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峯
據印度當地媒體報道,自9月1日開始,所有進口至印度的兒童玩具將強制執行該國的“質量控制標準”。對不符合該標準的商品,印度質檢部門有權力直接拒絕清關。8月30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直播節目中表示,印度未來可以成為全球重要的玩具生產基地。自今年5月中印邊境對峙以來,印度政府就通過各種方式試圖讓中國企業和資金遠離印度市場。印度民間也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抵制中國製造”運動。事實上,“如果沒有‘中國製造’,印度社會可能會立即停擺”,印度海德拉巴大學教授穆斯塔法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是説。他指着自己的書桌解釋道:“我用的電腦是‘中國製造’、鼠標是‘中國製造’、就連接線板也是‘中國製造’……如果沒有‘中國製造’的話,至少我的工作就要先停下來了。”
穆斯塔法認為,當今是全球化的時代,對很多普通消費者而言,性價比是購物的首要考慮因素,“而中國商品恰恰兼具了物美和價廉的雙重屬性”。他説,中國有更多更熟練的產業工人,單一產品的平均生產效率是印度的1.6倍。而且“男女平等”的概念在中國已深入人心,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高達70%,但這一比例在印度只有34%。此外,中國還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龐大的產業集羣和成熟的市場環境。但他也直言,儘管中國製造業遙遙領先印度,後者也有其優勢,如人口平均年齡比中國“年輕”近12歲(中國38.4歲,印度26.8歲),英語普及程度高、勞動力成本低廉等。在穆斯塔法看來,“印度製造”是有機會與“中國製造”平分秋色的,“但這還需要一段時間”。
阿瓦史迪是一家印度從事平板玻璃進口貿易公司的老闆。他説,受新冠疫情、印度國內經濟低迷和“抵制中國商品”運動的多重影響,今年不得不大幅減少從中國進口的數量。他表示,從中國大陸進口的產品質量優於東南亞國家和台灣地區生產的同類產品,價格也相對公道。他告訴記者,如果印度未來通過提高關税或者質量標準等方式變相打擊來自中國的產品,“那就會考慮其他替代渠道,畢竟玻璃哪裏都能造”。
不過,對印度出口的“中國製造”中也有不少自己的“一招鮮”,比如原料藥、電子元件、汽車輪胎等。中印邊境對峙後,印度政府突然將汽車輪胎列入限制進口商品類別,但還不到3個月時間,不少印度本土和外國汽車製造商已經坐不住了。據印度《鑄幣報》報道,為緩解現代、本田、斯柯達、巴賈傑(印度本土車企)等企業生產緊張狀況,印度外貿總局決定向上述公司頒發從中國和其他國家進口汽車輪胎的許可。報道稱,對於部分從中國進口的汽車輪胎,印度本土並不具備生產能力。
根據聯合國國際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資料,印度2019年從中國進口總額約684億美元的商品,其中電子設備、機械部件、有機化學品、塑料製品和化肥佔據排名前五的位置。如果印度真的決定與中國徹底在經濟上“脱鈎”,禁止進口這些中國產品,恐怕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自給自足,也難以快速找到性價比與“中國製造”比肩的替代來源。
印度記者塔庫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環顧四周,從手機到吹風機,幾乎生活中的一切必需品都或多或少與“中國製造”有關,“它們中有些也許不是直接從中國進口,但你總會發現至少有幾個零件來自中國”。她説,除了手機、電腦、玩具、燈泡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外,印度最大的數字支付平台Paytm、知名在線購物網站BigBasket、食品配送應用程序Zomato、網約車平台Ola、電子商務網站Flipkart、教育初創企業Byju’s都有中國投資背景,“如果真的‘抵制中國製造’,那這些所謂的印度本土企業也要一起抵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