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都來造車,誰是最大的受益者?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綜合

小米造車,

華為將來必然也會造車。

原因很簡單,屬於中國的現代化工業時代來了,這些企業處在現代化工業的前沿,有足夠的實力整合產業鏈,從而實現產業鏈共贏。

1、汽車工業的發展空間

在汽車工業大規模落地之前,中國曾經深入討論過汽車工業的發展必要性。

從城市結構來説,中國並不是非常適合發展汽車工業,公共交通優先才是更適合中國人的出行方式。

但是,汽車是一個產值巨大的行業,可以帶動的整個產業鏈非常龐大。

以中國汽車工業的巔峯--2018年為例,汽車工業總產值超過8萬億元,佔當年GDP總額的9%以上!

所以發展汽車工業,是中國工業現代化的的必然選擇,只有汽車工業發達了,整個工業現代化才有可能實現。

2、新能源車的替代空間

從某種意義上講,以市場換技術的汽車發展路線,是失敗了。

但反過來説也成立,以市場換技術的汽車發展路線,成功了。

失敗是因為中國至今沒有幾家成器的能和豐田大眾競爭傳統燃油車企業,尤其是所謂共和國長子,投入巨資不見響聲(如今的一汽已經煥然一新)。

成功是因為經過數十年的汽車工業發展,中國的配件產業非常發達,除了發動機、變速箱等個別核心技術難以突破,其餘的整個汽車產業鏈技術已經基本上接近國際領先。

當新能源車來的時候,我們驚喜的發現,我們追不上的,竟然用不到了,而電池等核心技術,反而更加領先。

從技術儲備上來説,中國的新能源車產業鏈,處於爆發的前夜。

從國家戰略來説,中國作為73%的原油都依賴進口(其中60%煉成成品油燒掉)的國家,能源安全非常脆弱。燃油車對原油的消耗過大,新能源車替代是轉型的必然。

3、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很多人看不上比亞迪和王傳福,但實際上王傳福是化學教授出身,專業研究電池的。他搞汽車也是為了曲線救國,最終還是要實現電動車。

當比亞迪終於成功的時候,有些人以為是偶然,其實這是偶然中的必然。

如果説王傳福是中國新能源車領域中的那個孤膽英雄,那麼馬斯克就是中國新能源車領域的偶像歌星,他引領了電動車的潮流,也通過足夠大的訂單,餵飽了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

和十年前的手機產業鏈幾乎一模一樣,被養肥了的電動車產業鏈,需要更多的新能源車品牌來整合、填充產能。

這個時候,雷軍再次出馬,要做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創業。

1969年出生的雷軍,已經52歲,10年後,他62歲,到了該退休的年齡。

確實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創業了。

10年前,雷軍找到剛剛擴產卻被喬布斯趕出供應鏈的欣旺達,二者一拍即合,誕生了小米。時至今日,欣旺達還在以極低的毛利為小米代工掃地機器人(PS,欣旺達已經擁有了動力電池產業線)。

電動車要比手機更為複雜,產業鏈也比手機更為繁雜,但好處是,從產業鏈角度説,電動車並沒有比手機有根本的不同。

小米有這個實力。

華為也有。

2020年,手機銷量前10大品牌中,有7個是中國品牌。

未來,汽車銷量前10大品牌中,會有多少箇中國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