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改革攻堅看行動|做好“人”的文章,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深度調研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綜合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做好“人”的文章

——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深度調研(上)

■編者按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重點領域制度創新實現重大突破。”在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全面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作為重點領域制度創新,被重點提及。

2019年7月10日,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全面拉開開發區改革的大幕。截至去年11月底,各市各開發區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

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以去行政化改革為方向、以體制機制為突破口,這場高位推動下的改革給開發區帶來了哪些變化?開發區的優勢如何得到重塑?從去年10月份開始,記者在省內東中西部展開調研,深入到開發區幹部中間、企業和項目一線,近距離觀察改革之變,推出上下兩篇報道,敬請關注。

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説到底,是要做好“人”的文章,想方設法調動人的積極性。自2019年7月我省部署開展這一工作以來,全省各市各開發區按照省委要求,掀起了一場“瘦身強體”的“自我革命”,激發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幹勁。隨着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變化,正在這些“年輕”的土地上悄然發生。

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

——打破“鐵飯碗”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壓力

競聘前一天晚上11:54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早上7點開始抽籤、隨後答辯。3個副職,19人競爭。等到現場結果公佈,已是凌晨1點。在激烈的“廝殺”中競聘成功,日照經開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張永豔不免感嘆:“競爭很殘酷,對崗位倍感珍惜。”

在濱州經開區,人事制度改革後,12位優秀年輕幹部通過競聘走上領導崗位,也有部分原機構主要領導競聘到了副職崗位,更有體制外人員如今管理着體制內人員的“逆襲”:牛磊原是經開區一名“政府購買服務”人員,憑着在項目管理上的豐富經驗,此次競聘上了經貿發展局中層管理崗位。

近期,記者在省內東中西部調研,談及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變化,受訪者不約而同指向了人事制度改革給全員帶來的“震動”——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沒了“鐵飯碗”,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壓力。

改革,就是要觸及靈魂。各市開發區緊緊扭住“人”這個關鍵因素,在選優配強領導班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實行靈活高效的用人機制:除了由地方領導班子成員兼任的外,全面實行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不僅如此,身份界限也在改革中被打破。現有人員身份封存管理,封存後全員“起立”、競聘上崗。不再有“身份”之差,只有“崗位”之別。

“改革讓所有人經歷一場‘洗禮’。”聊城市委副書記、冠縣縣委書記李春田如是説。

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很多開發區面向全縣、全市乃至全省、全國招聘人才,一批懂經濟、懂金融、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充實到了開發區的領導班子中。鄒城開發區面向全國招聘專職副主任3人,其中1名為杭州富春灣新城管委會“90後”高層次金融專業人才。另一位“90後”牛傳星,原本在冠縣財政局工作,在競聘中從縣直部門7名候選人中脱穎而出,成為冠縣經開區建立以來最年輕的管委會副主任。

用人機制的靈活,還體現在部分開發區創新設置的“兼職副主任”一職上。對於無法全職引入的人才,他們用這一辦法,找到了破題之道。深圳市山東商會常務副會長梁慶偉,如今還有個身份——博興經開區管委會兼職副主任。他告訴記者,聘用期間,其底薪為每年10萬元,每引進一項重大項目成功落地,還可獲得一次性引薦獎勵資金。

從原開發區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中組織競聘,從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公開遴選,社會化方式擇優選聘……多種方式並用,開發區幹部隊伍實現了學歷、年齡、專業等結構的優化提升,年輕化、知識化成為兩大特點。青島高新區人員平均年齡由改革前的41歲降為35歲,大學以上學歷從85%提高到98.8%,碩士、博士佔比從37%提高到52%。

與“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相適應的,是“幹多幹少不一樣、幹好幹壞不一樣”。省裏給出的政策是開發區人員薪酬,一般不超過當地同條件機關工作人員收入的2倍。實踐中,各地基本上按照1.5-2倍來把握。煙台開發區實行“以崗定薪、薪隨崗動,總量控制、動態管理,績效考核、拉開檔次,突出重點、面向一線”的薪酬分配製度,獎優罰劣、獎勤罰懶。“一年有360天在外招商。”煙台開發區招商局副局長鞠錦源一年能收入20多萬元,“在煙台,很有競爭力了!”

改革過程中必然伴隨着“陣痛”,如何以務實穩健方式化解各類利益衝突,也考驗着各地智慧。據臨沂高新區組織部副部長張曉偉介紹,經過四輪競聘和部門單位工作人員雙向選擇後,最終有11人落聘。對落聘人員,高新區設置了提前退休、頂崗鍛鍊、脱產進修、離崗創業、轉崗安置等5種安置方案。目前落聘人員安置比較平穩。

剝離社會職能,聚焦主責主業

——工作內容迴歸到“高新”和“開發”上來

從濱州市區出發,20分鐘車程,便到達中海匯智人才公寓。12幢樓、1054套住房,總面積近14萬平方米。2020年4月份開始裝修改造,當年7月全部結束。

濱州經開區組織部副部長、人力資源部部長宋建軍直言:“這樣的速度與效率,正是改革的結果。改革前,開發區‘縣區化’,承擔着大量社會事務職能,還代管着3個街道的188個村,組織部大量精力用於抓農村黨建。改革後,大量社會職能剝離出去,考核內容也相應減少,大家騰出手來盯上、靠上抓招才引智、績效考核。”

