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霍文】12月8日,湖北省向蒙古國捐贈一批PCR檢測儀、核酸檢測試劑等防疫物資和湖北名茶等生活物資。中蒙兩國媒體點贊説,這是“湖北民眾感恩蒙古國捐贈3萬隻羊的深情厚誼”。蒙古國駐華大使巴德爾勒也稱讚湖北贈禮“實用又暖心”。攜手抗疫拉近了兩個鄰國之間的關係。“中蒙之間不只是‘羊外交’。”希臘“現代外交”網站近日這樣評論中蒙兩國的特殊關係,甚至認為“如今的中蒙關係已經是鄰國雙邊關係的典範”,而這背後的一個重要背景是,“蒙古國的‘草原之路’計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基本吻合”。《環球時報》記者重回蒙古國工作的這兩三年,也切身感受到蒙古國民眾對華態度的改變。儘管蒙古國對美國也有“防護服外交”,並且“第三鄰國”的外交政策還會延續,但對“後疫情時代”蒙中關係的發展,很多蒙古國民眾都充滿期待。
攜手抗疫:“鄰里心靈相通,命運與共”
今年2月底,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時刻專程訪華,成為疫情暴發後首位訪問中國的外國元首。從總統訪華時宣佈捐羊開始,蒙方歷時8個多月,完成活羊收購、檢疫、運輸、隔離、交接等多個環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蒙古國給予中國人民的不只是3萬隻羊。蒙古國全社會都在捐款捐物表達支持,《環球時報》記者今年採訪了多場捐贈活動。記者發現,蒙方捐贈羣體範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涉及朝野政黨、教育界、文化界、企業界、宗教界、留華學生等各行各業人士。蒙古國外交部組織“永久的鄰居·暖心支援”捐款活動,幾乎全國所有公務員捐出了一天工資。有蒙古國民眾製作MV支持武漢抗擊疫情,還有的通過視頻發佈祝願中國早日戰勝疫情。《環球時報》記者報道了在北京的10歲蒙古國小女孩蜜雪捐出自己的999元零花錢支持中國抗擊疫情的故事後,蒙部分媒體也予以關注和報道。
疫情期間,中方也向蒙方無償援助抗疫物資。蒙古國衞生部公共關係和監測司司長娜仁格日樂在11月26日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還特意強調,蒙方研究並借鑑了中國等國防疫的成功經驗並取得良好效果。在蒙古國媒體關於蒙中攜手共抗疫情的新聞報道網頁上,很多蒙古國民眾留言説,“蒙中關係不斷加強,有益於蒙古國的發展”“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蒙中睦鄰互信夥伴關係不斷深化”。還有的引用蒙古國諺語説:“鄰里心靈相通,命運與共。”
中國連續十幾年為蒙古國最大貿易伙伴國。蒙古國煤炭、銅粉、鐵礦石等礦產品主要出口中國。今年疫情對中蒙經貿產生很大影響。隨着下半年中蒙口岸開通復工復產“綠色通道”,兩國貿易正逐步恢復。蒙通社中文報紙《蒙古消息報》社長孟和圖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攜手抗疫使蒙中兩國關係和兩國人民感受到“患難見真情”“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之情。同時疫情使蒙古國人民體會到與最大貿易伙伴國中國的經濟合作是多麼重要,“如果不開通中蒙綠色通道,蒙對華出口大幅降低的話,疫情期間蒙經濟將面臨更大困境”。
因為蒙古國中文熱持續升温,有些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學中文,幾年學下來中文達到很高水平。在今年9月舉辦的第三屆中學生漢語演講比賽中,有蒙古國同學這樣説:“中國為蒙古國提供了抗疫物資援助,蒙古國向中國捐贈了3萬隻羊,加深了兩國比山還高、比水還深的深厚友誼。”還有的説“蒙中兩國人民經得起大是大非的考驗,關係變得牢不可破。”疫情期間,多家電視台又重播《父母愛情》《一僕二主》《平凡的世界》等中國優秀電視劇,這些貼近生活的作品近些年很受蒙古國民眾歡迎。在蒙古國,生活同中國無關聯的家庭越來越少。烏蘭巴托商貿中心的商販告訴記者,他們大部分的商品來自中國。
“兩路”對接:新時代的機遇
“希望在‘後疫情時代’,蒙中能加緊落實‘草原之路’與‘一帶一路’的對接,因為這將給蒙古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孟和圖拉與《環球時報》記者談起即將到來的2021年時,一再強調蒙中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精英層的共識以及兩國經貿合作越來越密切、人文交流頻繁,讓蒙古國民眾對華有了新的認知。在近幾年的採訪過程中,記者瞭解到,蒙古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幾年來,無論是幾年前執政的民主黨,還是現執政黨人民黨,政治精英們普遍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對蒙古國是機遇,有利於帶動本國“草原之路”的發展。據瞭解,蒙“草原之路”國內部分項目已啓動。如東戈壁省宗巴彥至南戈壁省塔旺陶勒蓋414.6公里鐵路建設項目去年開工建設,該鐵路線建成後將聯通中俄蒙中央鐵路線,打通南戈壁省礦產品向南或向北出口的通道。
