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曆史大眾將於2022年發佈新款 或帶全自動駕駛?
説起大眾的經典車型
北方用户應該深有體會
捷達
高爾夫
這兩個名字深入人心,在過去中國汽車經濟起步階段,這些車給中國人民帶來深刻印象,清晰懂得什麼是德味,什麼是合資品牌的品質,憑藉着可靠耐用的品質橫掃大江南北,一時風頭無兩。
時代是進步的,車輛也不能停滯不前,如今新能源發展得如火如荼,大眾因應時代發展,發佈ACCELERATE戰略,加速車企轉型為軟件、移動出行服務商,並透露 大眾ID.BUZZ將於2022年發佈。
隨着大眾在1947年Type 2面世,可以説大眾T系列車型是如今情懷車的鼻祖。需要明確的是,大眾第一款T型車的正式命名並非T1,實際上這一民間成為直到第四代T4才得到大眾官方認可,而民間T1的官方名字應為Type 2,是大眾繼甲殼蟲之後的第二款市售車型。
在1947年,當時大眾汽車荷蘭的進口商Ben Pon造訪大眾汽車總部,在工廠內他看到一種運送配件的運輸車,該車將駕駛艙設置在後部,將貨架設置在前部,雖然這輛車結構簡單,但其實用性給Ben Pon留下深刻印象。
回去之後,Ben Pon就在筆記本上手繪了一張草圖,將平板運輸車的上方增加了一條弧線,並將駕駛艙前移。當時這種車輛非常適合二戰後的經濟復甦以及人民生產需求,後來這種設計被大眾採納,成就了後來的Transporter系列。
早期版本的Type 2被稱為Barndoor,到1950年底,Barndoor產量已經超過8000台,隨後又推出Kombi、Samba等版本。
50年代中期,Type 2登陸美國,由於其設計上不同於同時期的美國產品,同時憑藉低廉的價格和極強的實用性,讓它迅速在邊緣羣體中得到崇高地位,激進的嬉皮士們開始個性化自己的車輛,甚至將內部改為房車結構,傳達他們反對世俗、崇尚自由的思想。
在誕生多年後,T2終於以平行進口的身份被引入國內,通過Kombi 56 Anos Kombi Last Edition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批緬懷之作,隨後大眾官方將不再繼續生產。在臨終時終於讓中國車迷等來的與經典車型接觸的機會,但情懷車畢竟有個情懷價,落地70萬的價格註定是小部分人的玩具。
言歸正傳,在大眾發佈的ACCELERATE戰略中提到,大眾將提升電動車市場份額,到2030年,大眾品牌在歐洲純電動汽車交付量將佔到市場份額的70%以上;在美國和中國到2030年市場份額將超過50%,ID.BUZZ是ACCELERATE戰略是其中一部分。
在外觀方面,新車基本延續概念車的設計、風格、上下雙色的車身幾乎和T1如出一轍,豎直的前臉相比起T2更加現代化,車前方的線條與T2的撞色形成呼應。發光的Logo以及LED光源讓世人知道,這是一輛源自大眾T系列的現代化車型。
側面來看,車輛配備的裝備很多,例如電子後視鏡、方正的車身、低風阻的輪轂等都是在新世代下大眾對車輛所做的改進。新車採用電動側滑門的設計,並且將側滑門的軌道隱藏在腰線中,讓車輛側面更加整體化。
尾部造型明顯比T系列更加簡約,更加符合如今的審美。細條狀的尾燈與目前ID家族如出一轍。大尺寸的尾門讓貨物裝載更加簡便,乘員上下車也會更加容易,特別是對於一些腿腳不便的用户更能體現低地台的優勢。
內飾風格用兩個字可以形容:極簡。相比起ID.4和ID.3,ID.BUZZ明顯更具科幻感,車廂內部所有的功能均被機場在中央觸控面板中,甚至連傳統駕駛員儀表也被取消,目前ID.4上的AR-HUD功能估計會被搭載在ID.BUZZ上。
以目前概念圖來看,該車定位6座出行,相比T系列略微“縮水”,估計是因為如今人均機動車保有量增加,對於車輛的要求不再是強悍的裝載能力,舒適性也是乘車體驗的重要部分。
此外,得益於MEB純電動平台的優勢,ID.BUZZ的核心部件基本集中在地盤下方,底盤以上的空間均是可利用空間,所以ID.BUZZ擁有從前到後平直的地板,為車內座椅佈局提供了便利,同時給裝載物品也提供了優秀基礎。
據稱,ID.BUZZ長寬高分別為4942/1976/1963mm,軸距為3299mm,充分體現Microbus的自由感。
據稱,ID.BUZZ將會配備四驅系統,總輸出功率達到369Ps,NEDC續航里程為600km,零百加速時間約為6秒,電池容量為111kWh。得益於MEB平台,根據不同車型還可以“縮減”成另一個低功率版本,價格也會相對便宜一些。
根據大眾官方的設想,ID.BUZZ將會是全球第一個全自動駕駛的多功能汽車,將方向盤推動,其會自動縮回到儀表台中,ID.BUZZ將會從手動控制變為全自動ID Pilot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車輛會通過四個激光掃描儀,時刻感應其他道路使用者,從而自動駕駛。
當然,一切都是大眾對於ID.BUZZ的想象,假如近幾年將會量產該車,筆者預計依然會使用ID.3和ID.4類似的“迴歸現實”的設計風格,車輛會更加接近如今的量產車。
在ID.BUZZ上,我們可以看出大眾品牌對於新能源技術的探索及渴望,正如大眾主張:使未來成為現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