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叛逆期”有兩種,形成原因:爸媽各佔一條,現在知道還不晚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綜合

今天見了一位媽媽曉梅,她的兒子正在上初中,母子的關係非常的緊張。曉梅來的時候,能感覺她的情緒是在崩潰的邊緣,眼淚一直在眼眶中打轉。

導火索很簡單:學校剛剛進行完階段測試,老師又打電話來告狀了,曉梅的兒子上課老説話吃東西,學習也很差,老師讓她去跟着上課,觀察一下兒子的上課情況。

放下電話,她和兒子又進行了一次激烈的爭吵,兒子甩門離去,留下媽媽生氣、無奈、無助、失望等等情緒瞬間湧上心頭。


曉梅説:兒子從小就活潑,但是課堂秩序很差,老師甚至建議他們去醫院看看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他們也真的去了。

現在娘倆很少能平心靜氣地説話,每次想和孩子好好溝通的時候,就忍不住的發火。結果就是,孩子根本不理她,她的要求孩子總會故意不聽不做對着幹。

曉梅無助地説:“難道這就是叛逆期嗎,這樣下去學習可怎麼辦啊!”


叛逆期孩子的表現形式,其實分為兩種:

一、成癮性

成癮和喜好的區別是在於成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就是這個東西我並不喜歡,我甚至在內心當中覺得打遊戲不對,我不應該打遊戲,我不應該這麼頹廢,但是到了那個點,不打不行,這種狀況就是上癮。

二、叛逆性

在孩子初中階段,生理方面快速發育,而心理社會能力的成長則相對緩慢,形成了較大的反差。


對於追求獨立卻還不具備獨立能力的學生,心理存在一種壓抑,往往會通過叛逆來釋放和宣泄心中的矛盾衝突與壓抑。

知道了這兩種表現形式,那它的根源在哪裏呢?

孩子的成癮性,多與父親有關

看到這裏,肯定很多父親會想,為什麼孩子上癮的問題歸於自身,想來想去也想不通為何與自己有關。

其實孩子形成的成癮性,與父親在其成長中的付出有關。


1.缺少父親的陪伴

父親每日忙於工作,對於孩子的陪伴肯定不如母親多,甚至認為教育孩子本來就是媽媽的責任。

殊不知,正是因為孩子內心中,關於父親的這段有關陪伴的情感缺失,使得孩子需要找個東西進行彌補。

孩子對東西上癮,就是將這種事物帶來的情感當作了父親的陪伴。父親的陪伴太少或者缺失,是導致了孩子上癮性養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沒有樹立良好的形象

父親在孩子心中是一個特別高大特別有安全感的形象。如果沒有,孩子只能去其它地方尋找安全感或者逃避注意力。

這個時候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安全感或者注意力吸引的東西,孩子就會一頭扎進這項事物之中,例如玩遊戲、看小説。

父親的這種安全感,不是母親的安全感可以替代的。所以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使得他養成上癮性。


3.父親給出的建議少

當孩子對某一事物展現出一定的興趣後,不是一下子就會上癮的。這個時候父親給孩子一定的建議或者正確引導孩子,他都不會對這項事物上癮。

如果父親不及時給出建議,孩子內心就會想:媽媽不同意我玩,爸爸沒有什麼意見,我繼續玩應該也沒事。

因為父親的權威性在孩子心中是不自覺就形成的,造成了孩子對於父親的建議更加聽得進去。

所以説,父親影響了孩子的成癮性,千萬要注意嘍!


孩子的叛逆性,多與母親有關

叛逆的孩子和嘮叨的母親,這兩個結果是相互作用導致的。

孩子的叛逆是母親的嘮叨導致的,同時母親的嘮叨也是孩子的叛逆導致的,但這兩個結果也都存在着自身的原因。

1)過分關心式

這種嘮叨普遍存在於中國媽媽身上。


“寶貝,穿上外套,不要冷到啦!”“看你瘦的,多吃點肉!”“晚上不要踢被子!”......媽媽嘮叨的出發點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愛,這並沒有錯!

但是這樣的嘮叨實質上是不相信孩子。這份嘮叨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因而變得懶惰、散漫、沒有責任感,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成了一句空話。

時間久了,雖然他在聽但是根本不往心裏去,視你的“良苦用心”為糞土。


2)命令式嘮叨

很多家長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幹這幹那。

例如催促孩子寫作業,催促孩子該上牀睡覺了,命令孩子晚上必須幾點回來。這種命令式的嘮叨太過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也就是説,如果一個人接受某種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會引起他心理上的厭倦和反抗,使他的行為朝相反的方向發展。


3)強勢與隱性強勢

強勢的媽媽喜歡在孩子和家人面前耍威風,用“強權”迫使孩子屈服。

當孩子達不到自己要求的時候,強勢媽媽就會各種責罵、抱怨、怒吼,用盛氣凌人的方式強行控制孩子。

她們常常覺得世界處處不公平,事事不如意,習慣將自己的不滿怪罪到別人身上。這種消極的心態,往往影響孩子樂觀積極地面對人生。


還有一種媽媽,叫“隱性強勢媽媽”。

她可能輕聲細語甚至不怎麼説話,總是委曲求全的樣子,顯得很柔弱,可是她心裏有自己的主意,她認準的事情是沒有人能夠改變的。

如果孩子沒有照着她的意思做,她會在一邊生悶氣、傷心難過,連飯都吃不下,她會不出聲地讓孩子明白你多麼對不起她,最後孩子會受不了只有聽從她。


—今日寄語—

叛逆期其實是一個貶義詞,這時的孩子有了自主意識、三觀建立,而父母卻還是會像小朋友一樣對待他們,他們一旦不聽話不照做,大人就覺得叛逆了。

行為的叛逆,反映的是他們內心的焦慮,看起來他們想要脱離父母的管束。

其實,孩子總是在慢慢長大,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正在慢慢形成,想法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正在選擇中成長。

作為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慢慢引導,孩子總有一天會成熟起來的。

我是宸熙,每天在親子、育兒方面深耕細作,關注我討論更多話題。