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交通銀行:“反催收”不可信 套路違法陷阱多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綜合

興起於網貸時期,在疫情爆發期逐漸壯大,目前逐漸呈現職業化、中介化、標準化的“反催收聯盟”,已經成為金融行業一個新的風險點。“反催收”組織不僅攪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更誘使借款人債務加重,信用蒙污,甚至涉嫌刑事犯罪。交通銀行信用卡專家再次梳理輕信“反催收”風險點,提醒持卡人警惕“反催收”陷阱,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風險一:存在信息泄露風險

看似“熱心”分享“協商經驗”的“反催收”組織,實則打着“逾期協商”“債務重組”“代理維權”的旗幟,收取高額佣金,增加持卡人負擔;而且要求持卡人提供身份證、手機卡、銀行卡、聯繫方式、家庭住址等隱私信息,存在嚴重的信息泄露風險。借款人的個人信息很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於詐騙、洗錢、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甚至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辦理網絡借貸,借款人最終將面臨遭受詐騙、資金損失、法律訴訟等風險。

王先生在瞭解到“支付借款一定比例的服務費,便可解決逾期問題”後,便通過某“反催收”組織幫助處理自己信用卡逾期問題,並根據對方要求提供了自己的手機卡。然而,王先生沒有等到“好消息”,卻收到了盜刷短信。原來“反催收”組織獲得王先生提供的手機卡後,登錄其某線上支付賬户,多次盜刷其賬户餘額及綁定的銀行卡內資金,金額高達20000多元。值得一提的是,“反催收”組織或個人多是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獲得用户,一般情況下與借款人通過網絡進行溝通,很難證實對方的真實身份和準確位置,一旦被騙,所造成的損失很大概率難以追回。

風險二:因小失大,信用留污點

隨着協商還款在信用卡投訴中的佔比越來越高,反催收行為也隨之增加。部分借款人通過多種渠道、高頻率向監管機構虛假投訴,企圖達到“躲避債務、免除費用”的目的。不僅擾亂了銀行正常業務的開展,佔用了很多監管寶貴資源。一旦借款人輕信“反催收”組織導致還款計劃被打亂,留下信用污點,影響車貸、房貸、工作等申請;如果涉及訴訟,將會存在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風險,將來有可能會在高消費、交通出行、子女受教育資源等方面受到限制,得不償失。

林女士在信用卡尚未逾期時,在網上看到“反催收”組織的宣傳,其中包括偽造與各個銀行協商成功的案例,林女士有些心動,“反催收”組織還向林女士承諾不成功便退款。隨後,林女士心懷僥倖交了一半的佣金3000元,並提供了身份證、銀行卡號、家庭住址等信息。最終協商不成功,李女士要求退款,“反催收”組織卻拒絕退款。由於未按時還款,銀行機構如實向人民銀行徵信系統申報欠款人的逾期記錄,導致信用產生污點,林女士向銀行請求幫助為時晚矣。

對此,交通銀行信用卡專家表示,一方面,持卡人不要輕信“反催收”組織,以免造成錢財損失,增加額外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持卡人要保持合理的用卡習慣,堅持量入為出的科學消費觀念,做好個人或家庭財務統籌,防止因過度消費而影響日常生活。在使用信用卡時,牢記賬單日期及還款日期等重要信息,及時足額還款,避免徵信受損,在社會上舉步維艱。

前不久,銀保監會就近期媒體關注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堅決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加強對“反催收聯盟”等違法違規網絡羣組的治理。金融機構也會配合監管部門,包括協同各方力量共同打擊“反催收”組織。隨着治理力度的加大,懲戒措施的推行,惡意失信成本將越來越高,藉機逃廢債終將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