,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33.1%。
正是由於超特大城市地位舉足輕重,如何推進其實現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國內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繞不開的話題。隨着部分城市擴展越來越快,“塊頭”越來越大,其發展質量和伴生的各類難題,也開始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近段時間以來,一些會議、文件和城市動態,都密集指向同一個話題——超特大中心城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瘦身健體”則成為最佳選擇。
杭州。來源:新華社
1
強烈信號密集釋放。
9月28日,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秋季論壇上,諸多專家就聚焦討論超特大中心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
在部分專家看來,我國區域發展出現“兩極化”趨勢:一方面,超特大城市的規模過度膨脹;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城市出現明顯萎縮。目前,“兩極化”趨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不利於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上述論壇還提到了當前城市化進程中的難題和解決策略,但議題核心簡單明瞭,超特大城市不能再盲目擴展,而要選擇更好的疏解路徑,帶動人口和產業向周邊擴散,追求分散性的經濟模式。
10月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簡稱:《黃河綱要》)發佈。這份重磅規劃文件,對西安、鄭州、濟南三座特大城市委以重任的同時,兩度強調要“推動特大城市瘦身健體”。
其一,該文件提到,“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有序建設大中城市,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其二,該文件表示,“強化生態環境、水資源等約束和城鎮開發邊界管控,防止城市“攤大餅”式無序擴張,推動沿黃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減量增效”。
10月9日,杭州市大學畢業生落户政策調整。“自2021年10月15日(含)起,落户政策調整為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學歷者(本科45週歲以下,不含45週歲;碩士50週歲以下,不含50週歲),在杭州市區落實工作單位並由用人單位正常繳納社保的可以落户杭州市區;全日制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55週歲以下,不含55週歲)學歷者,可享受‘先落户、後就業’政策。具體申請指南另行公佈”。
粗略一看,似乎平平無奇。但對比之前的文件就能看出,杭州落户政策收緊。此前,大專生繳納一個月社保就可落户杭州,碩士生可無需滿足社保要求直接落户杭州。
在收緊政策的同時,杭州同步發佈了另一則公告:畢業時間為2021年10月15日(含)之後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補貼標準由5萬元調整為10萬元。很明顯,杭州控制城市規模之外,依然渴求高層次人才。
2
超特大城市為何要“瘦身”?
前文提到,超特大城市目前難以和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國內難以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化規模格局,會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除此之外,超特大城市控制合理規模,也是其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其一,資源要素向超特大城市集聚,導致城市過度擴展日益臃腫,極易出現“大城市病”,帶來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住房擁擠、人口過多等現象。同時,城市的治理能力沒有跟上,抗風險的能力沒有明顯提高。這就需要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導過度集中的資源要素逐步有序轉移,以緩解“大城市病”。
其二,合理控制城市規模能夠緩解房價上漲勢頭。杭州、深圳都收緊落户政策,主觀上是為控制人口規模,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但客觀上,有助於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今年6月,杭州城市總規發佈,明確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為1500萬人左右,服務管理人口規模為2000萬人左右,該人口規劃看起來比較保守,但卻符合客觀現實和長遠利益。
其三,發展要素過度集聚會產生擠出效應。對於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來説,人口大量湧入,產業快速崛起,也帶動城市各項成本上升,土地、住房等價格過快上漲,導致企業發展成本上升,優秀人才也有可能無奈流出。深圳城市規模快速擴展,已經帶來系列問題。比如,其製造業企業開始遷出,擠出效應必然會影響城市未來發展。
其四,生態保護也是部分超特大城市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前兩天,《黃河綱要》為沿黃城市羣發展帶來重磅利好,但該文件也明確指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好生態環境,不盲目追求經濟總量;調整區域產業佈局,把經濟活動限定在資源環境可承受範圍內”。這意味着,沿黃城市羣中的特大城市理應走高效集約之路,城市規模必然要控制,不能再過度擴展。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國內超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已經成為必答題。綠色發展、控制房價、破解“大城市病”和緩解溢出效應,是多數超特大城市都要採用的方案。
3
“瘦身健體”已是超特大城市發展主旋律。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統籌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多元需要,轉變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加強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降低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
上述綱要還提到,大中城市要“充分利用綜合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
超特大城市顯然要在“疏解”上下功夫。具體如何“疏解”?進圈入羣,是超特大城市的共同選擇。其中,建設向心力較強的都市圈,是多數超特大城市正在推進的工作。
當前,部分城市已經編制好現代化都市圈規劃,並開始逐步付諸實施。比如,南京、福州都市圈規劃先後獲批,已經快人一步。有些城市規劃雖還在編制中,但同城化、一體化、協同化正在加快推進。比如,武漢城市圈正穩步推進“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
在進圈入羣的同時,有些城市已經開始積極疏解中心城區功能,比如,上海重點推進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建設,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羣結構。武漢也着力打造“四大副城”,每個副城按照100—200萬人的標準配置各類基礎設施。
中心城區向市內周邊區域疏解,超特大城市的人口、產業向周邊城市擴散,多中心分散發展,不僅能讓超特大城市持續做大做強,追求更好的經濟發展效益,還能夠實現“瘦身健體”,避免各類過度膨脹導致的系列難題。
無論從人口增長趨勢,還是從城鎮化進程來看,城市無序過度擴展,顯然不可持續。合理控制規模,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城市才有更好未來。
(來源:大剛觀察微信公眾號)
【編輯: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