“兩路”對接讓中蒙關係發生很多變化,不僅蒙古國今年對華“羊外交”被傳為美談,蒙古國民眾對中國的認知和態度也在改變。《環球時報》記者多年前也在蒙古國工作過,當時反華排華的雜音不時出現。當地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和少數民眾針對中國人的不友好挑釁行為時有發生,生活在蒙古國的中國人都知道,在大街上儘量不要大聲説中文,晚上儘量不要外出。時隔多年再來烏蘭巴托常駐,記者感到蒙古國民眾對華友好度有明顯改善。近3年來,針對中國人不友好的事情比以前少多了。到烏蘭巴托的商店、銀行、餐廳等各種場所,都能找到會説中文的服務人員。這兩年記者在烏蘭巴托最大的羊絨店購物時,總能聽到服務枱廣播室用中文和蒙文等語言播放促銷廣告,這種情況以前是沒有的。當地朋友那仁説,最近幾年中國人來蒙旅遊的越來越多,蒙羊絨產品最受中國人青睞,中國人的購買力更是讓商場的售貨員刮目相看。記者赴任時帶了一台小米掃地機器人,想不到在烏蘭巴托的商店看到有同樣款式的產品在出售,可以説,在全球化進程中中蒙兩國的聯繫越來越緊密。這幾年烏蘭巴托的中餐館越來越多,用餐者也大多是烏蘭巴托本地人。
蒙古國中國問題專家巴雅爾巴特爾十年前曾在駐呼和浩特總領館工作過。他兩年前在接受蒙《日報》記者採訪時説:“我們對中國應該原原本本地理解,不應摻雜好與不好的意識。在我們對中國説三道四、心有疑慮的時候,中國已飛速向前發展……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與這樣的中國相處?”蒙古國科學院去年舉辦“蒙中關係新時代機遇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主辦方強調説,蒙古有句俗語“遠親不如近鄰”,珍惜彼此間關係很重要。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國問題研究室主任旭日夫主要研究中蒙經貿合作問題,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幾年中國對蒙古國提供無償援助和貸款方面快速且卓有成效,取得很大進展,高速公路、立交橋、殘疾兒童發展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使用,開啓了中國援蒙的新階段。
“第三鄰國”:並不是針對中俄
雖然中蒙兩國關係在不斷向前推進,尤其是民間關係得到較大改善,但蒙古國奉行的“第三鄰國”外交政策不會改變。即在發展與中、俄兩個鄰國關係的同時,積極發展與美國、日本、歐盟、印度、韓國、土耳其等“第三鄰國”的關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訪蒙,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曾計劃訪蒙。蒙美兩國在疫情期間互助是蒙古國“第三鄰國”外交的具體體現,如美國政府3月向蒙提供120萬美元無償援助用於支持蒙方應對疫情。蒙古國6月向美國捐贈6萬件防護服。在蒙方建議下,美國部分議員兩年前向國會提交支持“第三鄰國”貿易法,即對蒙古國羊絨產品出口美國零關税,但目前該法案尚未通過。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前所長巴雅薩呼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於夾在兩大鄰國之間的內陸國家,“第三鄰國”外交政策並不罕見。蒙古國需要“第三鄰國”外交政策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發展。這一政策並不是針對中俄兩個鄰國,而是為了積極參與地區事務,提高蒙古國的國際聲譽,促進和平和經濟一體化合作。
分析人士認為,在蒙古國一直有一種聲音,就是本國經濟上過分依賴中國,因此總有人希望美國、日本等“第三鄰國”來蒙投資。蒙古國一部分人對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存在防範心理,當然不排除有政治人物傾向西方國家的原因。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有幾個中資企業在蒙投資項目,談判多年沒有結果。中國銀行向蒙方提交開設子行申請超過6年之久,本來是“萬事俱備,只欠批文”,但至今未得到批准,因此不得不縮小在蒙規模。
《環球時報》記者曾乘坐二連浩特至烏蘭巴托的國際列車,由於中國(標準軌)和蒙古國(寬軌,同俄羅斯)的鐵路軌距不同,因此過境時列車需要在二連浩特口岸換裝(即給火車更換寬軌車輪)。據列車員介紹,換裝時將列車車廂抬起,換裝時間需兩三個小時。記得當時換裝是夜晚,旅客坐在列車上幾乎沒有任何感覺。如今,也有蒙方人士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蒙古國前駐華大使、蒙中友協主席巴特蘇赫在蒙國內媒體撰文,分析了蒙中經貿合作關係中的一些值得思考的現象。在爭論蒙古國南向鐵路修寬軌(1524mm,俄羅斯標準)還是標軌(1435mm)問題時,巴特蘇赫表示:“‘規避鄰國’儘管有歷史原因,但要明白此一時、彼一時,時代要求對待問題要有新視角。今天的中國已發展到掌控海洋之深、太空之遙的程度,而我們卻在鐵路的討論中品嚐着落後的苦果。(如果)用公路代替鐵路(運煤),戈壁草原就將被毀殆盡。”他還提到,中資企業想參與的希伯敖包煤電項目討論了15年卻久拖不決,如果這個電廠建起來,奧尤陶勒蓋銅金礦(OT礦)就不用每年花費數億美元進口電力了,“其價值就會留給我們自己”。
展望“羊外交”之後的中蒙關係,北京大學蒙古國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教授的看法是,在深入開展“一帶一路”與“草原之路”的對接中,中蒙兩國學者應加強對中蒙關係的理論思考、戰略謀劃和政策研究及效果評估,為中蒙關係不斷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