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香港市民李德偉:心繫內地 “無止橋”架起慈善路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香港6月20日電(記者丁梓懿)從上市公司副總裁變身為全職學生和義務工作者;從舒適安樂窩前往內地貧困山區修建新橋;從40年如一日服務香港童軍總會再到青年人生導師……香港市民李德偉用實際行動踐行着他的座右銘:“竭盡所能,身體力行,知而為之,不枉此生”。

  “我希望多做一些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事,而非只專注個人之事。”李德偉説。

  年近花甲的李德偉性格開朗,身材健壯,皮膚曬得黝黑,兩隻手臂佈滿了日曬斑。説起過往的經歷,他侃侃而談,不知疲倦。

  圖為李德偉於2014至2015年建設重慶彭水縣諸佛鄉青靈村“無止橋”項目。該項目讓約1700名村民受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2009年起,他開始參與由香港無止橋慈善基金髮起的“無止橋”項目,目前擔任該慈善基金北京代表處代表。他常年奔波在內地貧困地區,11年間修建近20座橋,甘肅、雲南、四川、重慶、陝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跡。

  成立於2007年的無止橋慈善基金,旨在鼓勵香港和內地大學生運用環保理念,義務為內地偏遠農村設計和修建便橋及村莊設施,20多年間已組織超過25個大學團隊完成近60個項目,包括52座便橋、3個村莊建設示範、3個村民活動中心和一系列民生設施改善項目。

  扎網箱、搬石頭、抬鋼架、鋪面板……炎炎夏日,李德偉和義工大學生們勁頭十足,揮汗如雨。餓了就吃村民用野菜做的大鍋飯,困了就和大家一起席地而睡。“辛苦嗎?當然辛苦,但正是因為辛苦,才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和快樂。”

  在多個項目中,令李德偉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甘肅馬岔村“現代夯土綠色民居示範項目”。從2011年開始,110多位來自內地、香港和海外的學生義工與近40位村民歷經五年時間,共同建成了一座建築面積達648平方米的村民活動中心,多功能廳、閲覽室、室外公共活動和培訓場地等設施一應俱全。

  “這個原本貧窮落後的黃土高原溝壑區村落,如今擁有了一座現代化公共建築,每週都有皮影戲、廣場舞、淘寶商貿等活動在這裏舉行,村莊也逐漸有了生機與活力。”李德偉説,未來會有更多熱心人士來到這裏,帶動村落髮展,促進村民生活改善。

  圖為李德偉2013年參與修建甘肅隴南麻沿河鄉黨政村“無止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村民一起勞作,是李德偉最快樂的時光。幹起活來,他脖子上搭一條毛巾,着一件短袖,穿一雙膠鞋,任憑風吹日曬,汗流浹背。而十幾年前任職上市公司副總裁時,他每日西裝革履,出席各種高端場合。

  2004年,正當事業如日中天時,他突然放棄高薪職位,專心攻讀香港中文大學EMBA,還一口氣連讀5個碩士,涉及法學、工商管理、日語教學等多個領域。“從職場重返校園,有得有失,失的是經濟收入,得的是金錢以外的財富,比如友情、快樂、健康、知識。”

  在讀完多個課程後,李德偉並沒有用學到的知識去賺取金錢,反而投身義務工作,貢獻社會。除了“無止橋”項目外,他還積極參加內地助學團體麥田計劃,同時為其他公益團體、青少年團體和大學進行團隊培訓。

  “我喜歡過富有挑戰的生活,不確定的未來可以讓我每天做好準備去積極適應生活、享受生活。”李德偉也經常鼓勵身邊的青年朋友多實踐、多開闊眼界,為生活創造多一種可能。

  18歲時,李德偉加入香港童軍總會,積極服務青年。大學畢業後,他加入了香港青年協會做社會福利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主動請纓參與由香港童軍總會等發起的“四川青少年素質訓練計劃”,在四川常駐兩年,協助德陽和綿陽青少年心靈重建。兩年間,共有學生和老師1萬多人次參加他的培訓課程,課時總數近2000小時。

  “當地小朋友遞給我一張寫着感謝的小紙條,我就已經很滿足了,這是金錢買不來的。”他説,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為他人帶來幫助,能給社會傳遞正能量。

  去年的“修例風波”重挫香港民生經濟,一些年輕人蔘與違法暴力活動,這讓李德偉十分心痛。“希望年輕人能多回內地走走看看,瞭解國家歷史和發展,就不會這麼片面看待問題了。”李德偉表示,這幾十年來國家快速發展,讓他感到很自豪。

  未來,李德偉有幾個小願望:一是希望自己能順利拿到正在攻讀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二是擁有一副好體魄;三是希望能修建更多的“無止橋”,“讓這一座座‘心橋’,不為歲月消磨,歷久且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