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冰川斷裂釀成洪災,印度電站潰壩致14人遇難170人失蹤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阿坎德邦常發生洪災

被稱為“喜馬拉雅海嘯”的洪水在2013年

曾奪去近6000人的生命

本刊記者/曹然

印度首都新德里以北500公里,靠近中印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達德維冰川斷裂,洪水沿着恆河源頭的道里根加河呼嘯而下,一路沖毀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五座橋樑,以及大壩、施工隧道、石油工地和村莊。

據NDTV報道,截至當地時間2月8日上午,這場前一天早上爆發的洪災已造成14人遇難,超過170人失蹤,數千人緊急轉移。北阿坎德邦發言人稱,失蹤者主要是被洪水徹底摧毀的希甘加(Rishiganga)水電站的工人。

位於北阿坎德邦下游的北方邦已經進入洪水高度警戒狀態。這裏是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不過,印度中央水利委員會2月7日晚間表示,目前的監測表明下游暫時沒有洪災危險,被洪災波及的恆河支流水位上升已得到控制。

“最令人不安的是,這不是汛期,下游地區也沒有收到任何警告。”南亞大壩、河流和人類網絡機構協調員希曼舒·塔迦爾(Himanshu Thakkar)表示。目前,洪災造成嚴重後果的原因仍不清楚。

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一直在關注這場災情:“我在監測北阿坎德邦的不幸情況,為那裏的每個人祈禱。”由印度科技部喜馬拉雅地質研究所專家及政府官員組成的兩個調查小組已趕赴南達德維冰川,調查洪災源頭。

小水電站該不該建?

2月7日晚,印度前水利部長烏瑪·巴蒂(Uma Bharti)批評政府不應在本次受災地區建設水電站。NDTV公佈的最新圖像顯示,被洪水沖垮後的印度國家電力公司希甘加水電站已經看不到建築物,只有一片淤泥和殘骸。

“我擔任部長時曾提出,喜馬拉雅山脈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方,水電項目不應建在這裏。”巴蒂表示。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阿坎德邦常發生洪災。2013年,一場被稱為“喜馬拉雅海嘯”的洪水奪去了當地近6000人的生命。

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網站上的一份關於希甘加水電站建設規劃的文件顯示,該水電站在建設前沒有經過印度政府環保部評估。

據該文件,希甘加水電站是印度為落實《京都議定書》減排要求而發起的“小水電計劃”的一部分。為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排放總量,能源部計劃用小水電項目替代全國2%的發電能力。

目前,印度政府已經在超過4000個類似希甘加的“潛在場址”建設或規劃小水電。按照印度法律,這些裝機容量低於25000千瓦的水電站建設不需要通過環評獲得環保部許可。

希甘加水電站的裝機容量為13200千瓦,水電站投資方自己進行了環境評估。環評報告稱,該項目對環境沒有任何破壞,甚至無需進行附帶環境修復工程。

“電力行業早已形成的共識是,小水電的累積環境影響甚至超過大水電。”一位不願具名的水電行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他同時指出,小水電易受氣候和季節性因素影響,且這種影響帶來的發電量變化難以預測。所以,像希甘加水電站這樣併入印度北部電網的小水電,反而會危害電網穩定性。

但是,該專家也表示,小水電易於操作、技術成熟,且生命週期超過50年,又比風能和太陽能等其他新能源效率更高,“不發達地區,小水電有其發展的合理性。”在印度的近鄰泰國,小水電也為國家電網提供了超過300兆瓦的發電量。

前述CDM文件指出,希甘加水電站周圍地區在水電站建成前一直存在電力短缺現象,當地村莊需要依靠木柴滿足日常能源需求,而這也會導致森林退化、水土流失等嚴重環境問題。

環保組織應對氣候變化網絡(CCCN)人士蘭詹·潘達(Ranjan Panda)指出,2月7日的災難“再次要求政府認真審視這個生態敏感地區的水電大壩建設熱潮。”

“大壩有水就蓄、水滿即放”

除了希甘加水電站,正在建設的塔普萬大壩工地也被洪水摧毀,印度軍警在大壩附近發現了10具屍體。當地警方發言人稱,有16名被困在大壩施工隧道中的工人被救出,但仍有超過30人被困在另一條施工隧道中。2月8日清晨,因水位上漲,救援作業暫時停止。

沒有在洪水來臨前轉移的還有當地村民,當地政府確認至少180只羊被洪水沖走,3位牧羊人和2名割草村民遇難。有沿岸村民對路透社記者表示:“洪水來得非常快,來不及通知任何人。”

印度中央水利委員會確認,2月7日,道里根加河全線水位都突破了歷史最高值,恆河源面臨空前的洪災風險。《紐約時報》稱,氣候變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喜馬拉雅冰川,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冰川可能在21世紀末基本消失。

環保人士則批評,印度各地政府長期不更新洪水監測系統,已經在2008年、2011年和2014年造成過應對洪災不力的結果。

潘達稱,應對氣候變化網絡一直呼籲政府及時更新洪水預警和管理體系,“然而,各邦政府似乎沒有找到任何‘緊迫’的理由,來制定一個將最新問題納入考慮的新預測機制。”

至今,一些邦政府仍無視氣候變化和水壩水電建設產生的環境改變,按照1988年制定的洪水規律曲線預測今天的洪災,各邦間還因未能共享泄洪信息而互相指責。

環保人士發現的另一個現象是,雖然印度水利政策要求大壩以防洪為第一要務,並要求管理者為此犧牲部分灌溉、發電利益,但一些地方大壩事實上優先保障供水供電。這些大壩“年復一年地將水位保持在高於限制水位15英尺以上”,當上游出現強降雨時很難立即放水。

印度中央水利委員會實時監測全國5200座大壩中123座的蓄水情況,該數據顯示,2020年雨季剛開始時,印度主要的庫容已經達到了30%到60%,有些甚至超過70%。塔迦爾指出,“大壩有水就蓄、水滿即放”,是印度洪災氾濫的主要原因,但政府並無統一協調和監測措施。

2月7日晚,印度北阿坎德邦首席部長拉瓦特宣佈為遇難者家屬支付每人4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5萬元)的賠償金。莫迪隨後宣佈另為每位遇難者支付20萬盧比賠償金,並向每位重傷者發放5萬盧比的救濟。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國際政要已向印方表示慰問。“印度人民正在應對冰川崩塌引發的毀滅性洪水,我們與印度站在一起,準備提供任何必要的支持。”約翰遜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