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城市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城市要更有“韌性”不能“任性”
大象新聞記者 米方傑
一場疫情、一場暴雨,將城市的抗風險能力推上考場,“韌性城市”成為高頻熱詞。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有效應對極端天氣,都凸顯了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在河南省委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其中之一便是建設韌性城市。在相關專家看來,韌性城市的建設有着必要性和緊迫性,是城市發展的必選項,也是城市安全發展的新範式。韌性城市的建設,就是在風險可能發生時,讓城市有能力承受衝擊,並且能夠快速應對、快速修復、快速還原,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生產生活有序。韌性城市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到底有哪些不同,在建設中除需要“硬支撐”外,還需要怎樣的“軟實力”呢?
城市需要有“韌性” 能夠應對極端天氣等風險
“‘韌性城市’並不是一個新詞,是近兩年城鎮化建設中常出現的一個熱詞,”對於韌性城市,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夏保林表示,通俗地説就像一根皮繩,在外力下既能拉長也能收緊,最終還能自動恢復原狀。而韌性城市建設,就是提高城市應對突發危機的能力,城市遇到極端天氣及疫情等各種風險時,能承受衝擊、快速應對、減輕損失,並且能保證城市的正常運轉,還能合理及時地調配各種資源,快速恢復正常運轉,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每個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王新濤看來,韌性城市的建設,不僅是應對極端天氣等風險,同時也是應對各種城市病的需要。城市的快速發展下,各種各樣的“城市病”紛至沓來,這是城市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成長的煩惱”,其中既包括交通擁堵、生態破壞等“慢性病”,也包括一些“急性病”,比如洪澇、疫情、地震等,而應對這些城市病,便需要推進韌性城市建設。
“建設‘韌性城市’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提的概念,加快韌性城市建設能有效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夯實城市裏子,更加強化城市對外部風險的抵抗能力,”河南城建學院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郭一飛教授一直在關注韌性城市建設,在他看來,韌性城市具有堅固性、可恢復性、冗餘性、智慧性和適應性等五個特性。其中堅固性是指城市抵抗災害,減輕由災害導致的城市在經濟、社會、人員、物質等多方面的損失。而可恢復性是指災後快速恢復的能力,城市能在災後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到一定的功能水平。智慧性則是指有基本的救災資源儲備以及能夠合理調配資源的能力。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優化決策,最大化資源效益。
河南已進入城市型社會 城市不僅要宜居更要安全
疫情和暴雨等都可以稱得上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許多平日裏不被留意的城市問題,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生活的城市還存在短板和弱項,需要填補與提升。
“建設韌性城市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必選項。”夏保林表示,近些年河南城鎮化快速推進,實現了從鄉村型社會到城市型社會的重大轉變。“現在回過頭來看過去一個階段我們的城鎮化的發展是有缺失,過於注重了城鎮化的發展速度,發展質量方面還有待提高。現在我們提出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就是要提高城鎮化的質量。”
在夏保林看來,此前我們的城鎮化是擴張性的城鎮化,現在則要轉入內涵式發展,提升城鎮化的質量,這便需要推進韌性城市的建設。“我們的新型城鎮化要提高發展的質量,排在第一位肯定是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就是為了保障安全”。
對此,王新濤也很是認同,他表示,河南已進入了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發展形態,越來越多的人口會聚集在城市,我們的城市建設要更加宜居,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宜居需要“安全”來保障。此外,城市還要更加健康,這對河南的城市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城市韌性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中建七局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立偉表示,韌性城市關係到城市的發展、文明建設,而今年惡劣天氣突襲,導致多地區受災,經濟損失數目驚人,對我們的衝擊是巨大的,所以韌性城市建設是市民非常期待和盼望的“保護屏障”。
