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懷疑“北溪”管道漏氣原因為“蓄意破壞”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北溪”兩大天然氣輸送管道26日發生“漏氣”現象,丹麥、瑞典地震學專家認為,位於兩國管轄水域內的泄漏點附近發生了“水下爆炸”。

  歐洲聯盟多國高官懷疑,“漏氣”是由蓄意破壞所致,27日發聲譴責。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説,歐盟將對蓄意破壞歐洲能源設施的行為作出最強烈回應。

歐盟懷疑“北溪”管道漏氣原因為“蓄意破壞”

  這是9月14日在德國盧布明拍攝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相關設施。(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水下爆炸”

  路透社27日報道,丹麥、瑞典多名地震學家26日在“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附近水域監測到兩次強烈爆炸。

  丹麥與格陵蘭島地質勘測所説,監測到的震動信號“與地震信號不同,確實類似於典型的爆炸信號”。與這一機構合作的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補充説,第二次爆炸威力更大,相當於引爆超過100公斤炸藥釋放的能量。爆炸在水中發生,而不是海底之下。

  瑞典國家地震網專家比約恩·倫德27日告訴瑞典媒體:“這毫無疑問是爆炸。”

  據丹麥和瑞典官方通報,“北溪-1”管道有兩處泄漏點,位於丹麥博恩霍爾姆島東北方向,分屬於丹麥和瑞典海上專屬經濟區;“北溪-2”管道泄漏點在丹麥杜厄角以南。丹麥軍方發佈的航拍畫面顯示,管道泄漏區域的水面上有大量氣泡。

  瑞典外交大臣安·林德27日在社交媒體推特上寫道,丹麥和瑞典專屬經濟區內的“北溪”管道發生天然氣泄漏“很可能由關聯暗中破壞的爆炸所致”,現階段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損失難估

  由俄羅斯控股、設在瑞士的“北溪”項目運營企業27日發表聲明説,“北溪”管道三條管線同一天遭遇損壞“前所未有”,暫時無法評估維修時間。

  丹麥能源機構主管克里斯托弗·伯特紹説,泄漏規模非常大,修補“北溪-2”泄漏點的工作可能需要一週。“海面上充滿了甲烷,這意味着泄漏區域發生爆炸的風險增加”。

  瑞典海事管理局一名發言人説,海事部門正在密切監測,以確保沒有船隻“太靠近”泄漏區域。

  發現“北溪”管道泄漏後,丹麥和挪威政府要求本國能源設施加強安全警戒。

  受泄漏事件影響,歐洲天然氣價格27日上漲。路透社報道,當前天然氣價格仍低於今年最高紀錄,但相比去年同期已經翻了一倍。

歐盟懷疑“北溪”管道漏氣原因為“蓄意破壞”

  這是2021年10月8日在英國倫敦一户人家拍攝的天然氣灶。(新華社記者韓巖攝)

“誰將獲益”

  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説,德國政府確信“北溪”管道泄漏並非自然發生或材料老化所致,而是“有針對性的襲擊”。瑞典、丹麥兩國首相説,“北溪”管道泄漏“顯然是有意為之”。

  俄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説,“北溪”管道的緊急狀態事關歐洲能源安全,不排除事故是破壞活動所致。

  路透社援引一名關注歐洲安全事務人士的話報道,要追查“北溪”管道泄漏原因,需要問“誰將因此獲益”。

  俄羅斯國家能源安全基金副主任阿列克謝·格里瓦奇接受俄羅斯衞星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説,三條管線同時出問題,顯然是“有人惡意所為”,而“誰在打擊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的地位),這一點並沒有被特別掩蓋”。

  格里瓦奇説,更換管道受損部分,再重新投入使用,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説,不論烏克蘭局勢如何變化,泄漏事件意味着俄羅斯今年冬季無法經由“北溪”管道向歐洲供氣。

歐盟懷疑“北溪”管道漏氣原因為“蓄意破壞”

  2021年10月9日,車輛駛過意大利羅馬的一家加油站。(新華社記者金馬夢妮攝)

  過去幾年,美國一直施壓德國等歐洲國家停止“北溪-2”管道建設,同時向歐洲兜售成本較高的美國液化天然氣。烏克蘭局勢升級後,德國等歐盟國家尋求降低對俄能源依賴,但短期內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德國《明鏡》週刊27日報道,據不願公開姓名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國中央情報局今夏曾提醒德國政府,位於波羅的海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可能會遭到襲擊。《明鏡》就此向德國政府求證,一名政府發言人拒絕置評。(包雪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2 字。

轉載請註明: 歐盟懷疑“北溪”管道漏氣原因為“蓄意破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