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要孩子表現好,先讓孩子感覺好!父母會共情,孩子有主見且能聽話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綜合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比如在幼兒園裏不聽老師的話,上課時間總是搗亂;又或者是父母説什麼,孩子都不聽。

總是和父母對着幹;還有一些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特別是學習的時候拖拖拉拉,以至於影響正常的睡眠時間。

這些都會讓父母感到頭疼,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孩子這些種種的反應,也許和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同時也和他們的人格形成有關。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盡職盡責,那麼孩子就會變得積極温暖,成為自信自愛的人。

想讓孩子表現好,先讓孩子感覺好

不少父母會有疑惑,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全身心的對待孩子,孩子想要什麼自己就給什麼,可以説有求必應,為什麼孩子還會出現如此多的問題,讓自己頭疼不已呢?

父母愛孩子,我們當然毋庸置疑,可以説每一個正常的父母,對孩子都是掏心掏肺,愛不釋手,這是一種與身俱來的本能。

但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究竟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得到的愛呢?

很多父母習慣性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苦口婆心的告訴孩子:我走的路比你過的橋都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所以聽我的準沒錯,父母不會害你的。

但是孩子希望父母能夠看見他們的內心,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用為了孩子好的想法,去肆意的控制着他們的人生。

只有孩子的成長需求能夠得到真正的滿足,他們才會有好的感覺,從而才會表現好。

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來源於父母

孩子對自我和對世界的認知,總是在不斷的肯定和否定中徘徊,而最終能讓他們有明確答案的,則是來自於父母對他們態度。

如果父母總是質疑孩子,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習慣性的給予否定,在他們的字典裏,從來就不會有對孩子的讚美。

那麼孩子必然會感到失望無助,他們會懷疑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會刻意的逃避,不敢嘗試新事物,從而變得膽小懦弱。

父母要學會肯定孩子,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總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這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意識,認為自己真的一無是處,所以很有可能自暴自棄,自我放逐。

只有父母願意用心陪伴孩子,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孩子才會感受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認可。

他們會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學會自己思考,將來能夠自信樂觀的面對社會。

孩子希望自己能夠被看見,他們渴望被他人特別是父母瞭解,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孩子產生叛逆心。

父母此時要做的是,儘量在孩子七歲之前和他們產生共情,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遵守規則,知曉底線的人。

父母和孩子共情的前提

當父母發展孩子的行為已經超出了自己的心理界限時,自然會勃然大怒,他們會情緒失控,對着孩子大發脾氣,指責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對。

1、要想和孩子共情,必須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人們在發怒的時候,是很難保持理智的,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必須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思一下對孩子的期望值是不是過高,又或者對孩子要求的太多。

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才有可能和孩子達到真正的共情。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的行為讓自己感到氣憤,那麼父母可以暫時離開這個環境,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儘量緩和,然後再和孩子進行溝通。

因為只有在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彼此的溝通才能最大程度達到有效。

如何贏得孩子的合作?

接受孩子的感受,並且表達出理解;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是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寬恕;

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告訴孩子;

讓孩子把專注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這樣父母才能為孩子提供相對安全的環境,從而能夠讓孩子不設防,讓彼此間的溝通變得順暢。

有效的共情可以分三步走

1、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情緒

當孩子在搭積木時,眼看着將要蓋好的高樓大廈突然倒了,孩子自然會表現出難過的情緒,這時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是因為積木倒塌,還是因為其他原因。

因為很有可能在孩子行為的背後,藴藏着我們表面無法感知到的情緒。

2、識別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

同樣是搭積木這件事情,父母並詢問孩子為什麼積木會倒,是因為不小心碰到了積木,還是因為積木的佈局本身就不合理。

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為之後引導孩子找到解決辦法奠定基礎。

3、揣摩孩子的願望

父母可以用一些猜測式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比如我認為,我覺得……以此來猜測孩子的想法,從而也能夠引導孩子主動説出他們內心的希望,讓親子溝通更好的進行。

如何做積極會溝通的父母?

1、給孩子説話的機會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趾高氣揚,他們喋喋不休的在孩子耳邊進行着各種説教,卻完全不給孩子開口的機會。

這樣只會使孩子被動的接受,卻無法激發孩子主動溝通的願望。只有讓孩子大膽的把心裏想法説出來,學會傾聽孩子,才能夠更好的和孩子溝通。

2、讓指令更清晰

父母很多時候傳遞給孩子的信息,都是大量而又無用的,明明可以一兩句話簡單概括的問題,父母卻總是長篇大論,反反覆覆説很長時間。

這反而會使孩子抓不住重點,當他們不明白父母真正意圖的時候,自然很難做出讓父母滿意的行為。只有用積極的方式傳遞清晰的指令,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3、選擇在情緒好的時候溝通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千萬不能帶有負面情緒,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情緒還不夠穩定,那麼父母不用着急和他們交流,因為這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選擇在雙方情緒好的時候進行溝通,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