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言指教”,白巖松和倪萍姥姥都是這樣育兒的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綜合

言傳身教我們常常用這個詞語來當做教育孩子的標準。

但是在言傳身教中,身教又是大於言傳的。

比如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過馬路一定要看到綠燈才可以走,但是孩子未必聽得進去。

而我們在和孩子一起過馬路的時候,看到紅燈,停下等待時,看到綠燈起身走之前先看看左右是否有車行駛。

這樣的效果往往更好,孩子就會深刻的記住。

而著名的主持人,白巖松老師,他提出,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不言之教。

為什麼這麼説,其實孩子們相互之間也是有較量的。而決定孩子們最終到達怎樣的高度,這就看父母自身的素養。

有人説:説是孩子未來靠父母的人生功底,其實是拼父母的能力。

當然了,父母的品行以及內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孩子,從孩子的身上大多都能看到父母大概是什麼樣的人。

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不言之教,他們會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能夠得到修行。同樣的,這也是父母在用身體力行,實現孩子的小小夢想

回到著名的主持人白巖松的育兒方式:

喜歡白老師的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他本人就是阿根廷隊的球迷,而他和妻子平時在家的生活狀態就是看書和聽音樂。

看電視也都是看的足球比賽,電視劇他們幾乎不看。

他們育兒的方法也從不是把自己認為好的,也變成孩子喜歡的。但是孩子與他們待在一起,久而久之成了阿根廷隊的球迷。

並且孩子是一個非常喜歡看書的人,他的房間裏面一小半的地方几乎都放滿了書。

關於電梯他們還有一個習慣,每當他們回家晚上了電梯的時候。在出電梯門之前,他會將電梯的樓層按到一樓。這是因為很多人晚上上樓再按電梯就需要等,為了他們更加方便、快速的回到家裏。

而在後來不知不覺中,孩子也養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

他認為: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同孩子每天的交流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的。與此同理,孩子在幼兒時期學到的內容,也沒有任何一個老師可以代替父母。

在我小的時候,姥姥就在不言中教會我很多東西。

有一次,我要在舅舅房間找東西,但是用完之後沒有放回原位。姥姥便帶着我一起,邊走邊問,確定我用完了之後,她將我用的東西放在我拿的位置上。

我們家的掃把永遠都是分兩個地方,一個是掃把用完該放的位置,另一個是姥姥的手裏。

櫥櫃裏的碗和碟子永遠都是整整齊齊的擺着;

就是這樣,從姥姥的不言之教中,我學會了,在用完任何東西都要放回原來的位置。

第一是為了下次找東西快速找到,第二是為了知道歸位的重要性。

同樣姥姥這樣的不言之教,也讓我想起了著名主持人倪萍寫的一本《姥姥語錄》,這本書就是寫她自己的姥姥。

關於分享:在年邁九旬的姥姥從她住的家裏回到水門口村時,總會拿很多東西給村民,而且每次都會説,是倪萍專門給大家的心意。

這是倪萍後來在家人口中知道的,她明白姥姥這樣做是因為小時候她吃了很多村民們家中的糧食。

在小時候,有一次,姥姥蒸了好多的饃,二話不説大晚上拿着籮筐,就上各家去分。她跟在姥姥後面,看着這些舉動,自己也感受到了分享的喜悦。

關於豁達:姥姥説,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心裏都有一杆秤,至於哪頭輕哪頭重只有自己才衡量的來。

在每一次受了委屈,姥姥從來都不去抱怨,而是一如既往地每天按時做飯做家務,去地裏務農。

這樣的姥姥讓倪萍感受到世界上最温暖的一種感情,她明白姥姥雖然沒有讀過書,雖然不識字。但是在姥姥的心中,卻有着大智慧,她用自己的行動表明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直到後來,姥姥一輩子受人尊敬,並且高壽因病離世。

而倪萍的一生因為有姥姥也變得謙讓、豁達。

所以每一位家長的所行所教,都極大的影響着自己的孩子。任何事情不用太過強求孩子,我們認為好的,孩子卻不一定認為是好的,也不一定就適合他。讓孩子擁有自主選擇權,在我們的正面引導下,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