此外,在郭一飛看來,韌性城市是一個龐大且精細的可持續網絡,韌性城市的研究與實踐將會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全新途徑。
韌性城市和海綿城市有區別 兩者需同步推進建設
近段時間以來,全國多地遭遇暴雨發生城市內澇,難承汛情之重的“海綿城市”遭受了不少的質疑。
“這其實是一些人誤解了海綿城市的內涵,”郭一飛表示,海綿城市是指我們的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等方面能夠有“彈性”,下雨時城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能夠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
在夏保林看來,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是面向不同場景的,海綿城市面向平時,而韌性城市建設則是面向極端天氣等風險的。“以降雨來説,北方城市平常普遍降雨較少,建設海綿城市便有利於把水留下來。但遇到極端降雨天氣,靠海綿城市是不夠的,便需要韌性城市建設才能有效應對。”夏保林同時表示,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都是很好的城市的發展理念,海綿城市不排斥韌性城市,韌性城市也不等同於海綿城市。韌性城市不是海綿城市的升級,但卻和海綿城市建設緊密相連。夏保林説,海綿城市建設好了,便能為韌性城市建設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不能因為遇到過暴雨城市出現了內澇,就把雨水全部排出去,日常還需要做好蓄水,還是要想法把水留下來。”
“相對來説,海綿城市的內涵要更小一些,更加體現的是一個專項。而韌性城市的範疇是更廣的,並且系統的協同性要更強。”王新濤表示,韌性城市的理念其實就是讓城市更加宜居、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續發展。張立偉同樣認為,韌性城市不是對海綿城市的升級,而是一種互補,是對城市建立了一個更加系統、更加全面的防護,對城市和諧、文明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韌性城市建設除了“硬支撐”外 還需要“軟實力”
“城市韌性是一個涵蓋眾多學科的龐大系統,涉及水、能源、基礎設施、城市空間以及交通等領域的子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郭一飛等多家專家在接受採訪時都提出,韌性城市建設除了“硬支撐”外,還需要“軟實力”。
在韌性城市建設的“硬支撐”方面,夏保林認為應該包括建立避險場所、提高相關基礎設施的標準,並建立救災通道等。“雖然韌性城市建設目前並未出台專門的技術標準,但國家對城市建設中防災減災方面都是有一定標準的,下一步需要進一步強化。”
除了“硬支撐”外,夏保林表示“軟實力”同樣很重要,“首先是應急管理系統的建設,這個是必須加強的。同時要特別重視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的數字化和信息化,韌性城市的建設中一定要運營好‘智慧系統’,這是一項重要的軟支撐”。
在韌性城市建設中,王新濤同樣提出了要重視數字化,“我們要增加對各種風險的識別和預警能力,提前做好應急預案,既要防止錯過一些風險,又要防止誇大風險。同時,預案有了還要提高預警,要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方法,設置風險評估的指數或者模塊,達到相關指數時,能及時進行預警。再有就是應對,不僅相關硬件設施要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有應急指揮中心、必要的物資儲備等,更要在風險發生時,能有一個一聲令下,社會方方面面都能夠動員起來的機制。”
王新濤表示,韌性城市建設是方方面面的、立體化的應對風險。“民眾日常識別災害、應對災害、避險自救的意識和能力同樣很是重要,這也是急需要強化和補上的一堂課”。
城市也要一年一“體檢” 查出病症更要開出良方
“省級層面需儘快出台相關政策,統籌推進全省韌性城市建設。”夏保林建議,今後各地在做城市規劃時,要把韌性城市建設納入進去,“這對各地城市規劃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更長遠的眼光,更高的標準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在韌性城市建設中要做好統籌,不僅是城市的‘內循環’,還要結合區域的‘大循環’, 科學佈局用地及功能結構。不能只看一時一地,還要兼顧區域和長遠。
建設好韌性城市,夏保林同時表示,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城市要實現現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也要現代化,不僅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要推進,管理等軟實力也要提高。“應急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強,要和城市治理結合起來”。
此外,夏保林特別提到,要為城市做好“體檢”,這樣才有助於查出病症開出良方。他建議將城市體檢作為一種制度,全省實施。“做好城市體檢,是城市治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城市體檢不僅包括對於相關城市建設指標的考核,更有各種設施完善程度的檢查,以及城市居民滿意度的調查,這有助於及時發現問題,做出補救。”
郭一飛同樣建議進行城市風險普查,建立城市風險賬本。“建議應用“韌性工程”提升城市韌性。並且,要關注城市隱蔽工程和生命線系統的可靠性。運用大數據和數字化提升風險監控、指揮和處置,並且,提高物流和供應鏈的保障能力,建立更包容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