高新區就要搞高新技術,開發區就是要搞好開發。我省這一輪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核心就是讓開發區迴歸本位,聚焦主責主業。通過全面推進“一加強、兩剝離”,即全面加強經濟管理服務職能,剝離不必要的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具體的開發運營職能,開發區管理機構職能從“大包大攬式”向“輕裝上陣式”轉變。

“通過‘市級上收、下沉鎮街’等方式,我們剝離了36項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其中包括衞生健康、教育、社區治理、基層信訪維穩等。”煙台開發區工委改革辦調研處處長張俊鵬告訴記者,在此基礎上,管委會進一步聚焦經濟招商主責主業,實行“大經濟”“大建設”等大部門管理,內設機構由原來的24個壓減到10個,運轉機制更加精簡高效。

以“大經濟”體系為例,煙台開發區整合發改、經信、科技、商務、統計等6大領域職能,組建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局,負責從產業定位、規劃佈局到政策制定、扶持服務等產業培育全流程工作,實現“產業 科技 創新”一個部門統籌、服務企業一個口子對外,推動經濟與科創深度融合、相互催化。近兩年煙台開發區新增合作高校院所35家,相當於前三年的總和。2020年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平台6個,總數達到232個。

據統計,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經濟開發區共撤減管委會內設機構1467個,壓減58.7%;精減管委會人員26588人,壓減56.2%;減少代管鄉鎮73個,壓減49.32%;縮減實際管轄面積9577.5平方公里,壓減48.1%。

記者在調研中瞭解到,青島、臨沂、濱州、榮成等地明確開發區不再代管鄉鎮、村居,全部交回屬地政府管理,心無旁騖抓經濟建設。不再代管之後,在涉及土地等關鍵問題的協調上是否不如以前便利?開發區和鄉鎮如何建立一種新的聯繫機制?

濱州經開區的做法是:交叉任職,駐地政府區委副書記兼任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參與研究涉及開發區重要工作,涉及相關問題出面協調。此外,探索建立“吹哨報到”機制,也是開發區普遍採取的一種做法。泰安、日照等市探索編制開發區“吹哨清單”,形成了“開發區有呼叫,屬地單位有響應”的工作聯動機制。

黨工委(管委會) 公司(基金、行業協會、理事會)

——市場化改革為園區管理添活力

無論是改革機構、人事還是調整職能,最終目的都是運營好開發區。市場化改革取向,是此次改革的一大特點。基於此,各地積極推行“黨工委(管委會) 公司(基金、行業協會、理事會)”等多種形式的管理體制,為園區管理增添市場活力。

走進濱州經開區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項目建設熱火朝天、機器轟鳴。這個產業園,由經開區2019年12月成立的濱州中海城市投資開發集團開發運營,集團副總經理沙月鵬告訴記者,與以往建好園區“坐等”招商不同,現在的運營模式是“邊建園區邊招商”,不管是開發還是運營,一切以項目為中心。

沙月鵬給記者説起一件事情,魏橋國科中科院鋁基複合材料項目已經簽約本園區。這一項目科技水平國際領先,附加值頗高。“原本園區內單體廠房層高15米,而該項目要求層高為18米,我們花了45天時間,根據項目方提供的圖紙,及時變更廠房層高,全力滿足項目需求。”

過去,雖然很多開發區設立了市場化開發運營主體,但無論規模還是水平,層次都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多三少”現象,即搞開發的多、搞運營的少;專業主體多、綜合主體少;國有企業多、民營企業少。改革以來,各地探索改組、組建、引進開發運營公司或者專業服務公司,來承擔開發建設、產業培育、投資運營、“雙招雙引”等工作,讓開發區市場化運作水平明顯有了提升。

眼下,煙台開發區正深入探索實行“黨工委(管委會) ”多種管理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參與開發區運營。煙台業達經發集團和城發集團,正是煙台開發區對原來30多家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重組後,組建的兩大平台公司,也是“黨工委(管委會) 公司”的運營主體。

其中,前者主要承接園區開發運營、科創金融服務職能。後者承接重點城建項目建設、城市更新發展綜合服務等職能。近兩年,兩大平台公司強力參與重要地塊開發、重點城市更新項目、重大民生工程等,光閒置廠房樓宇,就盤活了16萬平方米。

依託區內有實力的企業組建企業聯盟、理事會,對開發區實行整體化建設運營,或者建設管理運營“區中園”,也是創新做法。龍口經開區讓企業“唱主角”,賦予企業“雙招雙引”自主權,讓龍頭企業成為招商引資的主力軍。目前,道恩集團主導運營的9平方公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園、南山集團主導運營的2平方公里航空材料產業園已初具規模,第3個企業運營的“區中園”也已具雛形。

必須正視的是,市場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專業人士指出,人才缺乏依然還是主要掣肘。隨着用人制度改革同步推進,一批專業人才的“加盟”,情況將會逐步改觀。同時,在改革過程中,開發區管委會部分原有工作人員被調整到平台公司和運營機構,他們也應儘快消除體制內“烙印”,補上市場這一課,適應開發區未來發展新要求。(張春曉 劉一穎 盧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