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小傳
上海徐房建築實業有限公司衡復風貌區保護建築修繕班組成立於1998年,以保護、維護歷史保護建築為己任。近年來,先後承接宋慶齡故居、夏衍舊居、修道院公寓、徐家彙天主教堂、武康大樓、淮海大樓等多項歷保和文保建築修繕工程;先後獲評上海市建設工程“紅花杯”優質工程獎、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示範項目等。
秋冬交際,武康大樓前車水馬龍、行人如織。市民遊客偏愛在這裏取景——就連武康大樓的外立面,都特意保留着清水牆因風雨沖洗而形成的獨特豎向紋理,“歷史的上海”與“當下的上海”不期而遇。
這是上海徐房建築實業有限公司衡復風貌區保護建築修繕班組引以為豪的“作品”之一。
在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徐彙區部分,4.3平方公里土地上有950幢優秀歷史建築、1774幢保留歷史建築、2259幢一般歷史建築,是上海城市文脈的重要承載區。“守護”這些老建築的重擔,就落在了這支平均年齡35歲的年輕隊伍肩上。
遵循原真性原則、最小干預原則、完整性原則、可讀性原則、可逆性原則,班組傳承工藝、重現經典,同時平衡修繕保護與宜居宜業,讓歷史建築在當下得到延續與更新,“有機生長”在時光裏。
修繕不易,一面牆要經過近十道工序
永嘉路291弄慎成裏,55歲的泥瓦匠於安居手拿砂紙,細細地對清水牆進行最後的打磨。
這裏是上海迄今保留最完整的石庫門弄堂之一。其間整齊排布着石庫門三層樓房,清一色的紅瓦、坡頂、老虎天窗、清水紅磚。而“中共江蘇省委舊址”作為徐彙區文物保護單位,也位於慎成裏。
“涉及的15幢房屋都是清水牆,牆上寫滿歲月更替的故事。”修繕班組組長顧志峯在上海市井弄堂里長大,他説,清水牆面沒有過多裝飾,修繕保護的重點恰恰在於牆面本身色澤與肌理的整體協調,“好比給衣服打補丁,線起針落都要與原有部分和諧統一”。
為了讓老建築再現上世紀30年代“初相見”的容貌,即便是一面牆,修復起來也得經過近十道工序,“一名工匠一天最多修一平方米”。慎成裏保護建築修繕項目經理陳琦感嘆,修繕不易,尋覓配對也難。原來,修繕前為牆面層層“卸妝”後發現,不少原始磚塊已風化,要尋覓同材質、顏色接近的面磚,打磨好鑲嵌進去,再用1比0.4的水泥黃沙嵌縫處理。
道道工序就位後,最後一步就是打磨牆面使其“平整光滑如鏡面”。為避免灰塵、噪音打擾到居民,師傅們習慣用砂紙手動打磨。“這樣一輪下來,泥瓦師傅對自己負責的每塊磚、每面牆都瞭如指掌,就像長在他們心裏似的。”陳琦説。
量體裁衣,“和順”接駁居民品質生活
“和順”,是班組核心人員嶽嘉勇掛在嘴邊的一個詞。老房吐故納新,最講究的也是“和順”。
在他修繕的老建築中,超過90%都是“實心房”——裏面還住着居民。因而,和順與否,看的不僅是修繕工藝、建築肌理的整體協調,還有施工單位與居民間的融洽程度,以及能不能將修繕好的建築接駁品質生活。
嶽嘉勇告訴記者,為避免影響居民生活,施工時“爭分奪秒”,大功率吸塵器就位,保證施工現場垃圾不落地、無揚塵,“這些都是‘常規動作’”。
更重要的是量體裁衣。在淮海中路1887號的廚衞(里弄房屋)綜合改造工程中,班組前期勘探發現,原有的木質窗户大多嚴重老化關不嚴實,“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窗邊至少擺上一排臉盆”。經多方探討,最終決定替換為鋁合金材質,定製原有窗框樣式,在提高窗户水密性、氣密性的同時,也延續原有風貌。
數月前剛剛完工的淮海大樓、瑞華公寓,修繕方案超100頁。結合外部修繕,內部同步“微更新”,幾乎涵蓋所有細節:修復牆面地坪,根據住户數量重新設置灶台、櫥櫃;更換衞浴配件;檢修重排老化水管、電路等等,“實實在在改善居住體驗”。
代代傳承,“對待歷保建築常懷敬畏之心”
顧志峯,70後;嶽嘉勇,80後;瞿琦,90後。三代匠人,分工職務不同,但日常工作無一例外:走街串巷,不斷考證,打磨老建築的一磚一瓦。
12年前,嶽嘉勇剛入行,跟着師傅顧志峯第一次參與武康大樓的修繕,“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現在,早已得心應手的他一邊精進業務能力,一邊手把手帶教徒弟瞿琦。
“拉毛這麼一個簡單的環節,竟然需要那麼多道工序!”1991年出生的瞿琦剛入職一年,洗砂、水刷石、清水牆,還有拉毛等工藝對他而言還是新鮮的,“師傅教我常懷敬畏之心來對待歷保建築、對待民生老房”。
這樣的“師徒結對”成為一種傳統,以傳承和踐行工匠精神為核心,除了修繕工藝上的技術指導、專業理論教學、實操訓練外,傳承的更是賡續歷史、民生為大的嚴謹工作態度。
去年年底,“實訓基地·345傳習工坊”揭牌,設有外牆粉刷操作工位9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5個,集“授、學、操、考”為一體。壓毛、魚鱗刮毛、水刷石、水磨石等傳統工藝一應俱全。
在實訓基地,匠人們抓緊聯繫老工藝
努力也結出碩果。今年7月,首屆上海市房屋修繕技能比武大賽中,顧志峯帶領的班組斬獲修繕技術能手金獎、銅獎及班組項目二等獎等多項殊榮,為後續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奠定了紮實基礎。
“衡復風貌區歷史保護建築修繕、維護和活化,就得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代接着一代幹。”嶽嘉勇的語氣中透着自豪。
作者:王宛藝
圖片:趙立榮 邢千里 部分由採訪對象提供
編輯:張曉鳴
責任編輯:顧一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