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報告:從《戰狼2》票房神話看電影投資嬗變
從《戰狼2》票房神話看電影投資嬗變
2017-08-08
南方都市報
南都插畫:林軍明
經濟表情
《戰狼2》上映12天票房破32億,對於《戰狼2》背後多達21家出品方和發行方,無疑這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從收益角度來看,《戰狼2》的最大贏家無疑是吳京的公司登峯國際,以及參與保底發行的北京文化聚合影聯和啓泰文化。
除了北京文化和聚合影聯,啓泰文化也算是早期進入者。隨着影片進入製作後期,越來越多產業鏈上的公司被吸引進來,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整個電影產業的集體“站隊”。
更重要的原因是,包括上游組局、中游宣發、後端放映在內的電影產業鏈上的公司已經趨近成熟,除了集體站隊,這些公司的盈利模式也不再是單純賺取勞務費,還要用各種辦法獲得後端的票房收益。
對於電影投資這個高度圈子化的行業,產業投資帶來的是產業資源。比如:《戰狼2》保底的主控方北京文化則充分發揮了其資源協同作用,北京文化為影片拍攝引進了美國、香港的專業團隊,包括劇本打磨、對接演員、剪輯、音樂、音效等方面,北京文化的團隊都親自出馬。
在此前絕大多數的保底案例中,一般是保底方承擔保底的風險,而一旦票房高於保底數據則是保底方分享更多的收益。而在此次《戰狼2》的保底中,兩個保底“條件”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是絕大多數的收益歸於製作方(吳京方面),另一個則是電影必須在暑期檔的建軍節前上映,一旦未在暑期檔的七月中旬上映,製作方便需承擔更多責任。
現在電影動輒20多家的出品發行方實際上是產業資源的進一步集中,每一部電影都集結了一個從製作出品、發行、宣傳、院線、票務等各個環節的產業鏈,產業鏈的合力抱團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票房的提升。
來源:綜合報道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