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台灣,改名那些事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綜合

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正在更多采取符合北京立場的措辭。

文 | 海上客

最近,有關台灣地區改名那些事,有兩條新聞——

一條是英國《金融時報》傳出來的,號稱美國正在認真考慮台灣提出的請求,也就是將台駐華盛頓的代表機構名稱由“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為“台灣代表處”。

還有一條,則是美國的一家號稱媒體的機構——美國之音傳出來的,稱有兩家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近日的英文聲明,改用“中國台灣”來稱呼台灣地區。

在海叔看來,有關台灣改名那些事,一個號稱這麼改,一個已經那麼改,確實有值得玩味之處。

1

不妨先來看看誰在改用“中國台灣”稱呼台灣地區,台灣民進黨當局又是怎麼個反應。

9月10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對台灣地區的信用評級來了個調整。對民進黨當局來説,倒算是個好消息——該機構將台灣地區的長期主權債務信用評級從AA-調升至AA。換句話説,在該機構看來,台灣地區的經濟,逐漸有了長期向好的趨勢。

惠譽國際將中國台灣的國際信用評級調升到AA

惠譽在一份聲明中説:“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的調升是基於中國台灣地區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的經濟表現優於其他受評國家和地區,外部融資狀況進一步加強,且財政政策持續保持穩健。”

然而,面對這樣的評級,台灣民進黨當局竟然急得雙腳跳了。包括另一家主要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最近也改用“中國台灣”來稱呼台灣。台灣地區外事部門竟然稱“表示遺憾”。

惠譽國際網站顯示的“中國台灣”英文字樣

在海叔看來,此種“表示遺憾”,只能表露出台灣民進黨當局一幫人的“台獨”醜惡心態。“Taiwan,China”(中國台灣)的稱謂,用在國際機構對台灣地區的稱謂上,再標準不過。哪怕民進黨中一些人一直以來想進行所謂的“修憲謀獨”,可無論過去的阿扁,還是如今的蔡氏,是不是真敢這麼幹呢?海叔要説,到目前為止,他們還真不敢去掉“中國”(China)字樣。

那為什麼遇到國際評級機構——哪怕是純粹商業評級的機構用“中國台灣”來稱呼台灣地區,他們就那麼猴急相地表示遺憾呢?

2

在海叔看來,民進黨當局是怕惠譽國際、穆迪投資等等阻撓了他們在“台獨”之路上切香腸式的小步行進之路。就在惠譽國際、穆迪投資改用“中國台灣”來稱呼台灣地區的時候,台灣地區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民進黨當局“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跑到美國,在距離華盛頓不遠的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據傳還見到了所謂的“美國資深官員”。

台“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左)、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右)。圖:環球網轉自台灣地區“聯合新聞網”

台灣地區媒體還將這次吳、顧美國行,稱為“特殊管道對話”。

目的何在?

吳、顧竄美之後,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拜登政府正在認真考慮民進黨當局的請求,將民間性質的“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為“台灣代表處”。此後,美國一些媒體對此也做了報道。

海叔倒有一個疑問了——

此前,在歐洲一些小國發生的“更名風波”,難道要在美國身上發生嗎?近年來總是在慫恿一些“美國後院”所謂的“台灣友邦”在台灣問題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過不去的美國,這回想赤膊上陣了嗎?

趙立堅主持9月13日外交部記者會

在昨天(9月13日)外交部記者會上,鳳凰衞視記者向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提到美國政府欲做涉台改名之事,並稱信源是“美媒報道”。

且看趙立堅的回答。

首先,他點明“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一箇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

其次,他言明,美方在《中美建交公報》中明確承諾:“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然後,他提出,9月10日中美元首剛通過話。“拜登總統表示美方從來無意改變一箇中國政策”。

今年6月,拜登在安德魯斯空軍基地曾遭遇一隻蟬的襲擊,如今,是否遭到台灣當局某種“襲擊”呢?

如上幾點,趙立堅説到的都是中美兩國的官方觀點,都是有嚴格出處的,可以看作中美雙方的鄭重承諾。

而此後,趙立堅又説:“中方已就上述媒體報道的有關動向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再然後,趙立堅又説出美方應該如何去做。

很顯然,這説明中方將近日傳出美國涉台改名之事這一問題的矛頭,先對準一些對此進行傳播的美國媒體。

假設,這些美國媒體所稱,包括英國《金融時報》所稱,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拜登政府故意找媒體放風,做某種壓力測試,則中方的態度清楚明白。

《環球時報》9月12日社評

海叔也注意到,《環球時報》連續兩天發表涉台社評——

9月12日社評題為《美台敢“改名”,一定讓他們付出沉重代價》。其中提到“他們要把事情推到攤牌的臨界點,中國大陸除了迎接挑戰,準備與之攤牌,別無選擇”,並稱,如果美台勾連一旦發生一些事,“屆時中國從美召回大使完全可以預期,而且這很可能是中方外交上的‘最低反應’,否則的話中國無以為一箇中國原則立威”。

9月13日社評題為《大陸軍機終究是要去台灣巡航的》。

美國駐聯合國前代表克拉夫特8月31日以視頻的方式出現在台灣地區某論壇發表了一通講話

連續兩天出社評,什麼意思?

海叔猶記得,今年1月,在特朗普即將卸任美國總統、蓬佩奧即將卸任美國國務卿前,他們上演了一出鬧劇。先是1月7日,美方宣佈其時任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將訪問台灣地區。接着,蓬佩奧大言不慚地説,克拉夫特訪台後,他將宣佈解除美台之間官方交往限制。

可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言人發出言論後,包括《環球時報》發表了語氣較重的社評之後,克拉夫特卻取消了台灣行。甚至傳出她所乘飛機在起飛後於空中盤旋4小時,最終啥地方都沒去,直接回了老家。

如今,美國能夠得到怎樣一個測試結果,又會怎樣走下一步棋呢?不妨拭目以待。

3

其實,某種程度上説,美國已經給出了答案。

譬如,發佈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將台灣的稱謂改為“中國台灣”的,不是別的媒體,而是美國之音。海叔要説,美國之音可不是一般的媒體機構,其是美國政府的外宣機器。由其來發布這麼一則消息,並在消息中稱,“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正在更多采取符合北京立場的措辭。惠譽和穆迪更改對台灣的稱呼正是這種廣泛轉變的一部分”。

海叔要説,美國之音這麼報道,實際上就是認可或者説尊重了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這麼做。這可以稱為拜登政府的一種“身體表現”。其與一些美媒向台灣民進黨當局拋媚眼,顯出了極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