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話題第3993期:單身社會來了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綜合

  導語

  “二O一六年,我獨自一人在東京生活了一年,東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之邀,作家蔣方舟在東京獨居了一年。她越來越喜歡寫漫長的日記,覺得孤獨地生活一輩子也不是壞事。回國後她曾相過親,希望32歲能結婚,但看來看去沒有滿意的對象,不肯將就。她的經歷在80後90后里,有一定的代表性。繁榮的經濟文化社會,足以支撐一個人的單身生活,婚姻雖然仍是必需品,但人們對單身的看法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也許我們該正視這個現象,那就是:單身社會來了。…[詳細]

  要點速讀

  1

  多種數據和現象都顯示,“單身社會”正在來臨。

  2

  獨自生活令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侶的陪伴,單身社會,正成為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和國際潮流。

  3

  不管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單身社會已經具備條件。而且相比糟糕的婚姻,單身能夠更加安全。

  從雙十一到空巢青年:單身社會悄然來了

  今年以來,“空巢青年”一詞開始走紅,它是獨居青年的自嘲。多種數據能説明這種趨勢。前年央廣網報道稱,調查顯示中國有超過5800萬人在過着“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達到2000萬。而民政部門的數據顯示,2015年的單身人士超過2億。

  單身社會的各種數據有利於人們客觀認識這個現象。根據某社交網站的調查報告,62.28%的單身受訪者已保持單身三年以上,而且男性和女性的比例都相當高,分別達到63.87%和59.13%。大齡未婚羣體中,男女的城鄉和受教育程度呈兩極分化趨勢,男女存在“錯位”。大齡未婚女性絕大部分集中在城鎮(92.5%),城鎮大齡未婚女性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學專科以上的比重達到81.1%。而大齡未婚男性更多地集中在農村,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重達53.7%。

  有些空巢青年買了郊區的房,卻覺得不適宜居住,寧可租住在公司附近,“使用比擁有更美好”,這種源於凱文・凱利(著名的未來學家)的互聯網思維,不僅被用來重估物價,也被用來審視關係。

  空巢青年也有社交達人,卻覺得社交像甜點,多了會膩,注重自己的感受。有的雖然居家,工作並不耽誤,互聯網時代的生活工作合流十分明顯。有的也是吃貨,卻經常吃外賣,品味可上可下,並不糾結。

  在“空巢青年”誕生之前,光棍節為單身社會代言了許多年,市場反應敏鋭的電商借機催生了雙十一購物節,成為每年最大的網絡購物狂歡節。

  2015年,騰訊QQ表情數據挖掘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出爐了一份雙十一表情彙總,通過11月11日當天QQ用户表情發送量,發現光棍表情發送總量達1億5千萬次,發送次數排名前10的光棍節主題表情中,絕大多數與單身有關。其中“燒情侶”的表情發送量排名第一,達到214522次。

  儘管網上有關單身的語詞,有較強的自嘲、反諷傾向,它也在宣告單身社會已經悄然到來。

  雖然開始是一種自嘲,但人們不羞於承認自己是“單身狗”

  單身社會,作為一場全球性的社會變革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裏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1970- )寫過一本專著,書名就叫《單身社會》。

  這本書説,在1950年代,美國人口中只有22%的人單身生活,而今天,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正處於單身,而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差不多佔到了美國成年人口的1/7。獨居户數則佔到了美國總户數的28%,這一比重使之成為美國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佔比重。

  在書中,艾裏克・克里南伯格向人們證實,這一數字背後絕非是一時的潮流走向,事實上,這正代表着自嬰兒潮以來最重大的社會變革――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與《單身社會》

  儘管傳統思想一直告誡我們,獨自生活將導致孤獨和與世隔絕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卻向我們揭示了,絕大多數單身者正熱忱地投身社會與社交生活中,他們比同齡已婚人士更熱衷於外出就餐、鍛鍊身體、參與藝術及音樂課程、公眾活動、演講以及公益活動。

  與其説空巢青年是一個社會憂慮,不如説空巢青年是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和時代潮流。它代表的不是孤獨、寂寞的情緒失落,而是獨立、向上、有節制的生活風貌。“空巢”,過去可能代表着空虛與無力,今天卻是獨立、自由和活力的象徵。

  克里南伯格在書中分析了獨居人士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年輕的專業人士,支付高額的公寓租金,以換取自由和隱私;三四十歲的單身人士,不願為了不盡如人意的伴侶而犧牲自己的事業或生活方式;離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與穩定的基礎;以及那些寧願獨居也不願與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據針對三百多名不同年齡和階層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訪談,克里南伯格得出結論:在如今這個媒體無處不在、人與人高度緊密相連的社會中,獨自生活令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侶的陪伴,單身社會,正成為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

