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中東牌”給中東挖了大坑……
與8月阿聯酋和以色列建交如出一轍,9月11日巴林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消息也是由特朗普率先宣佈的。這位被美國媒體揶揄為“推特治國”的總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巴林和以色列之間的和解是“又一個歷史性的突破”,而巴林則是“30天之內同意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的第二個阿拉伯國家”,但在下方的評論區裏,除特朗普支持者表達擁護之外,不少人紛紛留言質疑,有人留言説這位美國總統“在為美國做事情之前為其他國家做了更多”,這大概是針對特朗普“美國第一”的口號,還有人評論説,“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停止為以色列打的每一場戰爭嗎,還是這對於美國人來説毫無意義?”
△圖為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的發文和網民部分評論
網友們的評論切中要害,特朗普花大力氣推動的“和平協議”真的能帶來和平嗎?阿聯酋與以色列宣佈將實現關係正常化之後,巴以在加沙地帶的武裝衝突不僅沒有停止,反而一度出現升級跡象,雙方的火箭彈和空襲往來不斷,儘管巴勒斯坦的哈馬斯武裝在8月末宣佈與以色列達成諒解暫時停火,但促成直接停火的並非美國,而恰恰是與以色列尚未建立外交關係的卡塔爾。巴林宣佈將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之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下令立即召回駐巴林大使以示抗議,並表示將對此後所有與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國家採取同樣措施,種種跡象都表明,一份將巴勒斯坦排除在外的中東“和平協議”與實現真正的中東和平相去甚遠。
△圖為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來自當地媒體。
儘管如此,美國高級官員們並沒有停下他們“忙碌”的腳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8月下旬“旋風式”訪問中東多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和美國總統高級顧問、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也在隨後接踵而至,其中庫什納還專程到訪沙特會見了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但似乎並沒有給自己的岳父帶回好消息。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在9月9日出席阿拉伯國家聯盟外長會議時再次強調,沙特將堅持以阿拉伯和平倡議作為原則,言外之意就是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達成和平協議之前不會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
△圖為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本·法爾漢,來自沙特外交部網站。
俗語説無利不起早,特朗普政府如此努力推動這樣一份“和平倡議”自然有其現實目的。執政以來,特朗普在外交領域成果乏善可陳,進入2020年以來應對新冠疫情又極為不力,在大選日益臨近之時推動部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似乎成了唯一一份可以大肆宣揚的政績,不僅能將特朗普包裝成一個“和平使者”,通過媒體宣傳轉移國內民眾對疫情的注意力,還可以利用親以色列的外交政策進一步影響猶太裔美國人在大選中的決定。正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秘書長薩伊布·阿利卡特所説,巴勒斯坦可悲地成為了“競選野心的犧牲品”。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如果我們回頭細細觀察,特朗普政府在中東政策上的邏輯是有跡可循的。2016年特朗普贏得大選上任總統之後,美國原本一直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相對平衡的政策被大幅調整:
2017年3月,特朗普委任支持以色列吞併約旦河西岸的弗裏德曼出任駐以大使;
2017年12月,特朗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啓動將美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的進程;
2019年3月,特朗普簽署法令承認以色列擁有對戈蘭高地的主權;
2018年8月,美國決定切斷對巴勒斯坦的援助,並關閉巴解組織駐華盛頓辦事處;
(圖為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駐華盛頓辦事處,來自當地媒體)
2019年11月,美國宣佈不再視以色列位於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定居點不符合國際法;
2020年1月,特朗普公佈嚴重偏袒以色列的“中東和平新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份被特朗普成為“世紀協議”的文件,不僅承認以色列對猶太人定居點的主權,建議以耶路撒冷東部郊區作為首都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甚至要求巴勒斯坦實現非軍事化。計劃一經推出,遭到國際社會強烈反對和抵制。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將“中東和平新計劃”怒斥為“世紀耳光”,美國媒體則戲稱,特朗普在宣佈“世紀協議”時,與之直接相關的雙方當中,“以色列在身邊,巴勒斯坦卻在天邊”。
△圖為“中東和平新計劃”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土劃分,來自當地媒體。
最為危險的是,推動阿聯酋和巴林等國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使得阿拉伯世界內部原本存在的裂痕再度擴大,巴勒斯坦能夠獲得的官方支持愈發減少,但已與以色列實現和解的國家內部宗教和保守勢力仍抱有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同情,政府與民間的矛盾如何化解對於這些國家來説是不小的挑戰。美國希望通過推動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建交在中東建立一個反對伊朗的聯盟,這對於劍拔弩張的海灣局勢來説無異於火上澆油。經歷年初伊斯蘭革命衞隊將領蘇萊曼尼死亡事件之後,伊朗過去8個多月裏已多次舉行大型軍事演習,在美國不斷從中東撤軍的大背景下,一旦有類似以外發生,海灣地區的美國盟友將直接面對戰爭的威脅。特朗普政府為獲取政治支持而不斷打出的“中東牌”從來都沒有觸及到巴以問題的根源,反而給已經歷無數戰火的中東國家挖了新的“大坑”。(總枱記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