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美對華戰略應是合作性競爭
美國《今日美國報》8月27日文章,原題:“對中國強硬”不是一種戰略。特朗普正丟棄確保我們安全和強大的工具 當前,美中關係處於近50年來最低點。但到目前為止,美國幾乎沒有一套清晰戰略。不解決結構性問題,卻要求中國購買更多美國商品,這不是一種戰略。一邊大談“中國病毒”,一邊又退出世衞組織,把舞台留給中國,這也不是一種戰略。最近美政府的講話把中國放入冷戰的意識形態框架,錯會了我們所面臨的真正戰略挑戰。
以冷戰作類比,會誤導我們。當初美國和蘇聯幾乎沒有商業或社會接觸。而如今我們及盟友與中國有大量貿易往來,與中國經濟的交集遠比與蘇聯的深得多。幾十萬中國學生在美國高校上學。將華為等中國公司排除在我們的5G網絡之外,以此來擺脱安全風險固然有道理,但若限制所有(對華)貿易,代價不免太高。此外,即使我們能夠打破經濟全球化,但在生態全球化中,如流行疫病、氣候變化等方面,我們仍然要與中國相互依存。這些問題遵循的是生物學和物理學規律,而不是政治。
既然我們無法獨力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學會區分和他人共享的權力與支配他人的權力。應對氣候變化或流行疫病,需要我們與中國合作。同時,我們也要派出海軍捍衞南海航行自由。特朗普政府簡單的“大國競爭”戰略,未能使我們安全。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比二戰以來死於我們(發動的)所有戰爭的人都要多。
(美對華)戰略需要審慎評估。低估會滋生自滿情緒,高估則會產生恐懼——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導致誤判。儘管中國看起來比我們更快地從疫情中恢復,但其經濟規模約是我們的2/3,且面臨增速放緩。北京在軍力的全球力量投射方面也仍落後。我們周圍是海洋和友好鄰國,而中國與好幾個鄰國有領土爭端。美國是能源出口國,中國則依賴脆弱的進口。美國還有人口優勢,勞動力可能在未來10年增長5%,而中國的勞動力將萎縮。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導地位,而中國的大學沒有一所排進全球前25。
當然,我們依然可能失敗。像特朗普這樣的錯誤戰略,可能導致美國丟棄王牌盟友和國際機構。美國的對華戰略目標應該是避免熱戰或冷戰,同時在可能時合作,必要時競爭。中國的力量來自於廣闊的市場,美國也是如此。我們的戰略應該是把對華關係看成是一種合作性競爭。如果避免妖魔化和誤導性的冷戰類比,我們能通過這種戰略取得成功。(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