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青春之花在軍營綻放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逐夢海天,培育“飛鯊”新勇士

記者劉博通

渤海海域,雲飛浪卷。

一架架有着“飛鯊”美譽的殲—15艦載戰鬥機由遠及近向遼寧艦呼嘯而來,放下尾鈎、對中、下降、掛索。剎那間,阻攔索定格成了一個象徵勝利的“V”字形,又一批學員成功加入“尾鈎俱樂部”。

“我們看到他們飛得好,比自己飛得好還要開心。”遼寧艦塔台指揮室內,年輕的飛行教官王巖和戰友們難掩內心的激動。

這批平均年齡30歲的飛行教官是不斷向未知領域發起挑戰的“刀尖舞者”,更是培育“飛鯊”勇士、擔當海軍航空兵轉型重任的“海空先鋒”。

“艦載機飛行人才培養這條路必須走通,不管這條‘河’有多深、有多寬,我們都要堅決蹚過去!”該基地領導感慨地説。

張宇亮是海軍首批從高中招收的飛行學員中直接培養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去年底,張宇亮和同批次戰友成功取得航母資質認證。這背後,凝聚着他和飛行教官們巨大的付出。

“一圈下來,整個人都是蒙的。”張宇亮的第一次體驗飛行感受並不好。在飛行教官們的指導下,他默畫座艙圖、背誦動作要領、總結飛行心得……那段時間,張宇亮幾乎把自己“綁”在飛機模擬器上。

一次雙機飛行訓練中,張宇亮突遇單發降轉險情。雖然他駕駛殲—15只有數十個架次,但他冷靜報告、沉着應對,經過百餘次零失誤操作後,成功處置了這一特情。

飛行教官徐璨當天就將這段特情處置過程寫進了飛行總結,“這個特情,對生長班學員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飛行教官們都有記筆記的習慣,會把每天飛行訓練的細節和感受記錄下來。三年時間,他們積攢起千萬字的文獻資料。

取得航母資質認證後,張宇亮正式向組織申請成為一名飛行教官,要將這份事業傳承下去。

最新鋭的力量,必須要有最過硬的能力。一次訓練中,學員劉超駕駛戰機剛剛起飛,進行航線課目訓練。突然,海上濃霧滾滾,霧氣迅速向機場跑道上空壓來。

“轉入複雜氣象訓練課目!”當日飛行教官兼塔台指揮員耿維謙當即決定改變訓練課目,“實戰不會有預演,遠海的海況和水文條件更為複雜,學員們必須學會處理突發情況。”

踏上強軍征途,瞄準未來戰場,這羣年輕的飛行教官們不畏艱險,正帶着一批批飛行學員一次次滑躍起飛,朝着中國海軍騰飛的方向前進。

(姜濤參與採寫)

號手就位,比拼練出真本領

記者李龍伊

近日,火箭軍某導彈旅舉辦了一場專業技術擂台賽。比賽前夜,想到自己要作為新任導彈發射架指揮長首次帶隊參賽,排長楊永增失眠了。輾轉反側後,他從牀上騰地坐起來,拿着專業筆記本跑到教室加班。

“咋還沒睡呢,怕比不過肖宏偉?”深夜兩點,連長王奇凱查鋪發現楊永增還沒睡。肖宏偉是楊永增的同年兵,2015年兩人大學畢業後,懷揣着導彈發射夢入伍來到火箭軍,分到了同一個營。肖宏偉與楊永增能力素質都很全面,很快在同批兵中脱穎而出,他們私下關係不錯,但都想成為最好的操作號手,二人暗自較勁,幹啥都得比個高低。

那年,該旅深入白山黑水參加“紅藍對抗”演練,任務連軸轉、生活很艱苦,官兵身心都經受巨大考驗。某天夜裏,寒冷的東北大地上,班組連續長時間戰鬥,擔任發射架長的王奇凱以為楊永增和肖宏偉會吃不消,誰知,倆人誰都不服輸,精神抖擻爭搶着衝鋒。王奇凱看得心裏美滋滋:“是好苗子!”

