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歷史上是否統一過? 為何歷史上我國只願意讓東南亞成為藩屬
東南亞的幾個有代表性的大帝國疆域圖。
1、高棉帝國
高棉帝國疆域包括老撾、柬埔寨全部,泰國的大部分,越南、緬甸部分地區。只有東南亞大陸部分的一半。
2、緬甸東籲王朝
可以看到,除了越南、柬埔寨(殘存的高棉國家)以及馬來半島,東籲王朝統一了東南亞大陸部分。這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的大陸王國,但這個最大疆域沒有維持多少年。
3、滿者伯夷
滿者伯夷,幾乎統一了除菲律賓以外馬來人區域,也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和印尼。
這幾個帝國是東南亞歷史上自己形成的,非外來統治的最大的幾個帝國。
為什麼東南亞歷史上沒有統一?
第一,地理因素
1、東南亞地域太大。
東南亞面積有500w平方公里(私自加上了新幾內亞),算上海域面積就超過1000w平方公里了。擁有這麼大面積的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的。
現代社會,達到500w級別的有:俄、加、中、美、巴、澳。其中除了中國和俄羅斯,其他的都是近代歐洲殖民者在落後的大陸打造出來的,也毀滅了絕大部分土著民族。 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面積190w。然後190w到300w級別的十個國家,除了沙特是趁着奧斯曼帝國的毀滅,自己打下來的(畢竟沙漠地廣人稀),其他都是殖民者統一的。比如印度被英國統一,印尼被荷蘭統一。
2、東南亞地形地貌太複雜,太破碎。
東南亞分為大陸半島部分和海洋島嶼部分,面積各佔一半。
大陸部分主要就是中南半島。初中地理對中南半島地形的描述是“山河相間,縱列分佈”。因為古代交通能力的限制,河流和山脈很容易成為古代國家的天然疆界。中南半島,河流和山脈大抵南北走向。南北向的大山脈,把東南亞分隔成一個個南北向的低地谷地。所以在中南半島,南北通行沒問題,東西通行就是各種跋山涉水,不方便征服。最終,各個大的族羣被大山巨川阻隔,分別在各自的區域內發展,形成了現代中南半島各種南北長條形狀的國家。
如圖:
海洋島嶼部分就更不用説,島嶼有幾萬個,更加破碎。南北東西跨度還極大,很難形成統一實體。大陸部分和海洋部分,各自都很難統一。想統一整個東南亞,那就更是難。
第二,文化差異。
東南亞分為海洋民族和大陸民族兩個大的民族集團。 大陸民族分佈在中南半島上除去馬來半島之外的各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大片被大河潤澤的衝擊平原。這些地方的民族依靠肥沃的土地,很容易生存,因此安分保守。海洋民族就是南島人。東南亞的南島人主要是馬來族羣,分佈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羣島的幾萬個島嶼上,他們這羣人跟太平洋上的各個尼西亞人同源。南島人在人類的海洋征服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南島人從大陸來到台灣,然後又擴散到北抵夏威夷,南達新西蘭,西至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的廣大地域。可見南島人是崇尚開拓進取的種羣。
附南島人分佈圖:
東南亞的保守安分的大陸民族最終堅守了佛教。海洋民族的信仰則幾經變換,早先信過印度教和佛教,最終他們的大部分信仰了伊斯蘭教。
特別説下菲律賓,其是馬來族羣的特例,因為被西班牙殖民,信仰了天主教。 菲律賓位置孤立,一直是文化盲區。南部靠近印尼、馬來,幾百年前才出現伊斯蘭教的封建國家,北部則幾乎蠻荒。所以其在古代,基本沒有參與東南亞或者東亞的政治,東南亞古代的陸上或是海上帝國,都很少探索、征服此地。
實際上, 緬甸東籲王朝一度幾乎統一東南亞大陸部分,而滿者伯夷也差不多統一了島嶼(剔除異類菲律賓)部分。而由於海洋民族和大陸民族差異太大,很難相融,互相也接觸不足,所以這兩個部分很難進一步形成統一。
第四,生產力和科技因素。
生產力大爆發,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給了國家開拓市場和掠奪資源的動力,激發了對外擴張意願。而強大的生產力和科技能力,提供了了較高的遠程物資輸送能力和對外打擊能力,保證了對外擴張能力。除了中俄,現存所有面積超過500w的國家,都是在近代歐美殖民運動中產生的。
1、大陸民族互相征伐,仰仗陸軍,擁有大規模兵團作戰經驗,陸戰能力強。但是普遍對海軍重視不夠,無力遠征島嶼。同理,作為海洋民族的馬來族羣,也沒有徵服較大的大陸國家的陸戰能力。
大陸民族的那幾個國家,基本都擁有大河潤澤的肥沃大平原,守成就好。遠征海島,耗費巨大,還不一定能征服,就算打下來了,也不好管轄,實在沒有必要。這跟中國直到清朝才勉強接受台灣是一個道理。
2、民族方面。本區域沒有絕對優勢民族。如今,中南半島的緬族,泰族,京族,高棉人,都有千萬級別。而馬來族羣人雖多,卻很愛打架,分化成若干民族。像中國或者俄羅斯這樣,主體民族佔比極高,所以吃了大塊的肥肉,也消化的了。
如果要求不嚴格的話,整合過東南亞的是我國。
畢竟元明清三代,東南亞是我國的藩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