  單身社會的潮流不僅僅發生在美國和中國,在法國,介於單身與婚姻之間的中間區――同居,已經非常普遍。這是一種比婚姻靈活得多的生活方式,往前一步就是結婚,退後一步就是單身。

  《單身社會》中描繪的地圖,發達國家獨居人口越來越多

  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研究所統計:2000年法國同居登記的人數為2萬多對,2011年迅速上升到21萬多對,與此同時,法國人的結婚數從2000年的30多萬對減少到2011年的24萬多對,考慮到許多同居者沒有辦理同居登記,因此法國同居者的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結婚者。

  據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所統計,2000年77.5萬新生兒中,非婚媽媽所生的孩子佔42.6%,到2012年這一比例升至55.8%。也就是説,現在法國每10個新生兒中,就將近有6個屬非婚父母所生。

  在中國,過去非婚生子女會淪為黑户,但時代在進步,多省已經明確表示,不得為新生兒辦理户口設前置條件。這一障礙的去除,為中國進一步邁入單身社會創造了條件。

  從經濟基礎到價值多元,這是單身社會的黃金時代

  一定程度上可以説,中國已經初步具備了迎來單身潮的基本條件,而考慮到以後可能會有“單身税”,當下也許已經是單身社會的黃金時代。

  檢視支撐單身社會的條件,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基礎,都市年輕人的收入慢慢能夠支撐獨居生活,不再需要婚姻來分配負擔。中國特有的商住樓――酒店式公寓,這種奇怪的建築形式,由於匹配了較少的户籍和教育權利,使得炒作價值不高,但它的居住價值卻不低,國家政策已經明確,商住房一旦用於租賃,可以享受民水民電。尤其是在單身社會條件下,假如一個人不需要結婚生子,那麼商住公寓可能就是最適合的居住產品――交通便利,成本低廉,小而美。

  觀念上,對待不結婚很多人已經能夠理性看待

  其次,像陌陌等網絡各種社交工具的普及,已經在改寫傳統的人際關係,它們進一步釋放了社交自由,使得包括性關係在內的人際關係,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電商的發達以及外賣平台的崛起,甚至滴滴和共享單車,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視為是在為獨居生活提供物質支持。一個人也可以擁有豐富的生活,已然是可行的生活方式。

  獨生子女一代,其實在少年時代就已經習慣單身生活,不管是住校上學還是租房上學,獨生子女在同居和結婚之前,其實就是在過單身生活。

  如今社會心理對單身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價值多元也有了空間。情感需求已經成為走入婚姻的關鍵指標,今天多數人都能接受感情破裂的自然離婚,説明人們對婚姻的認識已經越來越理性,尤其是房地產經濟,使得假離婚都成為炒房的工具,人們越來越明白情感的關鍵性,一紙結婚證的意義早已不同往日。

  相比起不合適的家庭:單身也許更安全

  昨天網民熱議這篇新聞:女孩拒絕富二代男同學示愛,被對方從19樓扔下死亡。據報道,這名男同學追了她多年,由於有女合租夥伴撤出,男同學進來合租,近在咫尺卻不能得手,使得男同學一時衝動幹出傻事。

  這樣女方被男方扔下樓的案例還有很多。每一起都驚心動魄,案發原因都是感情矛盾。至於同居一房導致的家庭暴力那更是數不勝數。近日媒體報道,女子慘遭家暴20年渾身淤青,遭囚禁被迫給情婦洗衣做飯。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2.7億個家庭中大約有30%存在家庭暴力,有16%的女性承認遭受過配偶的暴力,14.4%的男性承認打過自己的配偶。每年約40萬個解體的家庭中,25%緣於家庭暴力。特別是在離異者中,暴力事件比例高達47.1%。

  以上數據和現象揭示了單身的另一種好處。對於那些可能陷入糟糕關係的人,保持單身或者保持獨居,是更加安全甚至是可以保命的。因此,從安全偏好出發,單身或者獨居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避免在發生爭執之後,被莫名其妙地傷害。

  選擇單身的一個好處是可以避免家暴

  結語

  單身社會正在來臨,這是個事實判斷。而且必須承認的是,單身這種選擇有其合理性。這是否表明,婚姻、家庭的價值就會瓦解?恐怕也未必。但至少提示世人,相比起“糟糕的婚姻”,你是有辦法選擇一個人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