導彈專業涉及的學科、基礎知識繁雜,光是油路、線路、電路就難住不少人。一次實裝操作訓練,楊永增、肖宏偉因配合失誤導致發射超時5秒。王奇凱當着班組號手的面批評道:“戰場情況瞬息萬變,5秒可能決定勝敗。連準時發射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打勝仗?”

批評歸批評,細心的王奇凱看出了他們的短板所在,便給他們開起了“小灶”:理論功底薄弱,就每天制定學習計劃,每晚加班幫他們學懂弄通一個專業知識,兩人也學得加倍認真。一次,在討論一道裝備原理題時,兩人爭執不下,一直吵到了旅技術室高級工程師那裏。直到老高工拿出裝備原理圖,對照圖紙詳細講解原理,爭論方才結束。事後,老高工感慨:“兩個新兵這麼有勁頭,難得。”

兩年前,楊永增提幹成功到軍校深造,肖宏偉也成長為一名導彈發射架指揮長。楊永增完成學業歸來的那天,肖宏偉一見到他就下了“挑戰書”:“馬上有專業技術擂台賽,好好準備,賽場見!”

最終兩人在決賽相遇。經過激烈角逐,楊永增以微弱優勢勝出。賽後,肖宏偉前來恭喜,併發出挑戰:“你最好一直保持‘號手就位’狀態,不然我可能隨時超過你,我們下次再戰!”

(段開尚、張督都參與採寫)

決勝“毫釐”,瞄準鏡裏刻青春

記者李龍伊

“砰”的一聲槍響,子彈破膛而出,命中目標!前不久,燕山腳下,武警獵鷹突擊隊組織的“魔鬼周”極限訓練打響。射擊課目競賽中,青年狙擊手馬天佳、琚峯、郭子睿斬獲滿分的成績。

寶劍鋒從磨礪出,沒有成功是輕易得來的。2015年,馬天佳和琚峯參加匈牙利世界軍警狙擊手錦標賽決賽時,被惡劣天氣影響,發揮失常,只拿到小組亞軍的成績。“我們的夢想是成為頂級的狙擊手!”回國後,兩人深入研究國內外組訓方法和實戰理念,只為不斷超越對手和自己。

一次訓練,正值盛夏,空中忽然聚起了烏雲。“要下大雨了,還繼續練嗎?”兩名狙擊手摸爬滾打早已形成天然默契,異口同聲道:“練!”那一次,兩人被雨淋透了,卻收穫頗豐。通過不斷的練習,兩人逐漸掌握如何克服惡劣天氣條件,精準命中目標。

後來,在“鋒刃—2018”國際狙擊手射擊競賽中,最後一個課目是綜合戰鬥狙擊,天氣條件依然是比賽的最大變數。“距離624,風速3.6。”琚峯感到在此條件下要命中目標很難。向左修正、向上調節……馬天佳腦海裏飛速運算着。卧倒、調節、瞄準、擊發,兩個老搭檔愈戰愈勇,以滿分的成績奪得綜合戰鬥狙擊課目第一名。

喜歡挑戰“不可能”的青年狙擊手,不止馬天佳和琚峯。女子特戰二隊隊長郭子睿,被戰友們稱為“神槍手”。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一個活潑好動的95後小姑娘,與常人心目中狙擊手的沉穩冷靜相差甚遠。為了實現成為狙擊手的夢想,練就過硬的射擊技能,她從據槍的基本功練起,20分鐘、40分鐘、1個小時……經常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瞄得眼睛直流淚。憑着骨子裏的拼勁,她在支隊狙擊手選拔考核中成為最年輕的女隊員。

“他們勇於接受挑戰、敢於克服困難,不斷奮鬥,把青春‘刻’在瞄準鏡裏,在成長之路上披荊斬棘,才實現了成為狙擊手的夢想!”談到隊裏的青年狙擊手,獵鷹突擊隊政治委員任柯伊驕傲地説。

(王繼飛、李慶朋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