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彩禮貸,7萬碩士送外賣?人民日報:販賣焦慮是病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綜合

最近,以“全國7萬碩士在送外賣”為主題的自媒體產品,引發熱議。除了刺眼的立意,由此引致人們關於“學歷價值”的討論,更是焦點。

先看事實。據調查,相關內容要麼以偏概全,要麼東拼西湊,站不住腳。比如,一份關於外賣騎手的報告顯示,兼職騎手“有1%是研究生及以上”,而報告提到,這些大學生兼職騎手的主要動因是“體驗生活”。另有數據顯示中國有700萬外賣小哥,有人就按照“1%”等比例放大,渲染成了“全國7萬碩士在送外賣”。缺乏事實依據,故意誇大演繹,謬以千里,形成輿論誤導,令人大跌眼鏡。

再看輿論。此事一出後,不少人誤聽誤信,紛紛討論學歷的實用性問題。甚至有人產生了不小的“學歷焦慮”和“人生焦慮”,以至於憂慮“到底我們辜負了文憑,還是文憑辜負了我們”。包容地看,外賣小哥是新職業之一,新職業羣體歡迎任何有能力、有意願的從業者;長遠地看,新職業要完善,新業態要發展,離不開高學歷人才,需要知識型隊伍。焦慮,大可不必。

縱覽此事前後,輿論中透出的焦慮感,值得關注。特別是近段時間,“彩禮貸”“二胎貸”“墓地貸”等新聞頻出,很多人看到了從出生、就業、生育到去世的“一生焦慮”,當然令人心驚。事實上,一些是待破解的頑疾,而多數是人為製造的焦慮。仔細分辨,越是與生活、工作等息息相關,越容易借焦慮情緒挑動人們神經,以關心為名、行牟利之實,“販賣焦慮”由此產生。這是一個很容易製造,卻很難避開的“焦慮陷阱”,要防也要治。

“販賣焦慮”,本質上是把情緒極端化,進而商品化。從傳播角度看,這些做法都有一個清晰鏈條:極端案例一般化、複雜因果片面化、現實問題擴大化,瞄準大多數人情緒點,大肆造勢。博了眼球、傳遞情緒、販賣產品、收割流量,從炮製焦慮到“完成交易”,一個帶有產業性質的鏈條,環環相扣,躲之不及。面對“焦慮市場”,更多獲取信息與知識,更大程度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謹防在“焦慮鏈”上被套路的關鍵。

有人説,“情緒的影響力超過事實”。從心理學意義上看,情緒共鳴正中“販賣焦慮”的下懷。作為正常情緒,焦慮不一定天然就是負能量,有時還會起到督促反思促進作用。然而一旦被利用,營銷號的節奏、成功與否的定義、“毒雞湯”的誤導,很容易讓人在理智上迷失。能否把握好成長節奏感,是個人對抗“焦慮市場”的重要一環。面對“別人眼中的成功”VS“自己認定的前途”選擇題,當然是“你的節奏,你做主”,切莫陷入他人語境。有網友説得好,焦慮不值錢,販不出去,還留着幹什麼,趕緊扔掉。即便焦慮感襲來,我們需要理性認識之後,不是説“yes,but!”,而是想 “yes,and?”

拒絕“販賣焦慮”,要努力破解“販賣焦慮”。一方面從我做起,尊重真實、尊重差異,開放視野、開放胸懷,在自律中奔向自由。另一方面從外改起,全社會加強信息流疏導,言論有邊界、平台有責任、法律有“牙齒”,讓虛假、誇大、渾濁的信息失去“市場”。正如一首歌所唱,“長長的旅途佈滿寂寞,黯淡的雲端深藏燦爛的日子”。跨過紛擾,越過障礙,“點到為止”的情緒表達會引人遠行,那裏或許有更美好的事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